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噩夢已經籠罩下來了…

清零三年,政府財政負擔增加六成;城投債市場因此率先全線坍塌;政府公信力全面淪陷;生育率崩塌;外企加速撤離;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即將成為壓垮地方財政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一切看起來,真的就像是一個只有在最沒有邏輯的、最扯淡的恐怖電影裡才會出現的噩夢。而現在,這個噩夢已經朝這片曾經生機勃勃的土地真實地籠罩下來了……

現在,我們需要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總結一下過去三年新冠「病毒清零」的代價,並且要回答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在毫不動搖地堅持「清零」三年之後,到2022年12月突然就在全國範圍內放棄「清零」,連過渡期都沒有?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首先,我們當然要關注財政情況。財政數據是最具決定性的數據,我們先關注一下全口徑財政赤字,也就是公共預算收支赤字+政府性基金收支赤字。2019年,中國全口徑財政赤字是人民幣5.53萬億元,到了2022年就劇增到了8.96萬億元,三年的赤字增幅是62%。赤字增長六成,看起來很嚇人是吧?然而,問題卻遠不止於此。

2020年,中國全口徑財政赤字是8.72萬億,2021年情況稍好一點,下降到了5.94萬億元,看起來「清零」好像可以持續下去似的。然而到了2022年,伴隨著各地此起彼伏的封城潮,經濟遭受重創,財政赤字再次暴增到8.96萬億元的歷史最高值。三年下來,累計財政赤字23.62萬億。可以作對比的是,2000至2019年的財政赤字總和,也只有21.92萬億元。區區3年的赤字之和,居然超過了此前20年的赤字總和。這是個什麼概念?

如此龐大的財政窟窿根本無法填補,於是政府只能被迫發債,沒日沒夜的發債,無論國債還是地方債,這三年裡都在劇烈增長。先說國債,3年下來累計發行了23.32萬億元,扣除其中借新還舊的部分,國債餘額從2019年底的15.83萬億,暴增到了2022年底的25.19萬億,3年增幅59.1%——記住,這裡又是一個六成!

由地方政府公開發行的地方債,也就是擺在明面上的地方債務,3年累計發行21.29萬億元,扣除其中借新還舊的部分,地方債從21.31萬億增加到了35.06萬億元,增幅為64.5%——這是第3個六成!

中國政府3年清零期間的全口徑財政赤字超過前20年的赤字總和(作者製作)

總結起來就是:中國的年度財政赤字規模、國債餘額和地方債餘額,3年清零下來,全都增加了六成的負擔。財政負擔增加六成,這是中國3年清零的第一個代價。

然而,區區3年就讓財政負擔增加六成,這一定會引發相應的後果,即使短時間內整體上財政還能暫時維持,問題也一定會在某個局部先發作出來。而最先出問題的就是城投債。

三年清零的第二個代價,就是城投債市場的整體塌陷。城投公司即「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的簡稱,是中國各大城市政府的投資融資平台,起源於1991年的上海。城投公司是經營城市綜合規劃與建設項目的國有控股公司,主要經營業務包括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城市綜合體開發、商業地產開發、市政工程建設等。所謂城投債,又稱「准市政債」,是由這些地方投融資平台作為發行主體,公開發行企業債券或中期票據,其募資投向多為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或公益性項目。一般由地方國資委或財政局100%控股。

大家知道,地方政府的清零支出一直是個謎。無休止的全民核酸、隔離酒店、方艙的建設與維持、大範圍的封控以及物資保供等等,總支出金額是謎,資金來源同樣諱莫如深,這筆支出由公共預算資金承擔的比例極少,比如,廣東省公共財政決算報告裡體現的一年就700個億,這當然是不夠的,大家心知肚明的資金來源,其實就是城投債。畢竟,城投債雖然表面上是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拿來搞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但是只要錢進了城投公司的帳,隨便拿去幹什麼,其實都沒有人管。其他的財政資金,包括前面提到的地方債資金,每一筆都有規定的用途,還會被上級監管部門逐筆溯源檢查,而沒人管的城投債,當然就是最好的清零開支的資金來源。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老蠻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02/1896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