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收網!拜登亞洲行達成3大突破 北京干著急

拜登亞洲行四天橫跨兩洋達成三個突破。

美國總統拜登的亞洲行於今天結束,對印度、越南四天三夜的訪問,大力促成了三點突破,標誌著美國為開展大國競爭而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編織的戰略網絡進入收網階段。

出席在新德里舉行的G20領導人峰會,是拜登此次亞洲行的主要公開理由,但其真正的意圖卻是藉機與印度舉行雙邊會晤並支持其在世界秩序中崛起,以及達成美印沙(沙特阿拉伯)阿(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歐多邊協議。

在G20峰會的前一天,拜登與莫迪舉行會談並出席後者在其官邸舉行的歡迎晚宴,雙方發表了共達29項內容的新的「聯合聲明」,進一步鞏固了莫迪六月「對華盛頓歷史性的訪問取得的突破性成就」。

「聯合聲明」沒有任何直接的涉中表述,但卻處處與中國相關,特別是強調了兩國奉行的價值觀對彼此取得成功至關重要,加強了雙邊關係。

聯合聲明呼籲兩國政府在全球議程的所有層面繼續使美印戰略夥伴關係發生「根本性轉變」。

所謂「根本性轉變」是指美印要建立「不是盟友勝似盟友」 的關係。印度堅持不結盟主義,並自詡為全球不結盟主義的當然領袖。在此前提下,美印正在形成中的關係相當於印度對外關係的最高級別。

推動美印在最高水準上的關係持續發展是拜登抵達新德里所要達成的優先事項,但其更直接的目標則是聯合盟友及夥伴,確保印度作為G20峰會的東道主、主辦國——自這一鬆散國際組織成立以來的首次——在協調組織峰會並形成成果方面取得成功。

第十八屆G20峰會面臨史無前例的局面:由於成員國在關鍵事項上不能達成一致,兩個主要世界大國的領袖沒有出席。於是在美國的領導下,以刪除就俄羅斯烏克蘭的戰爭進行譴責的內容的方式,促進達成一份所有成員國均承認的「聯合聲明」並公開發布,以此確保印度贏得國際尊重。

由於兩個重要國家領袖的缺席,印度在峰會上將自己描述成促使非盟加入G20的「功臣」,它們失去了向非盟表達作為關鍵支持者對其成為G20成員國所發揮作用的機會。

在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的同心支持下,印度儼然成為「全球南方」國家的「共主」,成為它們與西方交流的橋樑和紐帶。華盛頓與渴望扮演這一角色的新德里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起。

印度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不結盟主義曾使白宮很頭疼,但現在發現:通過幫助印度地緣政治崛起並賦予其恰如其分的角色,印度不僅樂於同華盛頓合作,而且將其視為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的必由途徑。

華盛頓的另一重大舉措是,傾注心血,促成印度、沙特、阿聯、歐盟、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達成一份諒解備忘錄,旨在通過連接中東和南亞的鐵路與港口,加強亞洲、阿拉伯灣和歐洲的互聯互通及經濟一體化,將印太的西翼與歐洲大陸打通,跨越並整合歐洲-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兩大區域,使華盛頓及其盟友和夥伴的影響力在這一廣泛的區域產生輻射影響,以抗衡中國發起倡議的「一帶一路」。

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ndia-Middle East-Europe Economic Corridor,簡稱IMEC)的參與國將在未來60天內開會,制定行動計劃與時間表。

拜登將這項「歷史性的計劃」描述為「真正的大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稱,IMEC不僅僅是一條鐵路或電纜,而且是「跨越大陸和文明的綠色數碼橋樑」。

這項計劃將使印度和歐洲之間的貿易提速達40%,對其覆蓋地區的中低收入國家有利。

這是美國在國際間打造可替代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項目、使其與中國的戰略競爭向國際基礎設施建設延伸努力的一部分,具有明顯的政治和戰略意圖。

在新德里志得意滿地完成兩項突破性成果後,拜登的專機繼續航行至東亞-西太平洋區域的中南半島,降落到河內內排機場,並乘坐龐大的總統車隊行至越南主席府,接受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的全套國賓歡迎儀式,隨後前往越共中央總部與後者會談。

美越最高對話決定將兩國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與越南和中國、俄羅斯、印度、韓國的關係同等級別。

拜登否認其意在遏制中國,並提到其在新德里與國務院總理李強的會晤:討論了「穩定的問題」,強調這根本不是「對抗性」的。

他稱讚越南是朋友、可靠的夥伴及負責任的國家,強調美越正在加深新興技術、關鍵供應鏈和半導體方面的合作,並加強兩國在氣候和人權方面的夥伴關係。

拜登訪越期間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標誌著美國對越外交、也是此次亞洲行外交的新突破。

拜登在越南取得的成果使美越關係超越了美國-東協的整體關係及美國與東協成員國之間僅次於同菲律賓和泰國等條約盟國的關係,就其重要性來說,甚至比美泰關係更進一步。

美越關係升級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亦使越南的大國平衡戰略最終成型。

美國要利用美印、美越關係的升級,為其大國競爭和地緣政治戰略服務;印度、越南等印太國家都不同程度地要搭歷史便車,在競爭中的大國之間最大程度地玩好「平衡木」,最大程度地收穫大國競爭的正面效應,並竭盡全力減少其負面影響,將自身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

美國總統拜登10日訪問越南,與越南共產黨總書記阮富仲在越共中央黨部舉行會談。拜登此行將使美越兩國關係從「全面夥伴」,提升至最高層級的「全面戰略夥伴」。(美聯社)

拜登入主白宮以來,一手抓大國競爭制度化,一手抓接觸政策能落地,其政策偏向及重點並非一以貫之的,而是順應形勢的變化不斷進行新的適應。

在擔任總統之初,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提出了本屆政府的「三分法」:

應競爭時競爭,該對抗時對抗,能合作時合作。

隨著接觸路線的推行及與中方互動的加深,「對抗」表述消失了——儘管從事實層面從未消失,競爭和合作成為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公開組成部分。

2023年9月10日,越南當局於越南主席府舉行歡迎拜登的儀式。

時至今日,拜登政府的外交重點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為推進大國競爭的全球網絡特別是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戰略網絡持續密織,但更強調不尋求遏制中國,阻止中國發展,公開作出「四不五無意」的承諾。

在新德里,在河內,拜登時刻不忘其對華新的表述。

他在河內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不想遏制中國,我只是想確保我們與中國的關係不斷發展、準備妥當,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拜登認為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事實上不少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雖然我們了解。他推進美中關係「不斷發展」的一面都看到了,但其同時還提到「準備妥當」。

這個詞耐人尋味。其真實意涵是美國要為一切最壞情況做好準備,無論是從何種角度來看,包括中方發起挑戰或具備發起挑戰的能力。從華盛頓政策的演進邏輯來看,它可能也正在準備一種更為複雜的情況:世界經濟陷入危機並導致區域性或全球性動盪。

拜登執政過去了兩年半,從歐洲-大西洋到印度-太平洋,從促使北約戰略任務東移到締造「澳英美同盟」(AUKUS)、推動四方對話(QUAD)常態化、建立印太經濟框架(IPEF),從強化傳統盟友關係到賦予老盟友新任務,前者比如德法,後者比如英日韓菲——美日韓三國機制只是一個開始,一步一個腳印。

現在他在印度-太平洋的西翼冷不丁地推出了一個「全球南方」的新「盟主」並將歐洲傳統盟友及中東、南亞新型夥伴聯繫起來的親密網絡(IMEC),恰巧也是東方人擅長的基建。

這一新網絡看上去與華盛頓相去十萬八千里,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華盛頓異常熱心,積極張羅,最終促成了。對其來說意義重大的是其將印度-太平洋西翼、近來區域形勢劇變的中東及傳統盟友集中地歐洲大陸連接起來,不費分毫,將其納入了自身的影響力投射範圍,並通過締造新的秩序和規則,與一帶一路分庭抗禮。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亞歐視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12/195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