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說: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
一個人活著的姿態,就是一個人的層次與高度。
強者遇事不爭,結果成己達人;智者鋒芒不露,亦能靜水流深;善者沉默不彰,自然修德積福。
為人處世,放低姿態,隱而不見,匿而不顯,方可行穩致遠。
1
強者不爭
人生中,很多困境煩擾都源於一個「爭」字。
爭得越多,囿於得失輸贏,越是深陷泥淖,苦不堪言。
真正的強者,早已領悟了不爭的智慧,不爭一時之短,方得一世之長。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號稱「無競居士」。
他一直秉持「三不爭」的處世原則:
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士爭名,三不與無謂爭閒氣。
1889年,張之洞從兩廣總督調任湖廣總督,接任的官員正是政敵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
由於兩廣地區財政虧空,張之洞本可以在交接財務時採取分文不留的做法。
但張之洞沒有爭這點閒氣,反而給李瀚章留了兩百萬兩銀子,為他掃平道路。
這讓他因此結下善緣,李瀚章也投桃報李,後來助他躲過了一次朝中的彈劾。
然而,張之洞在湖廣上任後,卻因個子不高,相貌普通,被很多人笑話。
有位畫家,甚至畫了幅「三矮奇聞」水彩畫,專門取笑他。
他的部下們都憤慨不已,但張之洞不僅沒計較,還自掏腰包買下畫作,平息了事端。
從此,畫家對他欽佩不已,再無詆毀之作傳出。
百姓也紛紛贊他寬宏大量,能容人容事。
張之洞一生,深諳不爭之法,洞明退讓之道,故此功成名就,仕途通達。
《道德經》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活一世,無論爭什麼,都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
為人不爭,方能遠離紛爭;遇事不爭,方能趨吉避害。
不爭,是寬容,是大度,是拔高自己的境界,是成就自己的修行。
2
慧者不露
《格言聯壁》中說: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愚蠢的人,總是示人以強,標榜自己,做出頭的椽子。
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不懂韜光養晦,只會給自己招禍惹災。
藏鋒不露,聲名不顯,懂得收斂自己,才是處世最高明的智慧。
三國時,陸遜是孫權的鐵桿心腹,一生出將入相,功勳卓著。
但比起周瑜的意氣風發,鋒芒畢露,陸遜為人卻極為低調內斂。
荊州之戰中,呂蒙身體抱恙,由陸遜暫代統帥一職。
上任後,他不顯山不露水,示敵以弱,在寫給關羽的信中儘是阿諛奉承之辭。
關羽果然中計,判斷陸遜不足為懼,於是放心調兵攻打襄陽。
誰知,呂蒙此時率領精銳部隊,一舉拿下守備空虛的荊州,使得關羽敗走麥城。
後來,劉備伐吳時,連諸葛亮都說:「陸遜此人極善藏,十年鑄劍,不露鋒芒。」
可劉備絲毫不當回事,見陸遜率領的大軍避戰撤退,他設立數十座營寨,一心決戰。
最後,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慘敗潰逃白帝城,蜀漢元氣大傷,不久後便重病託孤。
陸遜一生深諳藏與匿之道,即便功高蓋主,仍平安無虞地活到了六十三歲,和周瑜的三十六歲剛好相反。
《菜根譚》有言:成大事者,聰明不露,才華不逞。
招搖過市,才華俱逞,必將樹大招風,遭人忌憚,被人打壓。
放低姿態,藏起鋒芒,不求爭先,低調而後進取,方可功到自然成。
3
善者不彰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
最上等的善良,就如水一般,滋養萬物,利他而無我。
善良,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而是不動聲色的成全。
曾看過一個感人肺腑的挪威公益廣告,叫做《小男孩的午餐盒》。
中午下課後,周圍的同學們都拿出便當盒,準備美美吃一頓午餐。
只有一個小男孩無精打采,慢吞吞地從課桌里拿出自己的飯盒。
原來,因為家中窘迫,他每天只能帶著空空的飯盒,維持僅剩的尊嚴。
他落寞地離開座位,徘徊在教室走廊里,並試圖用喝水來趕跑飢餓。
沒一會兒,他猜想同學們已經結束了午餐時間,才選擇回到教室。
正當他想放回自己的空飯盒,卻發現拿在手裡沉甸甸的,裡面竟然裝滿了食物。
小男孩環顧四周,意識到這是同學們的善舉,他嘴角上揚,開心地享用起這頓愛心午餐。
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
真正的善者,是自覺自愿、默默無聞、不圖回報的。
他們心懷悲憫,懂得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更懂得維護人的尊嚴,呵護人的隱私,於無聲的善舉里,傳遞最暖心的關懷。
▽
杜甫詩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身在低處,才會目光短淺,和更低處的人計較紛爭。
站在群峰之巔,生命層次高遠,便會如流水般不爭、不露、不彰。
既是收斂自己,善待別人,也是在低調無言中,走向強大,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