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杜耀明:權貴浮詞不計社會成本 政治掛帥有礙經濟復甦

作者:
目前加拿大、馬來西亞、澳洲、英國等地方放寬限制,爭取大量香港移民的經濟考慮。反觀特區當局「闊佬懶理」,不但任由人和錢不斷流走,更繼續政治掛帥,一齊從嚴,抹走兩制的本質差異。

香港疫後經濟轉眼由升轉跌,今年首季谷底反彈後,第二季即回落1.5%。數字升跌本來不足為奇,大可以反省不足趁機改進,令人吃驚的是當局面對敗局依然故我,政治繼續收緊,經濟束手無策。

香港經濟產值之中,私人消費占65%,第二季增長按去年同期增8.5%,是表現最出色的經濟環節,但比第一季增幅13%已經放緩,復甦升勢顯然受制於中產階級移民潮持續、消費券金額減半、港人北上消費增加等等所致。

不過,政府對三大因素不是無能為力就是無所用心。今年以來,港人北上大陸消費已成趨勢,據報導,七月份香港人北上人次超過468萬人,比六月份再增約5%,消費金額估計高達40億元,以三個月計,總額逐漸迫近香港生產總值(2022年)的2%(現時約為1.7%)。

消費是個人選擇,鄰近香港的大陸地區,人力丶機器丶土地等都較香港便宜,內地消費比香港性價比高自然不過,因此港人北上消費形成習慣,首先是合乎經濟理性的決定。其次,經過特區當局長期推動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甚至勸吁港人融入大灣區,北上消費正是當局成功爭取的結果,只不過未看到互利雙贏,卻先見零和遊戲的此消彼長。

特區當局可以靜候時來運轉,待香港消費業界降價格丶增服務,逐步以競爭挽回劣勢,但若非無為而治,也可加強宣傳,突出本港特色以提振本土消費,同時開徵離境稅,拉近兩地消費成本,也可運用稅款推動本地消費業。不過,兩者首先都需要以香港利益為本位的競爭意識,但如是者,加強宣傳猶如自打嘴巴,將香港由融入改為抽離大灣區之外,而徴收離境稅除了貶損鄰近大陸城市的經濟利益,更可視為違反區域融合的國策。在如今「一國大丶兩制小」的形勢下,這些經濟及宣傳措施,相信當角局向上方提出也成禁忌,更不要說主動實施了。因此,本地消費業只能自求多福,政府期望私營消費進一步提升以帶動本港經濟,相信也只流於良好意願。

至於移民潮仍未止息,當局同樣袖手旁觀。一些七老八十的政治權貴,竟視移民潮如無物,表明不希罕有心移民的香港新一代,因為大陸人才比香港人更優秀,大可取而代之。立場所限,他們不滿大量香港人以腳投票可以理解,卻不能不顧經濟影響,無視大批國民移居外地造成的經濟損失。

具體來說,一是培養人才的社會及經濟成本,以大學畢業生為例,單是十二年免費中小學教育加四年大學的津貼額,估計成本起碼每人二百萬,二是資金外流,每人帶走一百萬的話,三十萬人就有三千億之多,更有估計流走資金高達五六千億,他們移走的話,近萬億的成本和資金就變成其他地方的資產。

還有,就是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根據澳洲(澳大利亞)移民議會(Migration Council Australia)的研究估算,移民對澳洲經濟有幾方面的貢獻。首先,移民大多年青及教育程度高,令澳洲人口之中,大學教育程度者增加六成,也增加不少專業及技術的人才,並提升整體的勞動參與率。也因此每名移民在經濟上的貢獻,估計比現有國民要高一成。整體而言,長遠來說,移民亦有助提昇平均國民生產總值接近6%。再從政府開支看,由於移民教育程度高,也等於降低政府培育大學生的平均支出,因為他們畢業後才入籍,而他們大多年青又有工作,以每個人口計,便降低政府對老人服務以至基礎建設的公共開支。

相信這些經濟考慮,正是目前加拿大、馬來西亞、澳洲、英國等地方放寬限制,爭取大量香港移民的經濟考慮。反觀特區當局「闊佬懶理」,不但任由人和錢不斷流走,更繼續政治掛帥,一齊從嚴,抹走兩制的本質差異。

結果,經濟上當然得承受兩制大幅拉近至近乎合體的後果,即無法維持香港與大陸在市場品位上的差別,難以吸引大陸貴客來港消費,以抵銷香港人北上消費的經濟效果,同時價值上,令中青年兩三輩人離心離德,部分人更移居西方國家,既削弱香港的實力,更成為中國視為對手國家的社會及經濟資產,真教人摸不清,這是低級紅還是高級黑的傑作?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04/193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