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寶剛:習近平對民企的奇怪敵意給重振樓市帶來困難

—內地樓市會「撤辣」嗎?

作者:
最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法是刺激消費者支出。讓國有企業與工人分享更多利潤。在短期內,政府可以像美國一樣直接向市民派錢。但為什麼這種情況沒有發生呢?顯然是出於意識型態的原因,特別是領導層對私營部門有著奇怪的敵意,包括擔心讓市民有能力花更多的錢就會削弱黨的控制,還有一種對強大社會保障的清教徒式反對意見——習近平譴責福利主義可能會侵蝕勤勞的美德。其結果是政策失靈,中國只能重推過去那種以投資為主導、缺乏效益的刺激政策。

中央近期連番出招支持房地產市場,減首置貸款利率又下調二套房貸利率等,再出招對所謂首置資格放寬為「認房不認貸」,近日官媒更吹風擬於非一線城市將因城施策,讓地方政府取消限購、限貸、限售等措施,用香港術語,就是樓市「撤辣」,吹風一出已經有媒體吹噓新盤重現排隊買樓盛況,部分售樓處更是廿四小時營業賣樓,不知情者以為內地房企違約問題已獲解決。

但這是全部現實嗎?還是樓市復甦只是假象?拯救樓市措施可以收效嗎?

作為樓市「撤辣」的第一招,中央放寬的是所謂符合首置資格的「認房不認貸」政策,簡單講就是允許居民在當地未擁有住房的情況下,即使曾經使用過貸款購買過住房,仍然可以按照首套住房的政策申請貸款。這對於已經執行多年的「認房又認貸」的嚴格政策來說,今次政策改動也就是能減少首付比例,從而增加部分人購房的機會。

據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超20重點省市執行首套房「認房不認貸」政策,僅少數城市仍執行首套房「認房又認貸」。

政策實施後的首個周末,無論新盤或中古屋,活躍度均顯著提高,在上海有多個樓盤的成交額突破1億元人民幣。其中上海臨港一個樓盤自「認房不認貸」政策推出後,一日的銷量就追上之前的一個月,甚至接待客戶至凌晨3時。有新樓盤更是利用所有機會,營銷中心更決定24小時營業。

北京是本輪新政後,樓市熱度回升最為明顯的一線城市。9月1日新政實施後,多間地產商連夜調整樓價,並預告將會取消所有買樓折扣;融創中國旗下豪宅項目融創壹號院即日已錄得56億人民幣成交,沽出169伙,即是平均每套房賣3300萬人民幣。至於二手物業,單計9月2日、3日兩天,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出現翻倍。

而作為一線城市的廣州,財新網更指已率先取消樓盤限價令,雖然項目開盤前,開發商仍然要向有關部門進行價格備案,但官方不再提供指導價。一名熟悉政策的人士稱,現在開發商可以自行決定價格,可漲可跌。

外界號稱今次政策組合拳的支持力度為近10年最強,縱使各地特別是一線城市銷售報捷,但市場興奮熱度似乎只有「幾日貨仔」,細心觀察內地媒體報導,很快已稱購買力僅是曇花一現,部分負責二三線城市內房稱抱觀望的買家仍是屬於多數,因此市場期望內地振興樓市可以由根本撤銷「辣招」入手,包括是重中之重的限購令。事實是內地經濟低迷,居民收入預期悲觀,加上大批內房企業「爆煲」,在多番救市措施推出後,買樓意欲仍處於低谷,刺激樓市措施的成效似乎未有太大作用。

因此上周外媒已經有消息稱,監管層決定加大扶持力度,研究出台更多措施;當中措施包括取消「北上廣深」四大城市非核心區域置業限制,逐步取消過往用於遏制樓價飆升的新樓限價政策,當限價令取消,將會允許地產商以市場化定價。其中作為核心「強二線」城市南京多個核心區更率先不再需要購房證明,意味著該市主城區正式全面取消限購措施,令人憧憬政策會否在全國推行。

本港及內地近日都有評論提出,內地樓市危機已火燒眼眉,單純不再提「房住不炒」,再加上稍為放寬限購政策,似乎未足以扭轉大局,因此有不少聲音提出當局可能要在局部範圍內容許「房住必炒」,即是容許投資者購房,例如徹底放鬆一線城市「三限」(限售、限價、限購),務求帶動「北上廣深」樓市顯著反彈,方有機會力挽狂瀾。

但我對內地全面撤銷「限購令」、甚至正名取消「房住不炒」能否實現仍然有很大保留,這正是源於最高領導人自己的意識形態,包括對市場經濟的不信任、對民營企業有奇怪的敵意,以及對福利主義的莫名恐懼,令所有救市措施都幾乎註定只會失敗告終。

作為國務院屬下的中央直屬黨報,內地經濟日報就連發兩文,強調習近平提出的「房住不炒」的大前提沒有改變。作為國務院旗下官方媒體《經濟日報》先發文以《「房住不炒」定位不會改變》為題,稱「房住不炒」定位仍然要堅持,沒有過時,原因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分化明顯,在一些熱點城市,供不應求的情況依然存在,一旦炒作房價重來,又可能重走過度依賴房地產的老路,對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

之後另一篇文章《不要誤讀房貸利率降低,「房住不炒」的大前提沒有變》,更直指部分房地產仲介、營銷機構利用購房者的信息不對稱劣勢,刻意誇大房貸利率降低對於樓市的影響,散布非理性購房,文內三次重申「房住不炒」定位或大前提沒有改變,須長期堅持。

兩篇文章就如冷水潑向發展商及地產代理,顯然作為習近平近年提出最重要的樓市政策「房住不炒」,不可能像香港的「八萬五」一樣,政府不重提就等於政策有改動吧?更重要是這等於要習近平個人要承認自己昔日定下的政策有錯誤,這有可能發生嗎?

而且按《華爾街日報》分析,習近平對西式消費驅動型增長模式,即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上的反對。習近平認為這種增長是一種浪費,與他把中國打造成世界領先的工業和技術強國的目標不符。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近日提出中國的經濟問題部分正源於習近平是一位反覆無常的領導人,同時指出中國的經濟問題由來已久,習近平未能充分解決這些問題,無疑反映了他個人的局限性,但同時也反映了共產黨內部一些深刻的意識型態偏見。

克魯明提出,最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法是刺激消費者支出。讓國有企業與工人分享更多利潤。在短期內,政府可以像美國一樣直接向市民派錢。但為什麼這種情況沒有發生呢?顯然是出於意識型態的原因,特別是領導層對私營部門有著奇怪的敵意,包括擔心讓市民有能力花更多的錢就會削弱黨的控制,還有一種對強大社會保障的清教徒式反對意見——習近平譴責福利主義可能會侵蝕勤勞的美德。

其結果是政策失靈,中國只能重推過去那種以投資為主導、缺乏效益的刺激政策。

顯然與前任相比,習近平對國家控制的重視和獨斷專行的處事作風,令任何外界提出的有效刺激方案都變成沒有意義。要依靠這樣的一個人回心轉意信服市場經濟的好處,根本是天方夜譚,正如克魯明指出,未來幾年中國情況可能會相當糟糕。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12/1952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