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不要拿你的無知當叛逆!誰的無知?誰的叛逆?

昨天去集貿市場,偶然遇見這樣一幕:

一位年輕的爸爸領著兩三歲的小女兒也在買菜。爸爸和顏悅色,寶寶歡聲笑語。經過屠宰雞鴨、魚兔的血腥攤位時,爸爸用身體及時而又自然地遮擋住了孩子的視線……

那一刻,我心頭像是湧進一股暖流,瞬間暖洋洋的。

心理學認為:我們的生命包括軀體和精神兩個部分;軀體部分和精神部分都要經歷從胎兒、嬰兒、幼兒、兒童、青春期、青年,到成年,再到老年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還會具有每個階段的特點。比如:三歲的幼兒,軀體需要精心呵護,其力量不足以舉起30斤的重物。同樣,三歲幼兒的精神生命,也需要精心呵護,需要安全感,其能量不足以直面相對恐怖的場景。不然,會造成精神層面的傷害,也就是心理傷害(當然不是絕對)。

這位爸爸精心養育和呵護的,不僅是孩子的身體,還有孩子的精神生命,也是心理健康!這個的孩子該是多麼幸運和幸福!

一座森林家庭教育長期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在我們的心理諮詢實踐中大量發現,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和太多的教育工作者沒有這樣意識和認知,從而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太多遺憾,給我們的孩子造成太多的傷害。

不久前,網絡上就瘋傳這樣一段視頻:

課堂上,一名中學女老師聲情並茂地教育學生:「啥叫叛逆期?拿無知當叛逆,家長說啥都煩。你拿著父母的錢,學著知識,學著閱歷,回去再諷刺你的父母,嫌父母這不懂、那不懂,這不好、那不好!這是一個社會不需要的,不懂感恩的孩子任何人都不需要!不要說叛逆,沒有叛逆期!不要拿你的無知當叛逆!」

講台下,一群十四五歲的孩子深深地底著頭,羞愧難當……

視頻在網絡一夜走紅,點讚數萬。多少家長感慨:

「這樣的老師是在教書,更是在育人,無愧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只有這位老師這樣的氣場,在課堂上說這些道理,現在的孩子才能聽進去!這些孩子們多幸運!這樣的視頻應該多轉發!」

「這位老師有深度、有力量、有正義、有擔當,說出的是億萬家長的心聲……」

……

誠然,從傳統的教育觀點看,這位老師的說法無懈可擊、痛快淋漓。

畢竟,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都是父母供應的,孩子的命甚至也是父母給的;父母和老師教育孩子、批評孩子,都是「為了孩子好」……這些都是「客觀事實」。父母和老師嘔心瀝血,如果孩子反過來再嫌棄父母「這不懂、那不懂,這不好、那不好」,豈不是典型的「不懂感恩」、「沒有良心」?

然而,從現代腦科學、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番邏輯對於孩子來說,又確實不公平!

理由也是顯而易見:幼兒期的孩子有幼兒期的軀體特徵和心理髮育特徵;青春期的孩子(一般男孩十三四歲、女孩十一二歲開始),也有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和心理、精神層面的特點。

身體上,在腦激素的作用下,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身高和體重會猛增,甚至會長青春痘;男生會長鬍鬚、長喉結,變聲;女生也會出現第二性徵發育。

精神和心理上,在腦激素的作用下,青春期的孩子會出現情緒波動大、攻擊性強、暴躁易怒的情況,同時自我意識覺醒,追求人格獨立。

如果此前,孩子一直被當作獨立的生命被尊重,自我意識一直清晰,那麼,孩子進入青春期就不存在「叛逆」。

遺憾的是,我們周圍的孩子一般是在父母無意間的控制下長大的:該起床了,該刷牙了,該吃飯了,該上學了,天冷要添衣服,見了老人要禮貌,好東西不要忘記跟朋友分享,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不聽話是欠揍、聽話才是媽媽的好寶寶……在這種養育方式下,當孩子年幼力薄時,為了贏得父母的愛,就會壓抑自我;當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身體強壯起來,就是出現「明明父母說得對,我偏偏不按照你說的做」、甚至「以暴制暴」的局面。這就是所謂的「叛逆」。

回過頭來,再看「不要拿你的無知當叛逆」這個觀點。顯然,這位老師和眾多點讚的家長,不具備「青春期孩子具有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這個常識。無意間,他們把一群只有十幾歲孩子的心理髮育程度,跟四十多歲的成人等同起來,從而期望孩子理解成人。這即不科學,也是不現實,甚至是從道理上、道德上綁架孩子,從而給孩子造成愧疚的情緒,造成潛在的心理傷害。

在這個思路上,如果家長跟孩子堅持對抗下去,孩子要麼終生叛逆,成為「逆子」;要麼被徹底「征服」,成為「空心人」,隨時可能躺平、擺爛、啃老;或者成為「討好型人格」,終生疲勞,無緣幸福……

當然,也有眾多父母了解相關心理學、腦科學知識以後,但在面對孩子「叛逆」時,仍然控制不住情緒:不寫作業,排名掉下來咋辦?排名掉下來,考不上理想大學,這輩子豈不是完蛋?跟父母對抗,豈不是「白眼狼」?不懂感恩的孩子,豈不是白養?……

這種情況,只能說明父母安全感不足,心理上有原始家庭的創傷,或者生活壓力大,從而處於焦慮、抑鬱狀態。父母,乃至老師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實質是把自己的焦慮、抑鬱情緒源源不斷地傳遞給孩子。這時的父母和老師,首先要覺察、調整自己的狀態,緩解自己的焦慮、抑鬱情緒,療愈自己的創傷。

當然,「叛逆」的很多表現,跟孩子遭遇心理創傷後情緒積壓、抑鬱、焦慮的很多症狀相似,家長更需要多學習、多留意、多向專業心理諮詢機構求助。

「叛逆」其實不存在,「叛逆」只是孩子的心理,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反應」,「叛逆」也是好事!只要沒有違法亂紀,只要沒有道德倫理方面的過分行為,請給孩子更多的信任,請給孩子留出更寬廣的成長空間和試錯範圍。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一座森林家庭教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23/1918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