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子女大齡父母急,去了國外,還是逃不出相親噩夢

QS2024年世界大學排名在6月底出爐,海歸們又一次展現出爭論美國大學「真實」排名的熱情。

這時,網際網路出現了一個名為「哈爺佛普媽美好生活」的相親微信群截圖。微信群的名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學校的簡稱組成。這個群還規定,只有包括布朗、杜克等幾所大學的本科或博士畢業生才有資格入群。這份與QS等國際機構差距很大的名單,據說反映了「民間」對於美國高校的看法。

這個微信群,並不是留學生的自娛自樂。若是看仔細一點,就會發現這實際上是一個「美國名校ABC相親群」。ABC是指在美國出生的華裔,而不是出生在中國的留學生。這很有可能是第一代留學生操心自己子女婚姻大事而建的群。

留學生相親並不新鮮。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長大,接受相親相對容易。美國出生的華人受到當地約會文化浸染,似乎不存在相親的必要。這樣想的人可能低估了傳統的相親文化在海外紮根的能力。不論人們對相親的看法是褒是貶,無可否認的是,相親也在逐漸成為海外華人擇偶的選項。

子女「大齡」父母急

海外華人父母心中也有一個子女非婚不可的年齡線。

據美國《世界日報》去年的報導,元旦過後,美國紐約一家聯誼會接到的電話就「明顯變多」。這家聯誼會2007年在新澤西州成立,並在紐約法拉盛設立辦公室,從事美國境內婚姻和跨國婚姻的介紹業務。

聯誼會的總經理楊女士說,華人認為「過年就要長一歲」,女性的家長尤其會因為孩子已經過了30歲還沒有對象而著急,他們認為女性要生孩子,35歲是一道坎。著急的父母有些打電話來登記,有些則親自登門,幫子女登記資料。

紐約的婚介市場競爭激烈,有好幾家華人經營的婚戀仲介,還有很多針對亞裔族群的相親網站。美國華人還會自組相親微信群,給子女介紹對象。此外,還有人在當地的中文媒體刊登徵婚廣告。

楊女士向媒體表示,美國華人很難找到對象,一方面是因為華人人數少,而且不少華人女性嫁給其他種族,這樣華人男性更難找到配偶。另一方面,儘管網上交友流行,但是信息難以查證,配對成功率也相對較低。楊女士對傳統的面對面相親很有信心,因為面對面可以看清對方的長相與談吐,了解也更深入。

在新冠疫情暴發後,聯誼會也提供了很多其他聯繫方式,比如電話、視頻、微信群等。但有人在美國華人經營的論壇上發帖爆料,說那些相親的微信群都是家長在幫忙相親,有的家長群甚至有上千份各種單身者的資料。

有人在帖子下回應稱,自己的親戚就在這樣的微信群里物色女婿。這些群組大多是美國出生的華人群、哥倫比亞大學群、排名前50的大學群或博士群。發帖者稱:「我媽逼著我找對象,為了不讓她過多干涉我的生活,我選擇自己進入相親群。」但由於群里家長與他代溝太大,他最後還是選擇退群,而讓母親留在裡面。

還有住在灣區的受訪者向《世界日報》披露,灣區的家長群開始是交流美國生活,孩子畢業就變成了相親群。很多家長加入的相親群都多達3個以上。受訪者抱怨:「在美國還逃不過相親,自由戀愛不好嗎,為什麼要相親,好煩!」

加拿大相親角

華人父母對於相親的執著不容小覷。今年2月,一座位於加拿大大溫哥華地區本拿比中央公園的華人相親角,登上當地媒體環球新聞網的頭條。

在公園裡,記者目睹了一群又一群說中文的中老年人互相傳閱他們的手機或者從錢包里掏出的照片,微笑著點頭致意。他們相互詢問:你有女兒還是兒子?他們多大了?在哪裡上的大學?他們在哪裡工作?當然最重要的問題還是—為什麼他們還是單身?

情人節前的周末,相親角聚集了20到30位家長。活動的組織者王先生告訴環球新聞網,每天會有100多人。王先生說,如果你帶著對愛的力量的信念來到這裡,公園就會是發生奇蹟的地方。

王先生從去年夏天開始營運這個「線下相親站點」。在過去的幾個月里,這個相親角在華人父母中越來越受歡迎,相親的成功率也很高。據他介紹,這個角落是由300多名華人移民的網上討論群組發展而來的,這些移民要麼是在為自己的孩子找對象,要麼是在為自己找對象。他對加拿大媒體說:「許多中國父母和他們的孩子覺得自己的社交圈有點小,他們希望與更多志趣相投的人建立聯繫。」相親角充當了一個橋樑。

王先生自己的女兒也即將滿26歲,他每周都會去本拿比的相親角,給女兒物色一個丈夫。他說:「我不太擔心,但現在是她開始與人約會的時候了。」他對媒體說,建立相親角的想法來自他在中國河南省的一次經歷,他在那裡發現了一個「相親市場」,父母在裡面相互介紹自己的孩子。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錢岳向當地媒體指出,這種相親角在加拿大是新鮮事,但在中國的大城市早已很受歡迎。研究婚姻和性別的錢岳說:「在我的研究中,許多在溫哥華的華人移民發現這個地方很孤獨,甚至很難找到朋友。」

錢教授特別提道:「一些研究表明,到了一定年齡還沒有結婚生子,他們在中國的父母更有可能患有抑鬱症並且精神狀況不佳。」與此同時,到一定年齡還沒有結婚的孩子也會受到歧視。她希望家長能夠尊重孩子的決定。

相親角的組織者王先生也認同錢教授的看法。他不認為家長有權力替孩子決定,家長所能做的是介紹可能的候選人。業餘愛好是寫抒情詩的王先生認為,愛情是世界上最純潔的東西。「輕而易舉憑藉金錢、權力和尊嚴征服了世界的成功者,很可能找不到真愛。」

「鄙視鏈」中的位置

現實中海外華人的交友,要比王先生對愛情的浪漫想像殘酷得多。進入約會或相親遊戲的年輕人不得不一再認清自己在「鄙視鏈」中的位置,做出「理性選擇」。

有研究表明,即使在使用交友軟體的年輕人中,海外的華人也更傾向與華人約會。澳大利亞研究型媒體《對話》今年2月發布的研究指出,海外華人的主要約會網站是用戶以華人為主的「兩顆紅豆」與「探探」。

錢岳教授是這篇報告的共同作者之一。她們在2018-2019年採訪了31名加拿大溫哥華地區的華人異性戀移民,大約有一半的人更喜歡和有相同種族背景的人約會,他們中的許多人更喜歡與自己年齡相仿的華人移民。他們認為,在相似的年齡從華人移民到加拿大,表明他們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於是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對話,也更容易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這些華人受訪者認為,在像「Tinder」這樣的西方約會軟體上認識人很有挑戰性,因為西方約會軟體上「很少有華人」,即使有也是那些不會說中文的華人。

研究還發現,男性的華人移民比女性更有可能依賴「兩顆紅豆」或「探探」這種屬於所謂「少數族裔」的網絡社區。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個人偏好,而是植根於他們在約會中受到歧視生活的經歷。有一位男性受訪者說,他曾經收到一位白人女性的評論:「你是第一個引起我注意的亞洲男人。」雖然這句話本意是讚美,但感覺更像是蔑視,呼應了亞洲男性「沒有男子氣概」和「沒有吸引力」的刻板印象。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2020年的另一份研究則做了一個實驗:研究者同時在網上註冊兩個帳號,分別為華人男性和華人女性。兩人除了性別不一樣,在性格愛好、年齡、職業、收入方面完全相同,名字也是中性的「Blake」。結果顯示,女性的Blake收穫了大量來自陌生人的「贊」「拋媚眼」,而男性的Blake則什麼也沒有收到。這從側面證明了華人男性在西方隱形的種族鄙視鏈中所處的位置。

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最近越來越多新聞報導,有澳大利亞或加拿大的單身華人回國相親,認為在中國機會可能更多。但是他們很快就會發現,海外華人在國內的婚戀市場上並無明顯優勢,因為他們面臨的是另一種建立在「門當戶對」之上的「鄙視鏈」。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南風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20/1929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