評論 > 對比 > 正文

美智庫:中國的經濟脅迫無法達成其長期目標

作者:

近年來, 中共當局時常對各國進行經濟脅迫,以達到北京的政治目標。對此,外界關注美國應該如何幫助其它國家,以對抗中國的經濟脅迫與報復,美國政府以及學界就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隨著美、中兩國競爭日益白熱化,美國與中國在科技與經濟領域的對抗也越來越激烈。本周四,TikTok執行長周受資(Shou Zi Chew)將出席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House Energy and Commerce Committee)的公聽會。外界推估,他將在公聽會上就「TikTok是否將用戶隱私數據轉交給中國政府」,以及「TikTok軟體是否為年輕人帶來危害」等尖銳問題作出回應。

智庫報告:近年來諸多國家受中國經濟脅迫所害

另一方面,華盛頓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本周三發布最新報告,該報告分析並譴責過去十三年來中國對各國採取的八起經濟脅迫案例。包括在2010年, 中共當局因為劉曉波贏得諾貝爾和平獎而制裁挪威,2016年,北京因為達賴喇嘛拜訪而制裁蒙古,以及2020年因為澳大利亞政府要求進行新冠溯源調查而受到中國制裁。

在報告發布的研討會上,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Rahm Emanuel)表示,「脅迫是以經濟手段,企圖達成政治目的。」伊曼紐爾指出,2010年,日本成為中國經濟脅迫的首位受害者,接下來韓國、澳大利亞、甚至是美國職業籃球(NBA)都曾深受其害。他補充,在上述的例子中,中國多是對受害國採取貿易制裁,不過,中國對開發中國家編織債務陷阱,破壞開發中國家的政治獨立,這也是經濟脅迫的一環。

學者:中國經濟脅迫成效不彰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雷諾茲(Matthew Reynolds)在會上表示,中國時常用非正式的方式對外國進行經濟脅迫,這樣中共官方就可以拒絕承認經濟脅迫的存在。儘管這樣的方式讓外國更難以應對中國脅迫,不過,這同時也使中國在脅迫他國時束手束腳。

雷諾茲也談到,中國在經濟脅迫他國時,通常會規避重大經濟與外交風險,因此,中國實施的經濟制裁通常不會重創他國總體經濟。

雷諾茲還指出,經濟脅迫很少能成功幫助中國達成戰略目標,「雖然中國的技術性脅迫在短期內可以達到目標,但是,這些脅迫在長期會為中國帶來許多負擔。以日本2010年的案例為例,雖然日本最後釋放了中國船長,但是東京拒絕遵照中國的要求道歉,而且在事件後,日本決定把稀土的供應鏈移出中國。目前日本從中國的進口量已經從2010年的90%,降低至50%。」

美官員:中國脅迫舉措已經侵犯他國主權法治

美國國務院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Emily Blanchard)則在會上表示,中國對世界的經濟脅迫已經危害美國國家安全:「北京所採取的經濟脅迫行為意圖影響各國的言行,這危害美國國家安全,也侵害法治。根據主權,各國應該要有權力自主運行。」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經濟領域高級副總裁馬修·古德曼(Matthew P. Goodman)則分析,中國的經濟脅迫在未來將日趨無效,「因為結構性因素,北京經濟脅迫的效果將逐漸消退。首先,因為各國已經意識到了中國這樣的手段,二來,中國的經濟正在面臨結構性倒退…人們正在找尋其他的新市場。」

會上,與會官員與學者一致呼籲,美國政府應該建立跨部門機構,使各國在面對中國經濟脅迫時,能及時以金援、外交、貿易等形式,為受害國提出紓困方案。另一方面,美國以及盟友也應該提高自身供應鏈韌性,讓印太地區國家的企業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這樣中國便不再有經濟籌碼可以脅迫印太國家。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23/1880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