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2日,中國南部安徽省歙縣的一個農村社區,村民們在屋外一起吃飯。(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中國經濟的不景氣,首先在縣城經濟的嚴重萎縮中體現出來了。中國鄉建院院長的李昌平稱,要警惕「大樹底下寸草不生」。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日前發文指出,應重視李昌平的警告,中國的縣城經濟正萎縮到只剩「公僕經濟」的地步。
現任中國鄉建院院長李昌平到全國各地實地考察後發現,絕大多數縣級城市的經濟已經嚴重萎縮,普遍呈現的景象是:工業園區冷冷清清,房地產冷冷清清,唯獨「吃吃喝喝」依然熱熱鬧鬧。
李昌平近日發表文章,披露了自己實地觀察到的現象。文中直言,中西部地區好多好多的縣市,年財政收入只有2~6個億,年支出卻是幾十個億或更多。對此,李昌平發出了警告:要警惕縣城經濟萎縮到只剩「公僕經濟」的地步。
為什麼很多縣市的吃吃喝喝還行呢?李昌平分析,那是因為縣市城區居住招數以萬計的公務員和准公務員,其中包括退休幹部、在職幹部及事業單位人員、老師、醫生等群體,這些人的收入是穩定的,中央每年數十個億的轉移支出是相對穩定的。所以,縣城吃吃喝喝經濟也還穩定。
在前述背景下,當前以縣城為龍頭的產業幾乎就只有教育、醫療和罰款。農村經濟的「荒漠化」,導致大量農村人以前靠從事農業經濟活命,現在只能靠出賣勞動力活命。而地方政府也跟著「轉型」,從過去靠吃農業稅、工業稅轉向靠吃房地產及中央轉移支付。現在房地產不行了,又轉向靠吃病人、學生和形形色色的罰款,把病人和學生當礦來開採。
文章指出,一旦中央轉移支付減少,同步禁止巧立名目亂罰款,不允許把學生和病人當人礦,縣城的吃喝經濟也會「立馬死球球」。
文章最後呼籲,應該給普通大眾減負,給基層松挷、放權,「要解決大樹底下寸草不生的問題」。
李昌平的這篇文章發表後,引發輿論關注。清華大學社會學和經濟學教授孫立平7月6日在其微信公眾號發文表示,應當重視李昌平的這個警告,警惕縣城經濟萎縮到只剩「公僕經濟」的地步。
孫立平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形成一種新的「二元結構」,其中一元叫「國計」,另一元叫「民生」,李昌平的前述文章引起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孫立平分析稱,新冠疫情後中國的經濟反彈不如預期,一些專家學者開始討論通縮的問題。對此自己的看法是:中國目前所面臨的並非典型的通縮,而是一種非典型通縮,「國計」,與「民生」這二元之間是淤塞的,而經濟呆滯的問題與民生和就業關係最為密切,是經濟學家們尤其應當重視的。
孫立平認為,在這當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兩個具體問題:
其一,是出口整體下滑背景下,所謂低端產品出口的急劇萎縮以及對就業的衝擊。
在這個問題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背景下出口結構的變化。目前中國的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積體電路、手機、家電等產品的出口占比接近20%,但紡織品、服飾、玩具等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占比卻從20年前的20%左右下降至12%左右。從就業的角度說,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的下降,無疑會對就業產生嚴重的衝擊;
其二,就是李昌平所擔憂的縣城經濟,如今依靠的只有教育、醫療和罰款,很少再有其它產業以縣城經濟為龍頭。即使有的地方試圖發展農產品深加,結果卻是適得其反。
例如:有的縣城搞生豬定點屠宰,結果把千家萬戶的小農戶搞得都不養豬了,生豬產業完全「非農化」了,原先豬糧循環高效的農業模式徹底崩潰了;強制農產品加工企業都進縣城開發區,把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農業經濟都搞死了,把鄉村農業經濟搞的養不活農民了。最終的結果是反而造成更深沉的經濟基礎的呆滯與蕭條。
有中國網友把李昌平的文章轉發到微博上後,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有網友說,「小心炸號啊」,也有網友調侃,「居然敢說真話,不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