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文學世界 > 正文

民國文言作文:漸行漸遠的優雅

讀了不少民國時期的白話老作文,我很想讀讀當年的文言老作文。

自從190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最新國文教科書》,到192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最後一套國文教材《新撰國文教科書》,在這期間大多數小學使用的都是國文課本,也就是文言課本。學生們讀的全是文言文,寫的想必也是文言文。

《新撰國文教科書》(小學初級用)第七冊中有一篇很有趣的課文《水仙花》:

《水仙花》

早春時,窗下置水仙一盆。父命二子,各作短文記之。

兄之文曰:「水仙為多年生之草。葉細長,有並行脈。莖生於葉叢之間。花為傘形,其色白,別有杯形之副冠,色黃。其地下莖為塊狀。」

弟之文曰:「今有仙子,姿態楚楚。帶裊,裙長,凌波無語。名曰水仙,真無愧也!」

父見之曰:「兄所作,科學家之文,弟所作,文學家之文也。」

課文中的這位父親(其實就是編者胡懷琛先生)真是循循善誘,「科學家」「文學家」之讚譽恰到好處,教師若能以此文加以引導,相信孩子們一定能寫出像樣的文言文片段。

2009年年初,我在舊書網站購得一本《中學生文選》,讓我大喜的是,其中也收錄了各地一些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文言作文。

書的初版年月不詳,再版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從作文內容透露的信息來看,文章作於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根據1922年頒布《學校系統改革案》,將小學分為初級小學校和高級小學校,可以推斷這些文章的作者應是高級小學的學生,相當於現在的小學五六年級。

受白話文運動的影響,自1920年起,國語課本(即白話文課本)開始在初級小學使用,然後逐漸過渡進入高級小學,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育的文白之爭從未停歇,最終在上世紀30年代初白話文課本取得了全勝。整個小學階段,國語課本完全替代了國文課本,這似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總讓人有些遺憾。

周汝昌先生出生於1918年,讀小學時恰巧經歷了語文教科書的文白嬗變,他讀初小時,白話課本剛剛取代了文言課本,進入高小時,用的卻是文言課本。

先生曾回憶說:

「記得一入高小,換用了世界書局的國文課本,效果立顯不同了。這兒所選的歷代短篇名作精品,都是『文言』了,從《苛政猛於虎》到《岳陽樓記》,從《秋聲賦》到《病梅館記》……還有《祭妹文》……體制風格,文采情操,極為豐富美好,沒有單一感(千篇一律的文風氣味,語式口吻……),沒有說教性,篇篇打動心弦,引人入勝。

學童們一拿起這種新課本,面有驚奇色,也有喜色。他們並沒有喊『這可太難了』,也絕沒有『奈何』之嘆,更不見愁眉苦臉之態。這是令人作深長思的。

很奇怪:從小學讀的『白話文』,到今一字『背』不出;而那些『文言』名篇傑作,總難忘卻——至少還能背出其中的若干警句。這或許是我自己的『天性』和『偏好』吧?」

在小學白話文課本完全取代文言文課本的八十餘年後,再來讀讀這些文言老作文,這些與周先生同齡的小學生的作文,令人感慨萬千。這些老作文散發著純正漢語的清香,悠遠綿長……

春郊遊記

廣東番禺三區南田小學盧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課餘在家,殊無聊賴。聞街外有賣花之聲,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覺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

再前行,青山綠水,白鳥紅花,楊柳垂綠,桃梅堆錦。仰望白雲如絮,俯視碧草如氈。見有茅亭,乃入座。未幾,炊煙四起,紅輪欲墜,乃步行而回。就燈下而記之。

【讀後感】

讀著這篇老作文,我不知不覺就想到初小國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夕陽西下,炊煙四起,三五童子,放學歸來。」文字雖短,意境甚美。再來看這篇作文,文字如此優雅,描寫如此生動,對偶恰到好處。恬靜的鄉野生活已不可復得,真是恍如隔世!

春日游公園記

廣東番禺三區南田小學黎壽泉

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園之游。時則春風和煦,園花盛開,草木青蔥,群鳥飛鳴,遊目騁懷,至足樂也。

至音樂亭畔,聞有樂歌之聲,自放音機出,因與某君駐足聽之。既而環遊公園,乃知音機之設,遍於園中。

公園之大,一人歌之,千萬人得而聽之。與民同樂,其斯之謂歟?游罷歸來,因為之記之。

【讀後感】

我第一次看到「遊目騁懷」,是在師專書法課上臨寫《蘭亭序》的時候——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那時還不清楚文字的意思,臨摹了若干遍,方覺得妙不可言。看看這位前輩小學生,他已將「遊目騁懷」化用到文章中去了!

清晨上學記

廣東番禺三區南田小學游杈波

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則大雨淋漓。遍地紅花雜綠葉,夜來風雨洗春嬌,可為斯詠也。

未幾,入書房攜書上學。出門,狂風大雨,撲面飛來,大懼急退,入坐房中,無聊而觀書。忽觀至「訥爾遜冒雪返校」之事至,醒吾心,一躍而起,再攜書,奮勇出門。

沿途花柳飄搖,泥濘滿路,四望無人,獨自前行,衣履盡濕,及到校後,乃更衣而坐,未幾,鍾遂鳴矣。

竊思:吾人不為榮譽則已,若求榮譽,必堅忍耐勞,以戰勝艱難辛苦,方有出人頭地!不然,則畏風怕雨,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矣,乃記之以自勉。

【讀後感】

讀文章,可以想見小作者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初見狂風大雨而大懼急退,後觀「訥爾遜冒雪返校」又奮勇出門,一個頂風冒雨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

春江垂釣記

四川郫縣縣立第四小學劉在鎔

某星期日,學校放假。吾謂友曰:「時當春日,江水清澈,而江邊之景又可玩賞。吾友可往江邊垂釣否?」友曰:「可!」乃持竿而行。沿途縱觀春景,時則桃紅柳碧,草長鶯飛,顧而樂之。

不覺已至江邊矣,余與友乃於垂陽下,選釣魚磯而坐。則見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觀也。友乃以手持竿,垂於江中。未幾,釣線一動,手舉竿,遂得一魚,魚屢躍而不得脫。

余見友得魚甚喜,余又持竿釣之,終日不獲一魚。友笑謂余曰:「事必學而後能,垂釣亦猶是也!」余曰:「然!當靜心以學之。」

余遂歸,乃留友於吾家宿,遂將魚烹而食之,味甚鮮美。吾因謂友曰:「今日得魚之時,魚躍亦可憐否?」友曰:「彼貪餌而來,是自取也!然貪餌而致死者,豈獨一魚也哉?」

【讀後感】

筆法果然老練!借友人之言道出己之胸臆,「彼貪餌而來,是自取也!然貪餌而致死者,豈獨一魚也哉?」堪稱警句,一小學生竟有此等見識!方今之世,不知多少「貪餌」之輩自取淪落,何時醒悟?讀此文深感前賢可畏。

記地震

四川郫縣縣立第四小學李蓂

民國二十二年,七月五日。余正伏案潛修,忽聞屋宇有軋軋之聲。因出戶視之,則見樹木傾斜,花草搖動,溪水有洶湧之狀,牆垣有簸動之形。吾方驚詫,覺地面簸蕩,若乘舟而涉波濤者,噫!奇異哉,非地震歟?

因思夫震撼之大,時間之久,為前所未有者。不數日,友人告余曰,前日地震,茂縣以上之大山崩頹,壓死人民,不可勝數,岷江上流,為之壅塞。

余因之有感焉。吾人處此安全之地而不受地震之災,豈非吾人之幸福乎?雖然,中華四面受敵,外人協以謀我,國勢飄搖,視地震尤烈,吾人不得狃於目前之安全而忘土崩瓦解之危險也!

【讀後感】

這篇作文記敘的是1933年7月5日發生的四川茂縣疊溪地震,從文中可以看出,郫縣震感也非常強烈——樹木傾斜,花草搖動,溪水有洶湧之狀,牆垣有簸動之形。小作者為我們保留了一段史實,文末由地震而生發出的感嘆更是發人深省。

書樓望月記

四川萬縣分水場縣立第二小學陳曉

一夕,人靜矣。余倚窗讀書,偶見月光射入,宛如白練,頓生明月入懷之感,遂棄書起立,循欄徘徊。

見夫玉免懸空,光輝皎潔。舉目四望,萬籟寂寥,清風夜起,促織微吟,顧而樂之。適有孤鴻橫嶺東,展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其音交交,掠余而西也。

時已夜半,月涼似水,忽見草際微動,黑影隱露。余不禁長嘯,嘆曰:「人耶?鬼耶?何裹足而弗前!」半晌無聲,長空寥廓,清寒殊甚。少焉,嫦娥西匿,余亦就寢。

【讀後感】

此文吾讀之再三,有似曾相識之感。忽憶及東坡之《後赤壁賦》——「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原來如此!小作者將東坡妙句化入文中,水乳交融,渾然天成!讀畢,為之擊節而贊:東坡千載後,亦有知音矣!

聽鵑記

四川郫縣縣立第四小學魏邦權

民國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夜,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斯時明月在地,庭中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龍蛇蟠結,蓋竹柏葡萄影也。

已而庭樹之上,鳴聲淒切。傾耳聽之,似喚「不如歸去」者,蓋杜鵑也。其鳴急迫,其聲悽厲。凡入耳者,未有不動於衷也。

夫鵑一鳥耳,晝夜悲鳴,催人耕作,故又謂之「催耕鳥」焉。

余聽之,不禁有感於中矣!夫人生之光陰有幾,而九十春光,尤如白駒過隙焉,彼杜鵑者,夜半啼血,欲喚回將去之東風,吾人對此垂暮之春,能不感韶華之易逝哉?因聽鵑而作記自警。

【讀後感】

又是一個蘇東坡的崇拜者,文章前段從東坡《記承天寺夜遊》脫化而出,後段的議論由杜鵑鳥而生發,足見少年老成!

夜月採蓮記

廣東番禺三區南田小學江炳崧

飯後齋中獨坐,好友忽臨,約往外游。乃束裝偕往,蓋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舉目四眺,則亭亭獨立,不蔓不枝,微風吹來,搖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輔其美,殊可樂也!

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難再,故至夜闌興盡,始搖舟而歸,並攜蓮一枝,置諸瓶內,以驅塵俗。歸而記之。

【讀後感】

月下泛舟,池中觀蓮,何其美妙!置蓮瓶內,以驅塵俗,何其高雅!此非周敦頤乎?此篇作文文字之美倒在其次,生活態度大可玩味。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新讀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23/189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