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騰訊元老級研發主管被裁:35歲 當代社畜的死期

1

騰訊大佬被裁員,你敢信?

前幾天,一則「騰訊T13級技術專家黃希彤被裁員」的新聞,衝上熱搜。

黃希彤是誰?名字你可能不熟,但你一定用過QQ空間。

沒錯,QQ空間,就是黃希彤帶領團隊一手打造的,除此之外,404尋親平台公益項目,也是他的戰績之一。

自從2005年進入騰訊,黃希彤兢兢業業工作十幾年,已然成鵝廠前端級別最高的專家。

可以說,在這個行業,黃希彤就是大神般的存在。

所以,當大家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不敢相信:技術大佬是不是提前退休了?

但是黃希彤本人特意強調:「是裁員!不是退休!」

一瞬間,那些把黃希彤視作偶像,想寫一輩子代碼到60歲的程式設計師們破防了。

網友也紛紛感嘆:「前端級別最高專家,如此兢兢業業工作的技術大神也逃不過被裁的命,大廠無情啊!」

技術過硬的大牛尚且如此,普通人的處境可想而知!

其實,35歲中年人的生存困境,比想像中更殘酷。

失業主力軍中首當其衝的當數中年程式設計師了。

這些年,許多網際網路行業公司,比如阿里、美團、網易等相繼傳出裁員新聞。

甚至還出現一種說法:

網際網路公司不留「老人」,是這個行業達成的默契,只要你年齡超過35周歲,就有可能被裁員。

匪夷所思嗎?但黃希彤的經歷已然證明,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據《網際網路人才流動報告2020》中顯示,19家網際網路頭部企業的人才平均年齡才29.6歲!連30歲都不到,更何談35?

而在這一數字背後,是數不清中年人的焦慮彷徨。

2

不僅網際網路,醫藥行業也陸續陷入「裁員潮」。

2019年,輝瑞公司市場總監高某入職6年後,突然收到了公司的《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單方面被解聘。

被辭退前,高某的月基本工資已經高達12萬元,突如其來的變故,徹底打亂了他的生活。

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高某和公司打起了官司,要求賠償工資、儲蓄金等共計515萬元。

最終,經過長期拉鋸戰,高某被判定得到37.7萬元。

雖然得到了一定的補償,但是和之前的收入相比,已然是雲泥之別。

那麼有人可能會說,裁員畢竟是少數,總有被裁不到的人吧?

可即使是沒有裁員風險的中年職場人士,其實同樣有著甩不開的煩惱——降職減薪。

南國早報做過一次關於「35歲,是一道坎嗎?」的採訪問卷。

36歲的劉女士可謂是感同身受!

劉女士本來是銷售總監的職位,卻被突然降職為銷售主管。明明能力不輸別人,以前管理著150多人的團隊,現在只需要管理五六個人。

隨著職位被降,收入也大幅下滑,這讓劉女士一時難以接受。

而取代她的,不過是一名「更年輕」的同事而已。

實際上,劉女士遇見的這種隱形的職場潛規則,在企業中並不少見。

前程無憂發過一項研究:七成「35歲+」人群的職業晉升停滯在了35歲之前。

許多被降職或只能面臨「溫水煮青蛙」的人不甘心,卻不敢辭職。

因為一旦離職,他們會發現找一份合適的新工作更難。

前段時間,王先生給上海市長寫了一封信,署名為「失落大齡職場男」,在網絡上瘋傳。

王先生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本科和碩士都畢業於重點大學,任職過外企高管。

這麼輝煌的過去,王先生卻感覺被拋棄了。

因為自從2018年辭職後,就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只因為他那慚愧的「40多歲高齡」。

他嘗試過自主創業,後來也以失敗告終。

很難想像,曾是別人口中的天之驕子,如今只能靠申領微薄失業金和有限的積蓄勉強度日。

其實,不止王先生自己,在他周圍也有很多認識的人都面臨著同樣的生存壓力。

「大家空有一身本事和抱負卻報國無門,同時還得承擔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責任。但我們總不可能這樣碌碌無為地坐吃山空一直下去,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封「求助信」之所以引起共鳴,是因為說出了很多大齡中年人內心的恐懼。

這些中年人的故事,深深的反應了一個扎心的現實:

再強的能力,到底干不過年齡啊!

3

四川大學曾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調查了30萬份招聘廣告:

結果顯示一線城市有超過80%的社會職位都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即使是二三線城市也有65%以上。

就在前幾天,四川青城山太清宮招聘道士,要求里也赫然寫著:必須為35歲以下。

讓很多中年人無奈自嘲:「這年頭,35歲連出家都不要了。」

赤裸裸的年齡歧視,是橫亘在所有中年人面前的現實難題。

但就想問一句,35歲到底得罪誰了?憑啥呢?

答案其實也並不難。

一位名叫「項目經理老劉」的網友分享過自己的感受。

老劉所在的公司工作強度很大,加班、出差、熬夜在所難免,一個字,非常卷!

他自己帶領十幾個人的團隊,有經驗老道的中年員工,也有畢業不久的新人。

必須承認,老員工的確資歷深,能力強,但是在工作中,老劉經常能感覺到他們的力不從心。

比如要出差了,被安排出差的老員工,卻突然因為孩子生病提出請假。

也有好幾次需要談客戶應酬,就有老員工突然因為家裡有走不開的瑣事,提前下班回家。

相比較而言,新員工雖然工作業務不甚熟練,能力可能也還差點距離,但是時間彈性和抗壓能力上,卻遠遠超過老員工。

之前美國有一個項目,臨時需要修改一下數據,因為時差的原因,他凌晨時才在工作群里發了這個任務。

結果老員工們集體選擇「沉默」。

只有2個新人很快回復,並且積極接下任務,妥善處理好事情。

最讓他感嘆的是,之前有一個工作很久的老員工突然得了「甲狀腺癌」,一下請了2個多月的病假。

老劉不由得感嘆:「我現在越來越明白,為什麼公司會選擇淘汰老人,招聘新人了。」

的確,許多職業崗位都存在著「996」的加班狀態。

年輕人,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了留任晉級,往往鬥志滿滿,更容易打雞血。

而那些35歲以上過著「上有老下有小」壓力生活的中年人,在時間和身體上都會吃不消。

除了時間和抗壓能力的差距,薪資問題也是很多公司更願意招用新人的重要原因。

我曾問過一個HR朋友:「為什麼很多崗位都會招應屆畢業生?」

朋友笑著說:「一個花10000塊就能做下來的崗位,你願意留給一個需要30000塊的資深員工嗎?」

還沒等我回答,朋友就接著說:

「現在知識信息更新太快了,公司也需要不斷補充新鮮的血液,與時俱進吧,畢竟市場需要迎合年輕人。很多老員工的知識經驗確實已經過時了。」

雖然我們都瘋狂吐槽35歲的門檻,但不得不承認,很多企業更偏愛年輕人,就是因為他們更抗壓、更廉價、更有活力。

而這,恰恰是那些飽受生活摧殘的中年人所缺少的。

更遑論,還有一些老員工工作久了,早已喪失了工作熱情,主動選擇躺平。

抖音上就有很多段子,比如有個博主分享了「老油條上班摸魚的一天」:

「磨磨蹭蹭掐點上班;

看見老闆來了才假裝努力工作;

每隔一會兒就去接杯水找點零食,或者享受「帶薪上廁所」;

抓緊找各種時間和同事吃瓜聊天;

吃飽喝足後愉快下班,又過了輕鬆掙老闆錢的一天。」

雖說是段子,但也有相當多的網友忍不住在評論區留言:這說的不就是自己的公司嗎?

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鲶魚效應」:漁民們為了減少沙丁魚在運輸途中的死亡率,往往會在沙丁魚群中扔一條鲶魚,沙丁魚為了防止自己被吃,不得不四處躲避,反而解決了缺氧問題,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同理,如果一個企業長期人員固定,相似的環境相似的工作流程,往往會讓老員工漸漸失去鬥志。

於是,越來越多的公司為了保持工作效率,會不斷招聘新人加入,激發老員工危機感的同時,也可以「忍痛」裁掉那些早已失去「價值」的老員工。

所以在企業HR間有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

35歲前的員工是「人力資源,而35歲後的員工則是」人力成本。

4

《黃金時代》裡有一句扎心的話:

「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事實似乎更殘忍,才人到中年,就已經被傷得體無完膚。

所以35歲以後,就真的沒有出路了嗎?

也不盡然。

其實很多行業本身是越老越吃香:比如醫生、律師、科研工作者等等。

和我們常常看到的35歲+中年人被嫌棄不同,在這些領域,年紀越大越代表著專業和能力,更容易得到大眾的信服。

很多人都深有體會,自己去醫院寧願提前預約,排多長的隊也要掛專家號。

畢竟在醫生這個領域,從理論知識到實踐階段,需要積累大量的病例,「熬」很多年,才能成為資深的專家醫生。

除了專業的領域,其實很多的服務型崗位比如育嬰師、廚師等大都需要35歲以上經驗豐富的人。

所以說,如果拋開行業,只單純去談35+的事業困境,似乎也不太合理。

那為什麼這些年,關於「35歲即失業」的相關新聞會那麼多呢?

這其中,不排除一些媒體為了賺取流量,單一的新聞被大肆報導,誇大了失業的群體,讓非常態的事仿佛成了常態,製造焦慮和恐慌。

實際上,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

1-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6%。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6%,其中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18.1%,而25-59歲僅為4.8%。

從數據來看,真正面臨巨大職場危機的人,反而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

有一個叫「小怡」的24歲女生哭訴了自己的經歷:

畢業後,某聘溝通了1476次,投遞過158份簡歷,收到的回覆都是「很遺憾……」。

本來對未來充滿希望,也曾無數次幻想幾年後成為周圍人誇獎的對象,然而無數次的打擊讓心裡早就沒有了光……

這也是很多大學畢業生的常態,找不到工作,畢業就等於失業,曾經的躊躇滿志,都在現實面前消遁無形。

這麼看來,35歲以上的職場人士,境況相對要好很多。

但即便如此,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節奏的加快,35歲門檻的確確已經成為很多底層打工人的噩夢。

畢竟,年輕人尚且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試錯,可對中年人來說,事業上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影響一家老小的生活。

沒有人會永遠年輕,也沒有人可以拍著胸脯說:「我不怕失業!」

如何打破「35歲魔咒」,已經成為千千萬萬人關注的難題。

5

綜藝節目《圓桌派》中,曾提到一個概念:功能性文盲。

什麼意思呢?

簡單說,就是許多人到了中年以後,思維會認知固定,很難接受新的知識。只要碰到自己不認可的觀點,就會堅決不肯接受。

生活中,很多中年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這個「弱點」。

所以,對35歲+職場人士來說,從個人層面破局的關鍵,是擺脫舒適區,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成長,規避被取代的風險。

不過,更關鍵的是,社會的包容度還需要不斷拉伸。

職場「35歲門檻」到底從何而來?

這個概念,最早出自1994年的《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報考公務員年齡必須為35周歲以下。

之所以制定這個年齡限制,是出於對公務員培養和成長周期的考慮,並不是因為年齡歧視。

誰知,這個「35歲門檻」竟然逐漸蔓延到社會各行各業,成為企業招用人才時的硬性要求。

仿佛從那時起,35歲魔咒就愈演愈烈了。

他們不管員工能力,只把35歲視作洪水猛獸「一刀切」,實在是太過武斷。

若想破局,只有從政府到企業,在用人時多給優秀者一些機會,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制定年齡需求,方能逐漸淡化35歲魔咒。

講到這,突然想到幾個網際網路大佬。

張朝陽創辦搜狐時34歲,李彥宏創辦百度時31歲、馬雲創辦阿里時35歲、王興創辦美團時31歲,滴滴成立時,程維同樣31歲。

你看,30多歲是一個創造力和生命力多麼旺盛的年齡啊,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單位,都不應該把35歲當作洪水猛獸。

它不應是跨不過去的門檻,而應是通往下一段旅程的大門。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砍柴書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14/1889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