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寶剛:黃色經濟圈是錯誤示範?消費者「有得揀先系老闆」!

作者:
「黃色經濟圈」已經由香港這個細少市場,隨著港人陸續移居全世界,黃店在全球各地開花結果,單是英國在曼城、諾定咸甚至倫敦均開至成行成市,其他國家如台灣、日本及加拿大亦遍布「黃店」蹤跡。部分經營狀況理想的「黃店」,不單成為凝聚香港人的小社區,甚至能吸引本地人幫襯,趁機向他們述說過去幾年香港發生的真實故事。如果日後真的有學術系統性研究「黃色經濟圈」,恐怕要跳出香港這個小島,在全世界各地「尋找黃店的故事」。

還記得在2020年的時間,我在新聞部提出要做一個「黃色經濟圈」的系列報導,當時上司質疑為何要突出這個主題,認為是否有必要作新聞報導。我還記得當時說這個題目在社會有高度關注,市民消費開始滲入政治表態,迫使企業要開始面對政治選擇,單是這個現象就已經值得深入報導。

這背後到底是否有新聞審查,我到今天也不知道,雖然還是感到一定壓力,但現在看來最終新聞仍然能夠完成,其實都要感謝新聞部當時的包容,這個題目換轉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媒體,恐怕真是一個「錯誤示範」。

由阿布泰生活百貨創辦人林景楠於Facebook指「黃色經濟圈是錯誤示範」,強調「阿布泰將與黃色經濟圈不再有任何關係」,消息在香港引起巨大震盪,有不少供應商及消費者感覺被出賣及背叛,認為錯信「同路人」。

我還記得在2021年阿布泰被控貨品欠缺中英文警告,遭海關檢走40萬元貨物,促使港人發起「爆買潮」支持,當時自己亦排大隊去「懲罰」阿布泰,甚至要費煞思良去買一些平日根本不會用的貨物。

受惠「黃色經濟圈」的光環,阿布泰過去3年多以來,分店已急增至26間,遍布全港各區,當中進駐不少大型商場,據報營業額高達過千萬元,可說與HKTVmall一樣獲得空前成功。今天阿布泰「由黃轉藍」,背後當然有個人安全及政治考慮,但這個轉變還是震撼了不少人的心情,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黃色經濟圈」是否真的是「錯誤示範」,今天真的要「壽終正寢」?

對於「黃色經濟圈」的規模及經濟效益,不論新聞界或學術界都沒有有一個較完整統計,部分原因很可能是話題「敏感」,更不好說是現在公開出來認證自己是「黃店」,可能已被視為觸犯《國安法》,就算學界要在學術層面討論也會被扣上宣傳及煽動反政府的罪名。

另一個較難處理的,可能亦是要具體界定「黃店」、「藍店」在定義上較為模糊:「藍店」還容易處理,那些老闆或管理層曾經出來高調「撐警」、「撐政府」、「撐國安法」應是很容易歸類,但一些企業一直未有明顯表態,在連登上的爭論亦一直存在,作為研究對象又如何分類?

最簡單處理方法,就是不處理爭議性大的企業,例如大家樂就好難定位。在下面列出的圖表,只將大家較有共識的「黃店」企業HKTVmall視為上市「黃店」代表。至於大快活我明白亦有很大爭議,但姑且以「良心企業」的較廣闊定義納入為「黃店」代表作討論。

至於「藍店」代表,當然最容易比較是美心集團,由於持有美心一半股權的新加坡牛奶公司每半年業績都會披露美心經營帳目,因此較容易取得數據做比較,亦看得出以美心規模,身為「藍店」旗艦,業績亦是最受影響。

com-p1.jpg

美心2019年全年盈利高達1.64億美元,即約12.8億港元,比起其他上市快餐集團的盈利總和仍要高出七成,可見已是行內龍頭一哥。不過好景不常,在2019年爆發反修例運動,美心在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均出現前所未見的虧損,分別是蝕了5000萬美元及2600萬美元,雖然全年業績仍然可以錄得盈利,但很大程度是依靠政府支付疫情推出的「保就業」支援,據David Webb統計美心正是全港獲得最多支援的首三大企業,兩輪「保就業」就獲得6.43億元。(排第一位的是牛奶公司,正是持有美心五成股權,涉及資助8億元)

即使到2022年,即是政府口中「由亂及治、由治及興」的「新.香港」,美心上半年仍然虧損逾五千萬美元,到全年才回復有7600萬盈利,但仍然不及2019年盈利的一半。

com-p2.jpg

正如牛奶公司在全年業績會上所言,美心之所以能夠在全年業績扭轉上半年的虧損,很大程度是靠品牌「多元化」:有媒體計算過旗下品牌就有逾八十個,而且不少均是隱藏了美心的名稱。這個「洗底」式經營手法,的確容易「掩人耳目」,有利降低食客介心。

但美心管理層經過努力「洗底」,加上政治環境轉趨穩定,同時去年第四季疫情開始減退,但全年盈利不單比2021年減少27%,而且營業額對比2021年幾乎沒有增長,可見美心最光輝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

至於其他被視為「藍店」代表的上市公司,包括已於2021年底除牌、經營「吉野家」的合興,以及翠華(上市編號1314),期內業績多次「見紅」,基本上引證早被本地消費者唾棄。

至於一度成為被「裝修」目標的優品360(上市編號2360)的確是「藍店」上市企業中,表現最好的異數,過去三年不單從未「見紅」,更是有穩定增長,相信要歸功管理層集中發展民生區零售店,以及以新品牌拓展大灣區市場。

那麼黃店表現又如何?我很明白當中有很大差異,大家都記得一句金句:「黃藍是政見,好食是良知」,即使被界定為黃店,但當中經營及食品/產品質素才是吸引消費者關鍵,很多在運動初期被指是黃店的食肆,最終都因為食品質素沒有保證,都要倒閉收場。

而且更重要是,這些黃店都是以小店為主,根本難以整合統計數據,學者沈旭輝曾在接受彭博訪問時估計香港「黃色經濟圈」規模大約有一千億元,我不清楚統計資料來源,可能都是沈教授一個粗略推算,大概只能作一個參考。

但這正突顯出統計困難,所以只能由兩間上市企業入手,包括王維基創辦的HKTVmall(上市公司是香港科技探索,編號1137),以及連鎖快餐店大快活(上市編號52)。

由HKTVmall母公司業績反映,在經歷2019年的虧損後,之後公司是連年賺錢,但必須要指出,很大理由亦是源於疫情惡化,包括在2020年及2022年的上半年,由於市民擔心出外染疫,因此選擇網上購物,因此造就HKTVmall母公司在這段時間盈利特別突出。

因此這當中有幾多生意是出自政治理由?還是疫情變化?更重要是這幾年HKTVmall的經營模式愈見成熟,無論購物平台科技以至物流運輸都成了行業龍頭,其實根本很難分清楚有幾多生意是真正來自「黃店」身份。

同樣的理由亦可以應用在大快活身上,因為大快活的管理層表現一向是深受投資界推崇,因此這幾年下來,盈利可說是保持平穩,不過與同是餐飲業的翠華比較,就明顯高下立見,甚至與龍頭大家樂(上市編號341)比較,去年盈利出現嚴重倒退,但大快活就仍能保持穩定,當中又有幾多是「黃店」因素?

說到底,2020年7月中央出手訂立《港區國安法》,公民社會瓦解,「黃店」不少已結業或改變經營模式,在港府嚴厲執法下,任何被視為「黃店」,已受到特別針對,以最近一個「隱世市集」為例,主事人更因被指出售「煽動刊物」被判刑,「黃店」風險增加,是客觀現實。

但「黃店」被打壓並不代表「黃色經濟圈」的基本概念有問題,背後是更好運用每個人作為消費者所擁有的選擇權,俗語說「有得揀先系老闆」。由網上的反應及市民的消費變化,阿布泰品牌結業及倒閉恐怕只是時間問題,「黃色經濟圈」或許名和實都不會再存在,但作為一個消費者購物洗錢,個人根據情感消費也並非一個不理性選擇,這在經濟學界早有行為經濟學的深入研究。

更重要是「黃色經濟圈」已經由香港這個細少市場,隨著港人陸續移居全世界,黃店在全球各地開花結果,單是英國在曼城、諾定咸甚至倫敦均開至成行成市,其他國家如台灣、日本及加拿大亦遍布「黃店」蹤跡。部分經營狀況理想的「黃店」,不單成為凝聚香港人的小社區,甚至能吸引本地人幫襯,趁機向他們述說過去幾年香港發生的真實故事。

如果日後真的有學術系統性研究「黃色經濟圈」,恐怕要跳出香港這個小島,在全世界各地「尋找黃店的故事」。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28/1882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