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簡歷亮瞎眼的亞裔卷王 為何紛紛被藤校拒之門外

前幾天藤校發榜了,幾家歡樂幾家愁,每年這時候,都有爬藤失敗的家長心有不平,手上捏著亮瞎眼的簡歷,卻被各方面不如自家娃的比了下去,是藤校瞎了眼嗎?自家都卷到天花板了,還是輸了?

上面這份簡歷里的問題我等下再細說,但比她更優秀更紮實的孩子,每年申請季都有類似的新聞引發討論:

M*** Wang,ACT考試獲得36分的完美成績,選修了13門AP課程,以第二名的身份從1000多名學生的高中畢業。在全國鋼琴比賽中榮獲第三,在加州的數學競賽中獲得第一,在全國辯論巡迴賽中進入了決賽,參與了歐巴馬2009年就職演說,結果卻是申請7所藤校落選。

趙*達,高中GPA平均分數高達5.3,SAT和PSAT也都是高分,他在高中的科學奧林匹克、辯論隊以及科學知識競賽等學生組織中,分別擔任主席或隊長等職務,他也熱衷參與義工活動。連全美排名前20的大學,都將他拒之門外。

A***·Jia,他的條件幾乎無懈可擊,SAT2340,滿分2400,GPA4.42,選修完成了11門AP課。身兼辯論隊成員、網球隊長和州級樂團團員,他申請常春藤盟校沒有一家錄取,相反一些各方面比他差的同學卻被錄取了。

美國大學對亞裔的逆向歧視,當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他們心裡門兒清,錄取的時候,對亞裔用了更嚴格的標準,但是嘴上不會承認。

因為亞裔的孩子各個優秀勤奮上進,如果大學不設定種族配額,只按分數錄取,那每個校園都會變成加州理工那樣,40%的學生都是亞裔,走入社會後更是窮富冰火兩重天。

前些天,歷時9年的起訴哈佛大學招生歧視的案子,結果出來了,最高法院維持原判,認為哈佛在錄取過程中不存在歧視亞裔的行為,他們的錄取標準是為了保持校園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聲討反向歧視雖然很重要,但在案件中公布的一些審理細節,也可以給亞裔的家長提個醒:雞娃不是在流水線上生產一模一樣的商品,那些曾經好使的「藤校配方」,正在失靈。

在招生官的筆記中,透露著他們對亞裔的刻板印象:亞裔學生喜歡在申請書中賣慘,凸顯自己的逆境能力;不管天賦和身體素質都硬刷體育成績;又或是心態功利,未來只想當醫生律師等高薪職業;大多數人都是幾歲開始彈鋼琴、小提琴,參加辯論賽、足球隊游泳隊,擅長數學,業餘時間做義工……

家長不理解為什麼藤校的考官,竟然會給這麼無懈可擊的簡歷打出那麼低的「個人評分」。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就能明白。我們的孩子和我們朝夕相處,自然能看到他立體豐富的一面,但是濃縮到短短的簡歷中,每個亞裔的優秀成績和人生經歷,甚至興趣愛好、業餘活動,都大同小異,這樣的簡歷,考官每年都要看幾千份,當然就審美疲勞了。

一位在MIT任職多年的華裔面試官說,他最不願意看到的華人孩子的畫像就是:數理化好,鋼琴彈得好,球也打得好,並不是這些項目有問題,而是這三大件千篇一律,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孩子。

就好比你去買衣服,差不多的賣點,差不多的質量,差不多的價格,一定會引發你的選擇困難症,藤校的招生官也是一樣的心理,「招生官很難將不同學生區分出來,做出錄取決定也變得非常困難。」,所以才會出現條件不如自家孩子的同學,卻反而被錄取的「不公平」情況,他的簡歷里一定是有什麼特別的點,擊中了招生官。

說回開頭那個女生的簡歷,如果我是藤校的招生官,我也會拒掉。

為什麼?她的成績優異這點不用多說,敢申請藤校的,哪個不是年級名列前矛,SAT1520分以上?成績雞到接近滿分,是亞裔的入場券而已。

關鍵是她的那些「亮點」,有經驗的招生官一看,就是沒有什麼實績的。遊學、夏令營、義工,有錢亞裔家庭標配,畫得一手好畫,有沒有得過什麼獎項?

尤其是那個暑假去哈佛實驗室,反而是扣分項。暑假去實驗室鍍金搞兩個月,就能完成項目寫篇論文出來?根本看不到你對生物的熱愛,反而展現了極強的功利性,有太多學生在走這種學術捷徑了。

同樣是把實驗室寫進簡歷,一個朋友的兒子今年錄了MIT,但人家是扎紮實實在大學實驗室幹了三年,也是真的喜歡這個學科,做出了科研成果的。這種呈現真我的課外活動,才稱得上是錦上添花。

我看到過一個中國女生講自己被布朗大學錄取的經歷,她在文書里附了一段自己練習鋼管舞的視頻,極其大膽。但我覺得她這個離經叛道的搞法,反而是符合布朗大學的錄取偏好的。

布朗的招生官網上就寫了,他們喜歡的學生最好具備:獨特的才能(Unique talents)、成就(Accomplishments)、精力(Energy)、好奇心(Curiosity)、觀點(Perspective)和身份(Identity)。這個女生從自己學習鋼管舞遇到的種種挑戰傷病,到最後呈現這段乾脆利落的演繹,用一個興趣愛好就側面展示了自己克服逆境的學習能力。

我還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案例,日本一個叫做三宅莉緒的妹子,因為擅長撈金魚被大學秒錄(前提是高中成績也不錯),因為她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練習撈金魚,9年風雨無阻在練習場練習,在全國撈金魚大賽中年年取得好名次。考官看到的是她對一件事的熱愛、堅韌、成就。

如果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在這件事上縱深挖掘,體會到快樂和潛能,確認我的不可替代性,五光十色地活起來,還有什麼亞裔的刻板印象呢?

但大部分亞裔總是活著活著,就活成了一個樣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即便肉身離開了人口爆炸耕地資源緊張的亞洲,內卷的習氣還是刻在骨子裡,階級的鋼印打在了思想里,什麼模式能當上人上人,什麼雞娃配方能讓孩子進藤校,那他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試圖與亞裔身份割席,《紐約(時報》寫了一篇報導《申請大學時,他們努力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亞裔》,已被哈佛大學錄取的瑪麗莎·李從小熱愛競技象棋,但是在申請哈佛的時候,她為了不那麼「亞裔」,對象棋的熱愛和成就幾乎沒提,「想想有點難過,我沒法說出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活動。」

‍另一‍位在耶魯‍大學政治學畢業的華裔Aaron‍Mak,‍寫了一篇《錄取的代價》,他講述為了進入耶魯,‍是如何避開亞裔的內卷套路。他找的升學顧問告訴他:

不要再投入大量精力在小提琴、數學、圍棋和計算機上。這是由於亞裔申請者最大的問題就是令人乏味的高度雷同,相似的履歷、相似的才藝、相似的課外活動、相似的興趣愛好,而當錄取官看到一個又一個亞裔申請者擅長拉小提琴或者彈鋼琴時,唯一的感受就是面貌模糊,唯一的反應就是打個大大的哈欠了。

他的理想是當律師,但是在申請材料中,他故意在職業規劃上留下了空白。他把計劃攻讀的專業勾選為哲學,因為這是絕大多數亞裔父母不會讓孩子報考的領域——畢業後既無社會地位也不賺錢。

直到畢業後,他依然困惑,那些真正熱愛鋼琴或小提琴,或者確實在醫學和計算機方面頗有天賦的亞裔,該怎麼辦?

亞裔又一次陷入了內卷的新怪圈,為了special而special,為了不流俗而反套路,為了取悅考官而改頭換面,始終不變的是人上人的執念,是亞裔害了亞裔。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腰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11/1888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