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南宋朝廷是怎麼把民間發現的銀礦收歸國有的

作者: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海陵王南侵事件給趙構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在金國撤軍之後,趙構隨即將皇位傳給了養子趙眘(是為宋孝宗),自己當了太上皇、

剛登基的宋孝宗面臨著金國的軍事壓力,以及想要開創一番屬於自己事業的動力,開始積極籌備對金國的軍事行動,也就是後來的「隆興北伐」。

打仗是需要花錢的,而且是流水般地花錢。宋高宗此前跟海陵王打仗就已經花了不少錢了,現在宋孝宗要改被動防禦為主動進攻,財政更是捉襟見肘。正當他焦頭爛額之際,建寧府(今福建建甌)一個姓朱的巡轄馬遞鋪(大致相當於騎馬的傳令兵或者通訊兵)給朝廷上報說:有百姓在距離建寧府二百四十多里的松谿縣深山發現了一個銀礦。

建寧府,原名建州,宋孝宗在紹興三十二年登基以後,因為自己曾被宋高宗封為「建國公」,於是按照規矩將建州升府。

現在在他正需要錢的時候,他當初的封地突然發現了銀礦,這簡直是天降祥瑞,宋孝宗大手一揮,派朝廷去接收這個銀礦,然後給它賜了一個吉祥的名字:瑞應場。

實際上,建州的百姓在紹興年間就已經發現這個銀礦了,但是他們一直悄悄地開採,沒給朝廷匯報,很是發了幾年橫財。

朝廷為了獎賞朱遞鋪的功勞,就派他帶人去接收瑞應場。結果剛一去,就跟在這裡開採銀礦的百姓發生了流血衝突,朱遞鋪和他的兒子都被打死在了礦場。

朝廷大為震怒,增派了人手前去接收,終於將這一群礦工鎮壓了下來,順利把這個銀礦收歸國有,並且在銀場給朱家父子建了一個祠,封他為「七寶大王」,命令礦工必須祭拜。

在朝廷接受大肆開採以後,瑞應場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此之前,銀場周邊都是連綿大山和參天大樹,終日不見陽光,即便是盛夏時分也要穿袷衣禦寒。結果不出二十年,方圓四十里的山林全部被砍成荒地。

在南宋初年,煉銀是非常艱辛的一件事。

首先,需要有經驗豐富能識別礦脈的人在石壁上分辨出黑色的銀礦脈,然後再由人來沿著礦脈在石壁上鑿出一個僅僅能夠容一個人進去的洞穴,有時候甚至要挖到十幾丈深,在裡面點著燭火照明,才能找到適合大規模開採的銀礦。由於洞穴裡面不通風,再加上煙燻火燎的,礦工往往是滿臉漆黑不成人形。

這種挖山的方式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一不留神就會導致山體塌陷。幾年之後的乾道年間這裡就發生過一起塌陷,兩邊的山體朝著中間合攏了過來,當時就壓死了五十多個人,汩汩鮮血順著石縫流了出來,場面非常之恐怖。

礦工把開採出來的礦石運出來之後,先放到石臼里搗碎,然後磨成粉末,用絲絹過濾,再把過濾後的細砂放到水中去淘,去除掉黃色的石頭,留下黑色的銀礦石粉末。接下來,就把這些銀礦石粉末用麵糊和鉛混合在一起煅燒,最後燒掉大部分雜質以後就變成了大片大片的摻鉛銀板入庫。

隨後就進入分配流程。

入庫的銀板被取出來剪成碎銀,每五十三兩為一包(其中三兩為補貼的火耗),朝廷和負責採礦的在籍礦工三七分,朝廷收三成,礦工拿七成。

考慮到銀子裡面摻了鉛,再加上礦工還要納稅,大致就相當於朝廷和礦工五五開(不要問我誰拿五)。

到後來,朝廷抽水越來越嚴重,幾乎每一道工序都要抽水,瑞應場的礦工大約要被抽六次,礦工們稱之為「過池」,比如水淘的時候叫「過水池」,摻鉛的時候叫「過鉛池」,燒灰的時候叫「過灰池」,等等等等。

至於礦工最後能夠拿到幾成,那就全憑當官的心情了。

2023-05-04

關鍵詞:

南宋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讀宋史的趙大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11/190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