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杜耀明:「中國好,香港好」:經濟依賴大陸,衰退無路可逃?

作者:
當中美貿易降格丶高增值產業受阻丶樓市危機不解,加上沒有統計數字但相信依然嚴重的年青人失業問題,若無法找到出路,中國將面臨三十多年未有之社會變局。但七月底中共政治局會議後,至今未見提出有效措施,以挽狂瀾於既倒,正正說明問題不僅僅是經濟下行,更在於當局欠缺排難解紛的應變能力。

中國經濟敗象紛陳,更有跡象走向通縮,幸好民族復興未到夢醒時分,中國仍有機會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不過香港「由治及興」的劇本卻擺明貨不對辦,在中國大陸經濟的牽連下,香港經濟原地踏步,甚至走向蕭條,講了幾年的政治鎮壓帶來經濟繁榮,至今沒有兌現,恐怕快成為中國大外宣的負累。

回歸至今,香港由連結世界各地的國際商業及金融中心,轉成衣務大陸也依賴大陸的中國對外開放城市。以貿易為例,四十年前,香港出口大陸貨品只占出口總值大約11%,至2021年,增至62%,是出口美國總值的十倍有多。同期間,大陸入口由總額不到四分一,上升至2021年的49%,比來自其他亞洲國家的入口總值還要多。

旅遊方面,過去二十年,大陸旅客人數及占比都倍增。2002年,大陸旅客680多萬,是旅客總數的41%,至疫情前(2019年),人數升了六倍多(4377萬人),占比亦跳升至接近八成。今年疫後通關,大陸旅客再次成為主要客源,上半年的占比已重返疫前水平(78%)。

至於股票市場,自從青島啤酒於1993年在香港上市,至今大陸企業在香港掛牌的數目估計超過300間。2015年,大陸企業占本港上市公司總市值接近六成(62%),成交金額更占總量超過七成(73%)。到今年七月,它們的市值及交易額進一步升至接近八成(77%)及九成(86.9%)。換言之,香港股市不會受惠於今年來美國市場景氣的輻射,卻因為大陸營商環境的不濟而受到牽連。

明顯不過,中國的盛衰已成香港經濟的寒暑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失去動力,因為不論社會消費、企業支出、工業增長值還是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都在放緩,貿易更走下坡,反映不單是經濟走弱,當中涉及經濟轉型,問題非常棘手。

例如美國入口貨物總值之中,中國占比由2017年的高峰21.6%,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3.3%,入口額落後於兩個地區(歐盟加英國丶其他亞洲國家),若從出口加入口的貿易總額計,中國也降至美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只占總額10.8%,第一二位已由墨西哥及加拿大取而代之。令人擔心的,不只是中美貿易處於低潮,而是五年來美國對華的避險政策及制裁措施逐漸生效,令中美貿易昔日的黃金歲月一去不返,也等於說,中國謀求通過貿易推動經濟,促進科技交流以增強國力,再也不是理所當然。

展望未來,隨著更多美國供應商從大陸撤廠,再轉移到其他開發中國家生產,加上美國對華厲行高科技禁運,不僅中美貿易難以樂觀,對中國未來發展舉足輕重的晶片製造商,同樣陷入困局。例如中國最大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隨著海內外需求轉弱,生意額比一年前減了18%,利潤更急降85%。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急降的一大原因,是由於部分設備因禁運而不能進口,該廠需要投放大量資金來更新設備(是四年前的三倍半),導致每年折舊費用上升,大幅度折損利潤。

至於眼下由發展商債務違約引發的地產危機,再遇上通縮預期,則更是雪上加霜。七月的樓盤銷售數目比上月減少三分一,比去年同期驟降六成,銷售額是三年來最低,比疫情期間還不如。再者,投資者面對經濟環境惡劣,甚至瀕臨通縮邊緣,而發展商割價求售,更傳聞政府出招,顯然買家市場已形成,因此大可靜觀其變,等候更好的入市時機,例如先看看政府是否給予津貼或保障,發展商會否繼續降價或提供更多優惠,以至銀行按揭又有何優待招數,才最後定案,結果觀望之下交投放緩,需求減弱,進一步將樓市推向低谷。

當中美貿易降格丶高增值產業受阻丶樓市危機不解,加上沒有統計數字但相信依然嚴重的年青人失業問題,若無法找到出路,中國將面臨三十多年未有之社會變局。但七月底中共政治局會議後,至今未見提出有效措施,以挽狂瀾於既倒,正正說明問題不僅僅是經濟下行,更在於當局欠缺排難解紛的應變能力。

面對中國經濟的困局,香港無法獨善其身,特區當局面對國家級問題,也不怕貽笑大方,主張大笪地搞夜市,可說是明知無果而為之,也正好說明當局已自覺無能為力,無事可為了。

* Jacky Wong(14 August2023)「Chip Champion Of China Is Taking It From All Sides,」 Wall Street Journal, p.28.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18/1942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