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華曾在節目中這樣說:
「我們都是社會中的人,每天都要遵守規則,有時候就會感到很壓抑;
人不可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欲望都表達出來,有時候你想發脾氣又不敢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你就去讀書。讀書能減少抑鬱症,讓內心變得更健康。」
確實,讀書是療愈情緒的最佳良藥。
當躁動的心沉浸在文字裡時,你的內心會變得寧靜,強大。
書讀多了,哪怕生活再繁瑣,也不懼怕,因為書籍能幫你撥開迷霧,給你重生的感覺。
無論是驅趕情緒、自我救贖還是實現蛻變,讀書都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
讀書改變心態,把格局打開
有句話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
我們的狀態不在於事物本身,而在於自己的心態。
之所以抱怨生活往往是因為心態不好,格局太低。
而讓心態轉變的法寶就是讀書,當你看透了書,你的內心就會歸於平靜。
文學家呂祖謙小時候聰明好學,但卻性情急躁,遇事稍有不順則心生怨氣,遷怒他人,沒有人願意與他來往。
有一次,他又與一個朋友發生衝突,正火冒三丈想開口責罵時,他停頓了幾秒,拿起桌上的一本書看了起來。
看著看著書呂祖謙臉上的怒氣漸漸消散,當他讀到孔子的名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時,心也跟著平靜了下來。
從此以後,「薄責於人」成了他的名言警句,每每遇到讓他心煩意亂的事情時,他就靜下心來讀書,來修煉自己的情緒。
書讀多了,呂祖謙心態也逐漸平和起來,待人接物也更加謙和寬厚,人心也慢慢的歸附。
當他轉變心態後,不但改善了自己和身邊人的關係,而且還學業有成,成為一代大儒。
讀書豐盈我們的靈魂,使我們浮躁的心逐漸歸於平靜。
讀書讓我們審視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加以改變,遇見更好的自己。
華人作家蔡瀾也曾情緒失控過,只因從事幾十年的影視行業並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業,他悔恨不已,消極悲觀了一段時間。
最後為了改變,他通過讀書來調整自己的心態。
在閱讀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時,他頓悟人生苦短,快樂過也是一天,憂愁過也是一天。
最後蔡瀾決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業,他開始讀書、寫作、做自己的個人品牌,活出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正如高爾基所說:
「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
讀書就是打開自我與世界的窗口,隨著讀書的深入,我們對社會與人生的認知也會更加富足,由此心態也會更加平和穩定。
當你擺正好心態,把抱怨的時間用來讀書,長此以往,人生之路會越走越寬。
讀書提升認知,讓改變發生
看過這樣一幅圖,有三個人的頭被上了鎖。
第一個人雙手抱頭愁眉苦臉。
第二個人憤怒又無可奈何。
第三個人百無聊賴地捧起來一本書看,砰的一聲鎖開了。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被緊緊禁錮著,無法看到更大的世界,而讀書就是撬開認知枷鎖的鑰匙。
人生很多痛苦之所以解決不了,就是因為認知水平低,而只要認知水平一高,困難便能迎刃而解,而讀書恰恰是提升認知水平最好的方法。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年輕人不愛讀書,於是早早地輟學去打工。
他在工地里干最髒最累的活,卻依舊食不果腹,連件像樣的衣服都買不起。
後來他看到人家偷雞摸狗賺錢很快活,也跟著學壞,他集結了幾個同樣出來打工的青年,結拜為兄弟一起橫行霸道,偷摸扒竊。
某一天,他和同伴在街上閒逛,百無聊賴的他經過書刊便習慣性地順走了一本書。
回到住處,好奇心促使他打開了這本書,沒想到裡面的一句話瞬間戳中他的心靈:
「一個人一生中總有個覺悟時期,而這個覺悟時期的早晚決定了這個人一生的命運。」
這本書,是《平凡的世界》。
這個小混混叫康鵬飛,如今已經是寧夏著名的作家。
那段時間康鵬飛茶飯不思,反反覆覆把書看了五遍,他看孫少平、孫少安兩兄弟的人生高低起伏,比自己還苦,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他開始不斷的審視自己,他想為什麼人家那麼勵志,良善,而自己這麼可惡,他第一次照見了自己,如夢初醒。
30歲的康鵬飛終於頓悟,自己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
隨後他解散了自己的幫派,開始老老實實打工掙錢,同時擠出時間來看書學習,並學著寫書。
後來他的小說《夜班車》獲得全國首屆文學鯤鵬獎,由此他成為了一名非常有影響力的農民作家。
回憶過往,他感慨道,人生最幸運之事就是當時翻開了《平凡的世界》,不然他現在肯定落個牢獄之災。
我們之所以困在生活里走不出來,正是自身的狹隘與見識短淺所導致。
而對於大多普通人來說,閱讀就是提升認知的最佳通道。
廣袤書海里,千百種人生呈現在你面前,你會發現原生人生有很多種活法。
讀書提供能量,使精神富足
音樂詩人李健曾說:
讀書就像精神層面的一日三餐,人要吃飯,那你的心靈,也要不斷地給予能量給予滋潤。
確實如此,當一個人能量不足時,就會生出各種擔心與憂愁。
樊登老師,曾講過自己的經歷。
他曾在電視台工作時,雖然每個月收入還不錯,但依舊壓力特大。
因為刨去房貸車貸等各種費用後,就只剩四五千了,還要供一家人生活開銷。
由此他特別焦慮,總愛胡思亂想,日日擔心自己會破產。
要是單位說今年獎金會少一些,他便覺得攤上大事了,擔心日子過不下去了。
後來,為了走出生活的困境,他就開始讀《論語》。
結果沒想到讀了一年的《論語》,他居然是不再為金錢焦慮了。
他說,我的經濟條件其實並沒有改變,但讀書卻給我帶來了巨大的能量。
《論語》讓我對人生的看法更加豁達,對事物也坦然了很多。
可見讀書的力量不容小覷,它能為你築起一座避難所,撫平你的憂愁,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這物慾橫流的世間,人人都會因生活的各種壓力而焦慮。
面對這些我們難免會能量不足,會有消極悲觀的情緒。
這時,不妨靜下心來多讀些書,書本也許無法幫你解決當下的難題,但卻能在你遇到困難時給你力量。
你讀過的每一本書籍,都是為你打開世界的路。
讀書猶如良藥,能治癒煩惱
書猶藥也,善讀之不但可以醫愚,還能帶你走出生活的困苦,讓你成長蛻變。
前段時間閨蜜經常過來跟我訴苦,抱怨她丈夫愛當「縮頭烏龜」。
只要她倆一吵架他就躲起來,拒絕溝通,這讓她非常很痛苦,白天幹不了任何事,晚上還睡不著覺。
後來我推薦了一本講親密關係的書籍給她,看完後她一臉輕鬆的跑來告訴我:
「原來我老公是迴避型人格,是從小的成長環境所導致。」
「我之前還以為是結婚後,對我的愛減少了,現在我整個人輕鬆多了。」
理解老公的行為後,她不再「窮追猛打」要個答案,而是學著給予對方時間與空間。
這時,他老公感受到了被尊重,也慢慢地改變,自此他們的關係越來越好。
當你被生活困住了,讀書就是最好的解藥,是渡河之舟。
還記得懷孕期間我也是極其焦慮,還差點抑鬱,最後是《次第花開》這本書治癒了我。
作者說過的一句話,至今讓我記憶尤深:
「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里一輩子逃亡。」
讀過了很多書,我才意識到,自己之所以活得痛苦,日子過得糟糕,是因為讀書太少。
書讀得太少,見識難免受限,思想難免淺薄。
於是在面對生活中諸多問題時,就容易被狹隘的認知局限,生出消極的情緒來,把自己困在糟糕的生活里出不來。
而人一旦讀過了很多書,就會意識到人生遇到的種種都無足輕重,甚至不值一提。
內心更豐盈,也更強大。
正如作家赫爾岑所說:
「書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
讀書的目的,不在於獲得多大的成就,而在於當你的生活陷入泥潭時,書籍給你力量,讓你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芸芸眾生,沒有誰的人生沒有煩惱,唯有讀書能解萬千煩惱。
寫在最後
有人在微博上問蔡瀾:「自己近來事事不順,覺得人生暗無天日,如何排解?」
蔡瀾只回了兩個字:「讀書。」
當我們心煩意亂時,讀書能調整我們的心態,帶我們走出糟糕的情緒。
當我們茫然失措時,讀書能提升我們的認知,帶我們走出迷局。
當我們沮喪失望時,讀書能為我們提供能量,讓我們重新振作起來。
一個人讀書越多,掙脫生活泥沼的力量就越大,也越能抵禦生活的煩惱。
餘生讓我們讀更多的書,見更多的人,走更多的路,看更大的世界,以更高遠遼闊的眼界與格局超越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