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經常打遊戲、刷短視頻的大腦 會發生什麼變化?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學院的王征,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成癮這個話題。這個話題困擾了無數家長。有些人認為,成癮是人之天性,是無法抗拒的。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先來從一個最簡單的概念說起:習慣。

■關注習慣的亞里斯多德與蒙田大家或許聽過一句話:優秀是一種習慣。

這其實是引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我們就是我們反覆去做的人。因此,優秀不是一個行動,而是一種習慣。」

在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蒙田對習慣的養成過程描述得更為細微:

「習慣是個粗暴、陰險的老師,它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一點點、偷偷地生長,樹立它的權威。

但開始的時候非常溫柔、卑微,隨著時間流逝,迅速暴露出猙獰、霸道的面孔,掌控著我們甚至抬一下眼皮的自由。」

■容易讓人上癮的菸酒、美食、購物、短視頻、性、毒品……你會發現,你的身體、大腦似乎都被習慣掌控了。

我們經常說,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但如果我養成了壞習慣呢?比如說貪吃、網路遊戲、短視頻,甚至是更嚴重的性或毒品,這些都是有可能構成成癮的。

大家可能會好奇,到底是人類自身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會成癮呢?成癮的時候,大腦到底在想什麼呢?

用照相機窺見成癮的冰山一角科學家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使用了一種磁共振成像的技術。

它像是一台超級照相機,可以對身體任何部位進行無損、無創的成像。如果我們拿它去拍攝大腦,就可以看到你在產生某種想法時大腦所發生的變化。

這項技術是非常有威力的,有7項諾貝爾獎與它有關聯。

現在也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醫院、腦科學與心理學研究領域,甚至還延伸到了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當中。

■「超級照相機」:磁共振成像我舉一個例子。

很多人每天沉迷於刷短視頻,那你或許會好奇,大腦為什麼讓我們如此沉迷於它。

2021年,一項很有意思的工作正式發表:

浙江大學胡玉正老師的團隊以浙江大學的學生為被試,來比較經常刷與不經常刷短視頻的人,他們的大腦有什麼區別。

■Su et al.,2021上方展示了被試大腦的切片圖。

當然,磁共振成像是無損無創的,不是真的把大腦切開,只是像照相機一樣拍攝了這個方向的截面。

結果發現,紅色區域就是看短視頻時大腦特別興奮的地方,藍色區域就是大腦被抑制的地方。

紅色區域涵蓋了內側前額葉和外側前額葉,而前額葉是主管認知、決策等高級認知功能的區域。

所以,不要以為刷短視頻是不動腦子的,實際上我們在飛快地動腦子。

但是,習慣在開始養成時還會使用前額葉、頂葉等涉及高級認知功能的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的區域會逐漸遷移到大腦中主管動作、感覺、觸覺的領域。

通俗來講,習慣的初步養成,會涉及到認知方面的動腦,而到習慣完全養成時,我們基本上就不再動腦了。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比較專業的詞彙:強化學習。

它描述的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每一個人,甚至是動物,都可以通過互動來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得到最大化的獎賞。

所以,在獲取獎賞的過程中,我們知道了什麼樣的方法可以使獎賞最大化,因而慢慢地,我們就不斷地強化了這個過程。

■強化學習上方這個模型就很好地體現了習慣或者成癮的養成過程。

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來預防它呢?

在這個模型當中,我們可以利用幾個主要的因素:

第一,強化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提供刺激的源頭。所以,如果想避免養成壞習慣,我們就要掐斷這個源頭,斷了這個念想。

最近國家出台了一些政策,限制了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間。其實,這類政策的科學性是非常強的,因為這就是在強化學習的過程中,把源頭掐斷的一種措施。

第二,如果實在無法掐斷源頭的刺激,通常可以採取一種策略。

比如,我女兒很喜歡玩平板電腦,今天她說她想玩一會兒,我說好,但你得先和我出去跳會兒繩。這就是一種策略,來分散注意力,製造一些干擾,避免她陷入到強化學習的過程中去。

此外,還有一個策略。

一旦她真的進入到了強化學習的過程中,那麼我會儘量地減少她的獎勵。

強化學習的目的就是使獎勵最大化,而有了獎勵,才能夠讓人不斷地陷入到強化學習的循環之中。

原來動物也會上癮實際上,強化學習對於動物也是有效的。

下方視頻展示了我們實驗室利用強化學習模型訓練猴子的過程。這隻猴子通過操作遊戲杆,控制白點來追蹤藍色的方塊。

只要猴子做對了,我們就給它果汁喝。如此經過幾個月的刻苦練習,猴子可以非常熟練地掌握這個遊戲了。

成癮的過程中還有一些特徵,比如衝動。

典型的衝動行為大家都了解,但缺乏堅持、衝動選擇,其實也是一種衝動。

比如,很多時候我們寧願得到當下即得的小獎勵,而忽略了長期之後的大獎勵,也就是只想要現在,忽略了未來,這些都屬於衝動選擇。

大家都知道衝動是魔鬼,但除了衝動,強迫也是魔鬼。

上方動畫是奧斯卡影帝表演的強迫症患者的行為。他用肥皂拼命地洗手,不斷地重複,甚至洗到手皮有脫落的風險。

這就是強迫,此時人會不斷地重複陷入到某個過程中去。

在旁人看來,他的手已經洗得非常乾淨了,但他心裡還存在著沒有洗乾淨的焦慮,逼迫自己必須反覆地清洗。

這種情況就涉及到了另一個概念:認知刻板。

它可以是始終認為手沒有洗乾淨的固執,也可以是一種不會切換注意力的狀態,而這也同樣是一種強迫。

■認知靈活性:注意力切換、動作切換、刺激切換、任務切換……衝動和強迫都是成癮的特徵,實際上,它們也與大腦的靈活性有關。

奧運會的體操除了要求保持身體的靈活性,也需要保持大腦的靈活性。它的專業術語叫做認知靈活性,指的是一種根據周圍變化的環境實時調整自身行為的能力。

就像上方圖中的卡通小人一樣,每個人腦子裡都住著很多小人,我們需要讓它們不斷地做做練習和健身,來保持靈活性。

■反轉學習 Cai et al.,2020認知靈活性聽起來很抽象,那麼,有沒有一些簡單的、量化的,描述衝動性的指標或者參數,可以來衡量這個概念呢?

我在這裡介紹一個心理學行為範式:反轉學習。

舉個例子,現在我給你兩個顏色,你選對了其中的一個就會得到獎勵。

當你選對N次之後,我把正確的顏色換成了另一個,但是我不主動告訴你,需要你自己試出來。

這時你會逼迫自己選擇新的顏色,也就涉及到了反轉學習的任務中暗含的新舊規則的切換:

此時,我們必須放棄舊規則,去選擇新規則。

反轉學習也同樣可以應用在訓練猴子的實驗中。

大家請看上方視頻中的觸控式螢幕,紅色表示實驗開始,猴子需要選擇藍色和綠色中的一個顏色。

它的嘴巴一直在動,是因為那裡有一根計算機控制的管子,只要猴子做對了,管子就會噴出果汁。

在視頻中,猴子回頭了一次,是為什麼呢?

因為它認為自己選的顏色是對的,但此時管子裡並沒有噴出果汁。原來,這時的正確顏色已經被切換成了藍色,所以它剛剛按綠色時就沒有得到獎勵。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發現猴子並不死板,而且非常靈活。

在經歷一兩次錯誤之後,它就會迅速調整自己的策略,去選擇新的顏色來得到獎勵。

基於這個行為,科學家會演算出一個計算模型,來提取出這個行為過程中的關鍵變量。

比如,我們去表述猴子的行為時,有一個參數叫做決策溫度。大家可以理解為我們平常說的「今天腦子一熱,就去買了那件衣服」。

實驗結果發現,猴子的決策溫度比人的更高。這意味著猴子更容易頭腦發熱,做出衝動的選擇。

所以,我們發現人與猴子之間的決策是有差距的。

■相比於很快就會發現反轉學習規則的健康志願者(上),海洛因成癮的病人更易衝動,在兩個選項間不停切換(下)

而且,海洛因成癮的病人也很容易衝動,他們決策溫度也都比較高。

那麼,決策溫度或是衝動,到底是由大腦的哪些區域決定的呢?

■哪些腦區參與認知靈活性?我們訓練了獼猴,讓它進入磁共振設備,去進行這個實驗。

上方是我們拍攝的實驗視頻。

左側視頻中的是磁共振成像設備,大家在醫院也會見到;右側視頻中的是控制遊戲杆的猴子,它可以在左側視頻中的右上角屏幕里選擇不同顏色的方塊。

通過專業的數據分析,我們發現猴子在進行反轉學習時,同樣有很多腦區都被激活了。

■獼猴大腦(左),人類大腦(右)上方是獼猴與人類的大腦對比圖。猴子和人的大腦雖然相近,但其實也有一些差異。

紅色是比較活躍的區域,而藍色是抑制的區域。為什麼猴子容易衝動、腦袋發熱呢?

靠下側的圖片展示了大腦左右兩半球靠中間的那一面,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猴子的大腦非常興奮,紅色區域較多,但人類的大腦沒有那麼興奮,相反還出現了一些藍色。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所謂的「常識」:

很多人相信人的左右腦是有情緒和理智之分的,但到目前為止,其實並沒有特別確切的結論;

不過,越是靠外側的腦區越理智,越靠內側的腦區則越情緒化。

所以,猴子大腦中間靠裡面的這一部分是非常情緒化的,容易衝動,而人類的大腦中情緒化區域則是相對較少的。

我們可以操控大腦嗎?

了解這些腦區後,我們就想研究一下,能不能去控制這些區域的活動,來讓自己不再那麼衝動呢?

這其實就是神經調控技術。

這項技術說起來非常久遠。

古埃及時期,法老的醫生會從尼羅河裡捕撈鰻魚來治療頭疼。電鰻可以放出兩百伏特的電,他們會用這樣的方法來電擊疼痛的頭部。

■SCIENCE27 MARCH2015 VOL347 ISSUE6229實際上,從那個時期開始,人類就在不斷地探索各種各樣的技術,來試圖調控大腦的活動。

比如聲音、光學、電還有磁刺激,這些技術目前在醫學、臨床和基礎科研領域裡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上方視頻中的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帕金森症患者。

我們可以看到,他完全沒有辦法控制他的手,他的手在不停地抖動。

■「腦起搏器」 Okun MS,

2012接著,他的腦袋裡被植入了能夠釋放電信號的電極,通過一根線連接到了胸前植入的刺激器。刺激器會釋放出一些電信號,通過電極來刺激大腦。

我們可以看到,剛才他的手抖動得完全沒辦法控制,但現在已經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去做一些精細的手指動作了。

除了有關聲、光、電、磁的神經調控技術,還有另外一些治療的存在,比如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

包括腸道菌群的食療,其實是通過菌群來調控情緒和衝動行為的一種方法。

還有冥想、正念,甚至是打坐等方式,都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甚至聊天,也就是話療,也可以改變成癮的想法或行為。

實際上,成癮行為並不都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可怕,萬一真的養成了某種壞習慣,還是有補救的措施的。

這裡我想跟大家強調一點:如果真的有這方面的困難,一定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千萬不要相信網上的一些不太正規的宣傳。

最後,我想呼籲大家,要常做大腦的體操,與心魔共舞。

並非所有的衝動都是壞的,有時候如果不夠衝動,我們就不會去嘗試新的事物;

並非所有的強迫都是壞的,一件事情只有反覆地做,才能夠去追求完美、做到極致,才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格致論道講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10/195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