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歌頌苦難」的官方爛活何時休?

《活著》的序言是這樣寫的:「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今天思緒比較亂,所以就想到哪寫到哪吧。先看第一個新聞,說得是女子通過貸款買了一套商品房,後來房子爛尾了,女子申請讓銀行停貸停息,這才發現銀行違規放貸將資金發放到了非監管帳戶。在法庭上,銀行辯解說銀行違規操作和房子是否爛尾沒有因果關係,所以你該還貸還是要還。

有時候就是這麼神奇,錢花出去了,房子沒拿到,什麼時候拿到完全看運氣,有可能一輩子拿不到,但貸款卻一分也不能少,不然就是上徵信上黑名單。

這件事的最終結局是女子停交房貸同時也上了黑名單,但她覺得值得:「為一口飯而活,不是為了徵信。」

這個新聞下有條評論讓我印象深刻:一生不許犯錯的普通人。

短短几個字,卻概括了大部分人的一生和當下的真實處境:幹著最苦最累的活,無怨無悔任勞任怨,最後卻一點點錯不能犯,一次錯誤的選擇可能毀了自己的一生。

第二條新聞,這個新聞本來是正能量新聞,但我看完後卻絲毫感覺不到正能量,只覺得悲哀。說的是一個拾荒老人在深夜的街頭拾荒時突然口吐鮮血,我不知道她吐血的原因,可能是本身就有重病在身,也可能是長期的積勞成疾。

後來一個夜跑的年輕人看到了老人,他看了老人的情況後當即撥打了急救電話,可能是擔心時間拖久了耽誤病情,小伙子把自己的車開來送老人去了醫院。

我承認看到那一幕時我的心裡很難過很難過,我不知道她是誰的母親又是誰的女兒,但我卻能感同身受她的遭遇,在這個世上有太多命運相似的人,他們吃著最多的苦,卻享受不到一點點的福。

我思考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一切,可惜這個答案太複雜了,想了半天我只想到一句話:錢都流向了不缺錢的人,苦都留給了能吃苦的人。

我堅持寫作,我秉承著「說人話,說真話」的初心,只希望,我的堅持能一點點改變這種現狀,哪怕它是極其微小的,渺茫的。

但我的聲音自始至終是微弱的,尤其是在某些官媒面前,我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當官媒站出來歌頌苦難時,我才發現自己的聲音是那麼地渺小,這也引申出今天的第三條新聞。

新聞說得是一個殘疾人的哥哥,12年前因病去世了並留下了21萬的債務。這個殘疾人站出來攬下了哥哥的債務,期間就是這個殘疾人如何辛苦工作,省吃儉用還債的過程。

說實話,如果放在以前看這條新聞,我會覺得很正能量,但現在我卻產生了嚴重的生理不適。當我們抱怨命運的不公,當我們痛恨苦難時,總會有官媒適時站出來歌頌一下苦難。

任何新聞都怕比較起來看,不管從法律上來講,還是從道義上講,弟弟都不需償還這筆債。但媒體們卻將這當作正面典型大肆宣揚,對底層施加過多的道德要求,我不知道這到底想表達什麼。為什麼不對賣爛尾房的那麼多要求?為何要對底層那麼多要求?

或許,我可以將這個新聞理解成樹典型,拉好道德形象的同時不忘提醒看到新聞的人,殘疾人都信守承諾,償還債務,你們這些人可千萬不能斷供…

苦難本身就沒什麼值得歌頌的,苦難帶給人的只有屈辱、折磨以及無休止的痛苦。

沒人想要經歷苦難,一切都是迫不得已罷了。如果有更好的選擇,女子寧願按時還貸,也不願房子沒了、錢沒了,還背上老賴的標籤。如果有更好的選擇,老人不會願意深夜還在街頭的垃圾堆里翻找。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殘疾人弟弟明明已經自身難保了,不會願意再背上本和自己無關的巨額債務。

他們所經受的苦難,並不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東西,也不是他們值得炫耀的徽章,一切的一切,只是沒得選擇罷了。

這些新聞中的她、她和他們,以及現實中的我們,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苦難對所有人來說,並不是財富,也不值得歌頌,苦難是每個正在經歷者這一輩子不願再回憶起的痛苦,是萬劫不復,是萬丈深淵。

我想表達的,是如果不去討論製造苦難的根本原因,不去討論如何解決困難,一味歌頌苦難,還安想以此療愈人們的精神內耗,不過是凌空蹈虛,緣木求魚。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顧禮先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02/193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