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美國新聞 > 正文

給還是不給?付「愧疚小費」有如被情緒勒索

芝加哥一名餐廳服務生正在為顧客服務,接受服務就付小費,消費者多能接受;近來連外賣店或買杯咖啡也要付小費,引起爭議。(Getty Images)

美國社會普遍存在小費文化,從餐館、髮廊、送貨員到上門修理東西的水電工、飯店打掃阿姨、計程車及Uber司機...等等。原先用意是對接受服務的人表達感謝之意,然而最近幾年,情況卻有些失控,給小費的場景無所不在。要求小費的商家愈來愈多,到哪兒都會遇見「到底是給還是不給」、「給多少金額才不失禮」等等令人尷尬且困擾的情況。

疫情期間小費能拿6位數

這幾年疫情期間,民眾大部分時間窩居在家,對於冒著染疫風險代為採買蔬菜、日常用品及外送平台的司機、餐館從業者,通常出手較為闊綽,願意慷慨解囊,給付比平日更為優渥的小費。外送平台司機如果工作較為勤快,年收入甚至可以高達六位數美元。

克里夫蘭有一家餐酒館,因為疫情關係生意一落千丈,在吹響歇業熄燈號的最後一天,餐廳來了一位客人,他只點了一杯啤酒,結帳時卻留下3000元小費。2020年密西根州一間餐館的女服務生收到一對經常光顧的老夫妻留下的2020元小費,讓她超驚喜。這對夫妻帳單其實只有23元,巨額小費等於用餐價格的90倍。

其實大部分人都很樂意當個慷慨大方的顧客,交易能在皆大歡喜下完成。記得有一次家裡冷凍箱壞了,我們到電器行訂了一台新冰箱。送來的那一天,送貨的年輕人大概因為天氣寒涼受凍了,不斷咳嗽流鼻水。將冰箱安置妥當,確定運轉正常沒問題後,我在單據上簽收,並且給了他幾塊錢小費。這位墨裔的送貨年輕人臉龐隨即綻放一抹燦爛的微笑,一掃原先的病容,開心地收下我遞過去的小費,誠懇地向我道謝。原本陰霾寒冷的天氣,似乎也因此溫暖了起來。

表達謝意換來服務者微笑

還有一次,家裡的烘乾機停止運轉,剛從外地旅行回來,堆積了許多衣物待洗,匆匆忙忙到店裡頭購買一整組的洗衣機與烘乾機。結果機器送來後,才使用兩次烘乾機便鬧罷工不幹了,我趕緊聯繫客服請專人來檢查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過了幾天,一位技術人員登門,他將壞掉的烘乾機拆卸下來,仔仔細細做了檢查,後來發現是螺絲鬆脫變形,剛好他車上備有一模一樣的螺絲型號。於是,短短十來分鐘從拆卸、更換螺絲到組裝回去輕鬆搞定。為了謝謝他如此迅速為我們解決問題,臨走時我塞了五塊錢小費給他。他有些驚訝反問:「Are you sure?(你確定嗎?)」然後露出開心的笑容,向我握手致謝。

區區幾文小錢便能換來提供服務者臉上的燦笑,讓彼此都帶著歡喜心度過美好的一天,這樣的投資真是太划算了。

給小費這件事據說源於19世界英格蘭都鐸王朝,一開始是來訪留宿的客人會給屋主的僕人一些錢以示感謝。後來,倫敦的咖啡館及其他營業場所漸漸開始有顧客會給服務生留小費,逐漸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另外一個說法是,18世紀英國倫敦餐館的餐桌上會放著一個盤子上頭寫著:「To Insure Promptness」,意思是說,如果在餐盤上放一些零錢,就會得到立即的服務。Tip即是這三個英文本母的縮寫,之後到歐洲遊歷的美國人將這個習俗帶回北美洲。

昔小費最低10%今15%起跳

也有人認為,這種給小費的傳統起源於中世紀時期的奴僕制度,主人會對表現良好的僕役施予金錢的獎勵。19世紀中期,一些美國富豪到歐洲度假髮現了這種傳統,於是依樣畫葫蘆,將給小費的習慣帶回美國,享受類貴族的優越感。這種打賞的行為或多或少存有階級意識,所以後來給小費在歐洲許多國家已非硬性規定,比較趨向是獎勵優質服務的方式。

美國目前可能是小費文化最根深柢固、運行得最徹底的國家。面對無處不小費的生活日常,消費者也早已習以為常。不過,近年來小費紛爭卻有愈演愈烈的現象,小費的百分比金額隨著通貨膨脹水漲船高,從以前的最低10%漲至15%,甚至還有店家偷偷將電子帳單上的小費最低額度上調至18%。最可怕的是「愧疚小費」(guilt tipping)應運而生,現在連鎖咖啡店、速食店、機場自助機台,甚至超市,櫃檯上觸控式螢幕幕會自動顯示小費金額建議,從15%起跳至20%、25%...節節攀升。

縱使只是取外賣,在前有埋伏(收銀員注目禮)、後有追兵(排長龍隊伍),眾目睽睽的壓力及近乎情緒勒索的狀況下,給付幾已成為消費者義務的「愧疚小費」,助長了小費文化令人無所適從的亂象。如果不給,或是給的金額不高,難免會有讓彼此尷尬的景況出現;給的多了,又有強迫中獎被當冤大頭的不是滋味,其間如何拿捏還真是門學問,給小費已經不再是以往消費者展示發自內心對提供服務者感謝之情的傳統意義了。

不給別走打賞美意變了調

曾經遇過到餐館拿外賣,可能網上訂餐時漏掉了小費,取餐後,服務生追出來拿著一張上頭列有小費選項的帳單,有種「不付小費休想走」的緊迫盯人態勢,只好一手提著食物,一手在單子上圈選小費建議金額,簽了名,便趕緊匆匆逃離現場。面對此種強勢索取小費之風及逐漸越界的小費要求,愈來愈多人開始感到厭倦,甚至超過六成美國民眾對小費文化持負面看法。

有人說,目前的「小費通膨」(Tipflation)現象已經變調,打賞小費的原始美意蕩然無存,許多時候,只能當作是隱藏式的變相加價。對於「小費疲勞」(tip fatigue)這種趨勢,最明顯體現於Z世代,他們是出生於1995年至009年的新世代。根據一項統計,這些在高科技及網絡世界成長的年輕人,給付小費的比率及額度與其他年齡層相較都是最低的一群。等他們將來成為職場及社會主流時,有可能將此行之有年的小費文化徹底終結嗎?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世界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25/195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