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李玫瑾:「兩不管,三不慣」,養出落落大方的孩子

鄰居王阿姨的兒子小鄭,是小區里出了名的「別人家的孩子」。

每次見人他都會熱情地打招呼;初中、高中、大學一路保送;鋼琴、書法手到拈來;去年作為校籃球隊隊長拿到了省級比賽的名次。

大家很是羨慕,向王阿姨請教育兒經時,王阿姨說了一句讓我感觸很深的話:

「像種樹一樣養育孩子,該放手時放手,該修正的修正。」

的確,養孩子最大的失職,莫過於不該管的管了,不該慣的慣著。

李玫瑾教授曾說:「父母做好『兩不管,三不慣』,孩子才能少走彎路。」

愛孩子,是技術和藝術的交融,尺度的拿捏,尤為關鍵。

孩子能承受的困難,不管

孩子的承受能力,並非大人想像得那麼脆弱,對孩子適當放手才能激發出孩子更大的潛能。

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兩個小女孩起了爭執,一個氣勢洶洶,一個哭著據理力爭,看著著實讓人心疼又好笑。

然而,兩個孩子的父親不僅沒有幫忙調和,反而做起了吃瓜群眾。

兩孩子吵架,心裡肯定都會感到委屈。

但兩人仍在用自己的方式,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論據。

這時,吵架則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辯論」,既鍛鍊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也展現了自己的邏輯思維力。

看似是讓自己感到挫敗的事,卻成了成長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孩子能承受的挫折,適當不管,是對孩子成長最大的認可和褒獎。

在此之前,父母能做的,就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自承受生活風雨的人。

孩子能自主完成的事情,不管

《變形記》中曾有這麼一個「巨嬰女孩」:

00後劉思琦,16歲時還需家人餵飯、剪指甲、穿鞋子。

衣服只穿名牌,包包只要限量款,最高時一天花銷十幾萬。

從不照顧別人的感受,更談不上責任意識。

為了接頭髮,讓舅舅開車送她到300公里外的大連。

為了證明自己有掙錢的能力,劉思琦開著蘭博基尼,把進價二三十元的手機殼賣2塊。

事後,不但不覺得慚愧,劉思琦反而慶祝自己是一個會賺錢的人。

何其荒謬!

被父母送入《變形記》後,沒有了親人的驕縱,劉思琦只能含淚成長。

經過一系列「毒打」,她才有了自理能力,才學會試著關心別人,理解父母的不易。

在父母眼中,孩子多大都是孩子,但愛和表達愛是兩個概念。

像劉思琦父母,大包大攬地包攬了劉思琦16年的生活自理能力,看似是愛,其實是害。

幸好,劉思琦離開父母后,幡然醒悟,把自己拽了出來。否之,後果不堪設想。

孩子能自主完成的事情,家長盡可放手讓孩子去做。

做事的過程,也是塑造孩子責任意識、意志力、掌控感和價值感的過程。

一味地插手孩子的「分內事」,無異於餵食孩子毒奶粉。

好吃懶做,不慣

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什麼如今有那麼多好吃懶做的孩子?

網友@牽著星辰像大海給出了一個回答:

「現在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軸,全家人圍著孩子一個人轉,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這種環境下,孩子好吃懶做還是好的,沒有責任心、缺乏愛心、沒有孝心,才是最大的隱患。」

深以為然!

好吃懶做,像溫水中的青蛙,起初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

若不及時制止,個人的意志就會被慢慢腐蝕,被惡習纏繞,消沉下去,無所事事蹉跎光陰。

《心理撫養》中記錄了一個由好吃懶做導致最後犯罪的真實事件。

范某(化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8個姐姐,母親40多歲才生下他。

范某長期浸潤在母親和姐姐們的溫柔寵愛中,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

後來姐姐們陸續外嫁,雙親去世。

剛成年的范某,生活越來越艱難。

高考失利後,范某在家務農,可莊稼該收割時,他寧願在家乘涼也懶得下地幹活。

可怕的是:好吃懶做的人,往往都眼高手低。

范某外出打工,只要感覺辛苦就不再去了。

有一次,外出務工,在城內半天沒找到工作,看到街角有一戶人家門半掩著,就去人家偷東西。

沒有翻到錢財和值錢的東西,卻看到熟睡女主人手腕上有一塊手錶,因為這塊表把女主人殺害了。

父母養育愛護子女,是本性使然,如果處處呵護兒女,會讓孩子養成好吃懶做的陋習,甚至成為一個喪失生存能力的廢人。

好吃懶做的習慣一旦養成,輕則憂慮生存,重則觸犯律法。

身為家長,需把握好對孩子嬌寵的度,積極引導孩子,不該慣的堅決不慣。

不尊重人,不慣

前段時間,一個小男孩,跟朋友學會了電搖動作,但他不知道電搖動作是嘲諷人的意思。

以至於,回家後,他對媽媽做了電搖動作。

後果是,他被媽媽無情「獎勵」連續做半小時的電搖動作,孩子搖到懷疑人生。

孩子的模仿能力強,極易模仿身邊人的言談舉止,由於認知有限,有時不能很好地辨別是非。

有時,別人無意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孩子便深深地記在了心裡。

當孩子有不尊重人的言行時,家長要及時制止,並適當懲罰,將不尊重人的壞習慣扼殺在萌芽階段。

如果孩子有不尊重人的表現,家長卻一筆帶過,孩子就會認為家長是默許的,下次還會有更多不尊重人的表現。

曾有教育專家指出:不好的品行有傳染性。

孩子很容易繼承父母的不良品行,比如粗魯、急躁、缺乏耐心等。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也要樹立好自己的標杆作用,不說不尊重人的話,不做不尊重人的事,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教養。

撒潑耍賴,不慣

不知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形:

帶孩子去商場,說好了只買一個玩具,可到商場之後,孩子這也要,那也要,不給買就嚎啕大哭,撒潑耍賴,逼父母就範。

這種行為,堅決不能慣!

慣子如殺子。

如果,孩子發現對父母撒潑好使,就用同樣的方式要其他東西。

長此以往,孩子就把「撒潑耍賴」,當成要挾父母的手段,不斷變本加厲,以達到自己貪婪的目的。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自己教育「撒潑」外孫的事。

一次,李玫瑾教授的外孫玩手機,約定好的時間到了,但是外孫沒交手機,也沒理李教授。

這時,李教授從外孫的手裡把手機搶了回來。但外孫不願意,竟然打了李教授一巴掌,也沒有道歉。

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巴掌,李教授沒有說話,瞪了孩子一眼,站起來走了。

孩子自己生半天悶氣,看姥姥一直沒理他,脾氣也消了,開始找姥姥。

看孩子平靜後,李教授才給孩子分析整件事,並適當講道理,後來外孫再也沒有出現類似撒潑的事。

李玫瑾說:「孩子正撒潑時,一定不要跟他說話或講道理,因為你會給他一種錯覺就是,你在哄他或求他。

因為,父母的妥協,只會換來孩子更大的貪慾和邪念。

孩子撒潑時,父母需亮出底線,溫柔堅定地拒絕,並告訴孩子「雖然你很失望,但你必須遵守規則」。

若孩子一再撒潑打滾、無理取鬧,父母可以先冷處理。

讓孩子冷靜會,等孩子不鬧了,再慢慢給孩子擺事實講道理。

讓孩子學會控制行為,是孩子的責任,更是父母的義務。

寫在最後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孩子的成長沒有偏方,有的只是負責任的父母,提供的穩健的土壤。」

孩子終會在土壤中生根發芽,迎接屬於自己的風雨。

而父母決定了土壤的肥力,和孩子承受風雨的可塑力。

沒有長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培養的父母。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15/194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