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香港舞台劇《5月35日》台北上演 緬懷六四 警惕中共人權惡行

2023年6月2-4日在台北上演之香港六四劇《5月35日》的部分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美國之音特約記者文東攝影)

六四事件34周年前夕,一部以天安門母親為主角的香港舞台劇《5月35日》自6月2日起一連在台北演出6場。台灣主演劇團創辦人鍾伯淵說,該劇反映的是中共如何在這34年來抹滅和洗白有關六四的記憶。他希望透過這齣在中國和香港都禁演的舞台劇,來緬懷六四精神,更讓觀眾認清,中共政權對人權的威脅不分對象,無所不在。

香港原創舞台劇《5月35日》描述的是中國「天安門母親」的真實故事。劇中主角是一對邁入遲暮之年、住在北京的老夫婦,兩人心中壓抑了30多年的一道傷痕是,獨子哲哲死於1989年6月4日天安門廣場上的那一場屠殺之中。

兒子死於六四運動的老婦小林,雖身為天安門母親,卻因顧及小叔還在中國的政府部門工作,至今仍不敢公開悼念死去的獨子,因為她擔心,若做出任何觸怒官方的反應,恐連累到小叔,畢竟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喪子之痛難愈《5月35日》演繹天安門母親血淚

香港六四劇《5月35日》2023年6月在台北上演劇照(美國之音特約記者文東攝影)

但故事轉折是,老母親在發現自己罹癌後,毅然下定決心,不顧一切也要前往天安門廣場公開悼念愛子,她在劇中展現了人生最後的勇氣,並說出了令人動容的心聲:「我們就來個光明正大的紀念,衝擊這條不正常的底線。」

她的願望是如此卑微,卻仍受到中共公權力的百般施壓阻撓。這些劇情真實呈現的是中國那一群「天安門母親」們34年來的悲痛處境:她們在天安門事件中痛失愛子,卻僅能於每年的六月四日當天,在中共便衣人員的嚴密監控下,前往北京萬安公墓集體祭祀,因為每一個逝去的學生都成了中共治理下的禁忌詞。

至於所有天安門母親的共同期盼,也就是重回天安門廣場,為她們的兒子公開舉行一場有尊嚴的路祭,在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政後,政治氛圍越來越嚴峻的前提下,更是多數「天安門母親」直至臨終前都未能實現的遺憾。

每年六四前後,北京天安門廣場不僅維安嚴密,就連六四此一日期都變成禁忌詞,而這也是香港舞台劇劇名《5月35日》的由來,亦即5月31日加4天,用一個不存在的日期,追悼那場在中國不能說的悲劇。

台北「曉劇場」創辦人鍾伯淵(右一)(照片提供:鍾伯淵)

位於台北的「曉劇場」創辦人鍾伯淵是此次台灣版《5月35日》舞台劇的導演。他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儘管自己也曾在上海、澳門等地工作時,領教過中國政府嚴密的藝術審查與政治打壓,但他在詳讀劇本的過程中,仍深為劇中主角所背負的痛苦所震撼。

鍾伯淵說:「第一幕就有一句話,讓我覺得非常地難過。她(女主角)說,『我現在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到(天安門)廣場上好好地哭一場』。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可是你知道那有多難?她壓抑了30年,(多年來)她兒子的死不能被證明,那最好的(解脫)方式是什麼?是死亡,她覺得死亡,她就解脫了。」

鍾伯淵說,劇中老母親得知自己已是癌症末期時,竟露出釋懷的笑容,這個劇情安排呈現出細微、卻巨大的反差,是最令觀眾動容、傷感之處。

港版國安法生效後港人紀念六四遭禁

2019年港府修改「逃犯條例」引爆「反送中運動」之際,香港紀念天安門事件的藝術團體「六四舞台」開始籌備《5月35日》舞台劇,並邀請作家莊梅岩編劇。

《5月35日》一劇於2019年在香港首演,儘管場場叫好叫座,也曾榮獲第29屆香港舞台劇獎(Hong Kong Drama Awards)的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等多項獎座的肯定,但這齣舞台劇和劇中主角的命運如出一轍,都遭遇中共官方的無情打壓與噤聲。

在英國的前香港劇團「六四舞台」創辦人列明慧(照片提供:列明慧)

現已移居英國的列明慧是前香港藝術團體「六四舞台」的創辦人,也是《5月35日》舞台劇的監製。她在越洋接受美國之音視頻採訪問時表示,該劇於2019年首演,卻也是六四題材的舞台劇最後一次能免於恐懼地在香港上演。

受新冠疫情影響,此劇於2020年改在一處私人場地演出並透過網絡、全球直播,吸引多達56萬人同時在線收看,但在線觀眾看不到的是當時劇外的香港肅殺氣氛。列明慧說,她擔心港警上門,還請來身份為律師的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陪同坐鎮,以確保演出順利。

但2020年的演出成為《5月35日》一劇在香港的絕響。列明慧形容,港版國安法於2020年7月實施後的香港,藝術創作者面對的已不僅是界線模糊的「紅線」,而是身陷一整片的「紅海」之中,動輒恐因違反國安法,而鋃鐺入獄。

於是《5月35日》一劇開始走入海外,並於2022年4月在東京連續演出7場,大獲好評,但卻引發編劇莊梅岩的無盡感嘆,她透過臉書貼文表示:「30多年後,連轉發幾張《5月35日》團隊的劇照都有點猶豫,對於日本戲劇同業的感謝,也思前想後。」

列名慧說,今日的香港已不再有悼念六四的空間,不僅各圖書館紛紛下架六四相關書籍,就連年年主辦六四活動的「香港市民支持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聯會)」也被取締,而支聯會主席何俊仁等人也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身陷囹圄。

《5月35日》舞台劇移師台北疾呼警惕中共的人權威脅

當「六四」在香港也成為不能觸碰的敏感詞後,台灣就成為紀念六四活動的最佳據點。

列明慧說:「我看到台灣,特別是台灣的年青人對於香港民主制度與自由被破壞,普遍表示支持和同情,我也看到,大陸的故事轉眼間成為香港的故事,會不會有一天變成台灣的故事?因此勾起年青人有興趣去認識這一部被禁演的藝術作品。」

然而,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是,在民主化與本土化後的台灣社會,大中國情結已漸漸褪去,因此,紀念六四的情感共鳴並不如香港人濃厚,六四晚會雖年年在台北的自由廣場舉辦,但台灣多數年輕族群對於六四事件的印象已十分模糊。

香港六四劇《5月35日》2023年6月在台北上演劇照(美國之音特約記者文東攝影)

為了讓台灣觀眾能對六四劇《5月35日》的劇情有深刻感受,導演鍾伯勛表示,舞台劇並不單一強調中國天安門事件的宏觀敘事,而是透過融入台灣元素的劇情細節來拉近劇中人物與台灣觀眾間的距離。他說,若觀眾仔細聆聽,會發現主角天安門母親在家中聽的音樂,是台灣228白色恐怖時期的音樂,以及襯托劇情的部分背景音樂也穿插有台灣太陽花運動現場曾傳唱過的《島嶼天光》等歌曲。此外,還有更多隱藏在道具布景里的細節,例如山洞裡被毀棄的「雨傘」、花瓶里枯萎的「向日葵」等,都是港台兩地街頭運動的象徵符號,鍾伯勛說,他希望透過這些安排,提醒觀眾,並重新思考,不管是六四、太陽花、還是雨傘革命,爭取民主自由從來就不是個簡單的事。

「國安法」實施後中共擴大海外執法

位於台北的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居中者)(照片提供:邱伊翎)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是今年促成《5月35日》舞台劇在台北演出的重要推手。她說,在她看來,此劇的一個特殊處在於劇中角色皆為中國平民百姓而非激進的人權運動參與者,但他們的真實故事凸顯的是,即便是一般人也躲不過中共國安單位「國保」的騷擾。

尤有甚者,劇中主角親友為了自己的安危,竟反而助紂為虐,施壓、提醒當事人什麼話不能說、什麼人不能見。她說,這些劇中反應真實情境的對白,可以讓過慣了自由生活的台灣觀眾,深切體會到,中共統治下,對言論自由的壓迫與管控無所不在。

邱伊翎表示,放大格局來看,台灣近年來的六四紀念活動,已經不再局限於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本身,而是擴大關切更廣泛的中、港、台人權議題。她說,中共實施「國安法」後,不斷擴大法律管轄權,在香港及境外抓捕異見人士,台灣人就算避免前往中國跟香港,在部分與中國交往密切的國家,也可能因為相關指控而遭引渡受審,台灣民眾應該有所警覺,中國人權問題絕非事不關己。

邱伊翎告訴美國之音:「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去感同身受,中國的人權議題並不是我們自己關起門來、不去管它,它就不會影響到我們。事實上,它會影響到整個區域、甚至是全球的人權現況。」

港人鍾慧沁4年前移居南台灣台南,但仍持續關注香港的民主運動,也曾於2020年在台北主辦六四紀念活動。她說,「70後」的她跟許多同齡港人一樣,受到六四事件的啟蒙,才有了民主自由的思維,也因此衍生了後來的反國教、占中等香港民主運動,但年輕一代「90後」、甚至「00後」港人,雖對中共厭惡,但卻不願深思中國發生過的六四事件。至於台灣人對六四的省思,也常淪為不同政治群體「借題發揮」表達訴求的陪襯物。雖說如此,鍾慧沁仍然相信,持續推動活動紀念六四,有其必要性,因為唯有不忘記發生過的悲劇,才能夠讓更多人認清,中共對人權的威脅。

鍾慧沁告訴美國之音:「你如果對8964沒有感覺,或者說沒有那個意識知道中國的不民主,你就會有一天被它(的)不民主影響到。」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02/190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