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達能(John Stam)來自美國新澤西州的帕特森一個敬虔的基督徒家庭,全家有六男二女獻身教會事業。師達能從美國慕迪聖經學院畢業後,於1932年9月24日來到中國傳教。1933年,他在安徽安慶的語言訓練所學習中文。隨後他被派往安徽東南部的宣城工作。
師達能的妻子史文明(蓓蒂Elizabeth Alden Scott"Betty" Stam)於1906年出生在中國山東省濟南,父母施醫生夫婦是來自美國麻省浩玉市的美北長老會宣教士。蓓蒂在中國長大,回美國讀大學和神學院。在讀神學院時已結識師達能。1925年,她到英國參加凱錫克奮興會,受到激勵,加入中國內地會到中國傳道。1932年6月,她在揚州語言訓練所學畢中文,被派往安徽西北部的潁州(今阜陽)工作。11月底,她和另外女傳教士合作,在潁州和太和成功的帶領數百人的聚會。
1933年10月25日,師達能和史文明在山東濟南結婚。11月底,他們一起從潁州回宣城,1934年初,他們繼續往南到一年前剛剛開闢的新傳教站旌德,接替準備回國休假的汪仁宣教士夫婦。他們發現群山環繞的旌德是一個相當荒涼的小縣城,仍未從太平天國之亂中恢復過來,城牆多已倒塌,雜草叢生,只有過去富貴人家留下的宗廟祠堂現實這裡昔日的榮耀。但正是這些祠堂所代表的宗族勢力構成了宣教士在中國傳福音的最大障礙。
9月11日,史文明在蕪湖北美會所辦的弋磯山醫院生下女兒愛倫(Helen Priscilla Stam)。11月下旬,師達能夫婦及嬰兒小愛倫遷到旌德。這時,他們已經聽到紅軍來到皖南的消息,但是旌德縣長答應保護他們的安全
師達能牧師一家定居旌德不久,1934年12月6日早晨,尋淮洲(1912-1934)率領的紅十九師(隸屬方志敏的紅十軍團)占領了旌德縣城。紅軍綁架了師達能牧師一家,並要求他們給位於上海的中國內地會總部寫信,讓他們支付巨額贖金二萬元。當此要求被拒絕後,紅軍便搶走了他們所有的財物,然後將師達能帶到總部。史蓓蒂和出生兩周的嬰兒海倫,以及女傭和廚師暫時留在家中。後來軍人又來帶走了史施蓓蒂和海倫。女傭和廚師請求讓他們離開,但受到了開槍的威脅。師達能一家被關在一起。
當晚,師達能寫了一封信給上海中國內地會總部,當然這封信不可能寄出。信中描述了他被敲詐和抓捕的過程,然後引用了腓立比書1章20節:「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體上,現今也照常顯大」。
師達能一家被關進當地監獄,紅軍釋放了一些囚犯,為他們騰出空房間。在這期間,愛倫開始啼哭,一個紅軍士兵建議師達能殺了她,因為她只會「礙手礙腳」。這時一個剛剛被釋放的老農問他們為什麼要殺死一個無辜的嬰兒。士兵轉而問他是否情願為一個外國嬰兒而死。這人為了愛倫在師達能夫婦眼前被砍成碎片,愛倫才被允許活了下來。
次日早晨,師達能一家被強迫行軍到縣城西南24公里的廟首鎮。在那裡,他們又過了一個晚上,史文明被允許照看愛倫,將她妥善包裹。12月8日早晨,師達能夫婦被帶到廟首街上執行死刑。街道兩邊擠滿了人群。中國基督徒店主張師聖一向很冷淡,這時卻突然衝進人群,請求紅軍不要殺害師達能夫婦。紅軍命令他回到人群中,但他仍不厭其煩的懇請紅軍。紅軍士兵對他感到厭煩,便闖進他家,搜出了一本聖經和讚美詩。於是張師聖也被帶到師達能夫婦身旁。紅軍士兵命令師達能跪下,然後將他斬首。幾分鐘後,史文明和張師聖(以帝國主義走狗的罪名)也被殺。
當師達能夫婦被押解行刑時,女兒愛倫被獨自棄置一旁。三十多小時後的12月9日下午,躲藏在山上的中國牧師盧Ke-chou潛回廟首,在一間屋內找到了孤兒愛倫,隨後又在大街盡頭的山坡上尋得師達能夫婦的屍體,買了兩副棺木,將其安葬。盧牧師帶著愛倫和師達能在廟首寫的遺書,步行北上經過涇縣到達宣城,沿途尋找年輕健壯的乳母餵哺愛倫。宣城的內地會監督韓牧師將愛倫送到山東濟南,交其外祖父母、長老會牧師施醫生夫婦撫養,由一位中國母親照料。後來愛倫回到美國,由她的舅舅喬治和舅母海倫撫養。
師達能夫婦是中國內地會第73、74位在中國殉道的宣教士,他們的名字被刻在上海新閘路內地會總部禮堂的紀念碑上。廟首師達能夫婦的墓碑中間刻著十字架,下面寫著: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八日在安徽廟首離世。
十字架左旁刻著:
史坦生於一九○七年一月十八日,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立比書1章20節)。
十字架右方刻著:
史施蓓蒂生於一九零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立比書1章21節)。
墓碑基石上還刻著:
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啟示錄2章10節)。
1935年初,內地會在蕪湖醫院為他們舉行了追思禮拜。殺害師達能夫婦的紅軍將領尋淮洲也沒活多久。1934年12月14日,在安徽黃山譚家橋的戰鬥中,尋淮洲親率敢死隊奪占制高點,中彈負重傷,次日去世。作為紅十軍團的領導人方志敏於1935年1月24日被捕,8月在江西南昌被執行死刑。在遇難前,方志敏在獄中寫有《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可愛的中國》、《清貧》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