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中國人的生活太「樣品屋」了

回想這些年,身邊朋友曬新家的時候,清一色的北歐風裝修,開放廚房,性冷淡電視牆,讓我差點以為他們是拼單了一套房輪流住。

我對友情最大的付出,就是忍住不說那句:你們怎麼都住樣品屋里啊?

隨著我忍得越久,卻發現大家不光是房子一模一樣,看的劇、聽的歌、刷的面孔也都是大同小異。

游的景倒是風景依舊——無論走到哪都依舊。

看著名為網紅小眾,實則猶如樣品屋一樣的爆劇、熱歌、主播、風景……我才意識到:

我們的生活,正在變成一個大樣品屋。

現在的人,旅遊只能去樣品屋景區。

這幾年旅遊的最大感觸,不是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而是全中國都有同一個網紅古城。

每個水鄉古鎮,都是統一樣式的青磚黛瓦,不分時節的大紅燈籠,混凝土的小橋,墨綠色的流水。

再往裡走一走,無非是草帽扇子冰箱貼,麵筋烤腸高仿鞋。

街道的深處,必有一家小眾打卡書店,和一個8090後童年記憶館。

竹筒奶茶碼在窗台,狼牙土豆攤在屋外,新疆的羊肉串彌散著鴨肉的香氣,長沙的臭豆腐讓人回想起男生宿舍,一家小吃店,同時賣四五個地方的正宗美食。

門口還立著一個大路牌,想你的風還是吹到了XX。

古鎮沒有想像力就算了,名人故居也是越網紅越雷同。

一模一樣的白牆灰瓦,一模一樣的石板路,一模一樣的湖水亭台,甚至就連室內的布置,那都是一排方桌兩張木椅。

正門一個匾額,XX堂。

你要寫一個X府或者X宅,都不好意思賣門票。

從這樣的名人故居出來,你會覺得「樣品屋住宅」並不是今人獨創,而是傳統美德。

而且每個景區好像成了露天攝影基地,出租服裝的,賣道具的,甚至還有提供群演的,排隊兩小時,攝影五分鐘,剩下二十一個小時回酒店P圖發朋友圈。

不變的濾鏡、相同的文案,唯一不同的就是定位。

生怕有一點和網上不一樣的東西、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毀了這次完美的旅行。

現在的人,休閒只能看樣品屋作品。

方便麵包裝上的「以實物為準」,雖然字小到要用放大鏡看,但從原則上來說它沒騙你。

如今的大部分網紅電視劇電影,都應該寫上類似的字樣,因為他們提供的東西,和不同牌子方便麵的麵餅差不多。

不管是仙俠劇、都市劇、穿越劇、職場劇,都只干一件事,戀愛+出軌。

不管是戰爭片、動作片、喜劇片、恐怖片,都只用一種濾鏡,美顏+磨皮。

不管是都市勵志、歷史正劇、神話幻想,都只有一種人設,有錢+有顏。

如果你不小心點開一部律政劇,想學習點法律知識。

結果裡面最大的刑罰,就是被愛判處終身孤寂。然後剩下的帥哥美女在辦公大樓的最高層,頂著一百二十級的美顏繼續談戀愛。

宣傳說特效對標大型玄幻名劇,進去發現特效對標的是《86版西遊記》;官博說劇情改編自名家代表作,進去發現名家的ming其實是郭敬明;粉絲夸演技炸裂刻畫細膩,進去發現炸裂的是自己,細膩全靠腦補。

驚訝瞪眼,憤怒瞪眼,驚恐瞪眼,悲傷瞪眼,更可怕的是,所有爆款網劇的主演都是這種演技。

現在的人,無聊只能享受樣品屋娛樂。

有些人心煩了就想聽歌,比如我。而現在的樣品屋網紅歌,聽了讓人更心煩。

有本來好好的歌,被網紅翻唱,就只有兩種效果:

要麼是夾著嗓子,聲音像是含著彈珠被人踩了尾巴;

要麼就啞著嗓子,好似從大禹治水那年就開始抽菸。

還有一些樣品屋歌,打著「古風」的名號「裝瘋」,然後引得無數人「跟風」,最後再評論出一個最火的來,我尋思這不就是煉蠱呢麼?

他們就不該叫古風,應該叫蠱風。

歌詞離譜到直逼三體人愛上天線寶寶,唱腔也讓人不由得想起李蓮英呼喚慈禧的那個下午,真腔唱不上去,戲腔唱不明白,徘徊在真音假音之間當陰陽人。

聲音跟風也就算了,臉也要跟風。

大街上巴掌臉根本看不到,軟體上濾鏡一開,臉比巴掌大的,一個巴掌數的過來。

走路上大長腿看見一個都得驚嘆半天,軟體上特效一拉,潘長江都能單防詹姆斯。

有時候你打開APP一看,現在的網紅好像都是一個大夫割的眼皮,一個托尼做的髮型,一個主播推薦的眉筆腮紅……

一個特效火了就都用一個特效,一個BGM火了就都在一個音樂里扭胯。

我以為網際網路普及會看見人們的多樣性,結果最後只能證人類的本質就是複讀機。

現在都說AI繪畫沒有靈魂,都一個樣,殊不知中國的智能美顏領先國外十幾個版本。

直播效果就不說了,大叔用了都能當萌妹。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樣品屋模式既然火了,就一定是有道理的」或者「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你算老幾?」

不管我是老幾,我還是願意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談,說說我的想法的:我同意審美是主觀的,但堅定地認為美這個東西是客觀的。

灰頭土臉的《亮劍》就是比梳背頭的《亮劍》好看,巴赫的交響曲就是比《我姓石》好聽,百花爭艷的童年女神就是比千篇一律的網紅臉好看……

樣品屋生活最大的問題不是不美,而是習慣了樣品屋以後,主觀的審美就會被拉低,客觀的美就會被埋沒。

因為網紅式樣品屋的流行,是為了滿足人性的弱點、迎合大眾的需求而誕生的。

而有些流行,在符合大眾審美的同時,又能提高大眾對美的認知的。

接受前者易,接受後者難,所以前者更賺錢,後者更辛苦。

但只有後者的流行,才能引導多數人的審美往上走,才會讓進步發生。

如果千篇一律且大家都喜歡的就是美,就是藝術,就是人民群眾的喜聞樂見。

那美術館裡就應該只放一種東西:

錢。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王左中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20/195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