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青春期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在所有動物中,男孩是最難馴服的,因為他們尚無法調控其身上理性的源泉。」

是啊,男孩的情緒,猶如六月的天,說變就變。

其中,青春期男孩的喜怒哀樂尤為強烈。

青春期男孩情緒爆發時有多虎?

最近,北京地鐵站出現讓人震驚的一幕。

一位15歲男孩沉迷於玩手機,遭到了媽媽的制止,便和媽媽爭執起來。

媽媽一氣之下,拿起手機狠狠地砸向地面。

這下,男孩完全失去理智,衝上前抬起腳連連用力踹向媽媽,並企圖卡住媽媽的脖子……

所幸,這場激烈的打鬥很快被地鐵工作人員制止。

男孩歇斯底里、怒打母親的模樣,讓人感到既寒心又無奈。

人高馬大的男孩,再也不是幾句怒吼和威脅就能壓得住:打吧,他的力氣比你大;不打,他對你的勸說無動於衷。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一句中,透露著多少父母管教青春期男孩的心酸和無力。

如何陪伴男孩安全度過叛逆期,成了很多父母難以言說的痛。

男孩的青春期,既是父母育娃的難關期,也是父母改變教育方式的關鍵期。

大腦重塑期的孩子,「愛」跟父母對著幹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在我14歲的時候,我覺得父親什麼都不知道,我簡直無法忍受與這個老年人為伍。」

青春期男孩有「十分熟」的身體,但卻「八分熟」的大腦,總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思想成熟,決策勝過「老土」的父母一籌。

於是,半大的兒子像個火藥桶,總在不停地試探父母的底線,擴大父母的肺活量,「寬廣」父母的心胸……

近日,朋友正為兒子的事感到頭疼。

兒子讀初二,最近成績嚴重下滑,平常排名中等,這次成了班級墊底。

朋友大為光火,忍不住訓斥了他一頓。

沒想到,孩子當晚竟悄悄離家出走。

這下可把朋友急壞了,趕緊報警。最後,在警方幫助下,他在附近的網咖里找到了孩子。

孩子回家後,卻不願跟朋友交談,表情冷漠地走進房間,反鎖上門。

朋友的一腔怒火,就如同打在棉花上,心裡更是堵得慌。

青春期男孩,仿佛抓住你生氣的命脈,隨意挑撥兩下,就能讓你滿肚子的氣上躥下跳。

你讓他做作業,他非要看電視;你提醒他注意視力,他怒懟:「我眼睛挺好,不用你擔心!」

但凡話說得重點,他能鬧得你想斷絕親子關係……

一次次衝突後,父母要麼卑微到塵埃里,要麼與孩子繼續鬥智鬥勇,將「抗爭」一步步升級。

半大男孩,仿佛每個毛孔里都透著「惹不起」。

為什麼青春期男孩很難與父母和平共處?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王占郡指出: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要自主、要尊嚴,如果父母不給他們這個機會、舞台、空間,他們就會表現得更過分,甚至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將父母隔離在外。」

進入青春期,孩子的腦神經快速發展並產生巨大變化,導致他們需要的成長空間劇烈膨脹。

在孩子眼中,父母善意的提醒與關心,是低估他們的能力、對他們的變相控制。

於是,他們用具有「挑釁」色彩的行為,迫不及待地將父母「推出去」,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私人領域。

「叛逆」外衣下,藏著孩子對成長和愛的渴望

「特立獨行、倔強叛逆、情緒無常」,似乎成為了青春期男孩的代名詞。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自我認同」。

它指的是,我們一生都致力於理解自己是誰、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局限、理清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以及知道自己如何適應周圍的社會。

而青春期的關鍵發展任務便是,專注於自我認同。

在自我認同的驅使下,他們會頻繁做出「糟糕」的決定:逃學、打架;你指東,他偏往西……

因此,孩子並非沒有理智,只是他們的行為受到當時對他們很重要的事物的強烈驅動。

最近,表嫂跟我訴苦,說讀初中二年級的兒子曉坤太叛逆了,她都要氣瘋了。

上學期期末前的周末,他本該在家為考試做準備,結果,他跑出去和朋友們玩了一天。

表嫂說了他幾句,本以為他能收斂些,誰知他變本加厲,還說自己以前有些「與世隔絕」了。

表嫂非常擔憂,本來挺乖的兒子怎麼就轉性了呢?初二本就是關鍵期,這樣下去,還能考上重點高中嗎?

其實,從心理動機上看,曉坤是在締造自己的身份,努力在學業、社交發展方面尋找平衡。

因學業不錯,再三權衡學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後,他選擇了後者,而這並不代表他不在乎自己的學習成績。

青春期男孩在不夠成熟的情緒大腦與自我認同的差遣下,常常做出非理智的舉動,這其實是他們在顛簸中快速駛向成人世界的信號。

若父母能理解孩子的出發點與動機,將有助於與孩子產生共鳴,引導孩子確定界限。

《解碼青春期》一書中說:

「在青春期,身體和心靈的突變就像一場劇烈的風暴。每一個看上去叛逆、難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強有力的支持。」

有研究表明,受青少年信任的成年人,是教導他們情緒調節的最佳人選。

那個橫眉冷眼或是氣勢囂張的孩子,其實正處於情緒的洪流之中。

若此時父母被表象蒙蔽,將孩子撇在一旁,那麼,孩子將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若父母以平穩的情緒,待在孩子身邊,為孩子提供學習情緒調節的安全空間,那麼,下一次,他們才能更順利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做出跟家長期望相悖的事情時,父母需冷靜下來,傾聽孩子的想法,儘量理解他們的立場。

同時,父母表達出自己的期望與相關理由,通過開放、平和的溝通,與孩子達成共識,既要給他們與年齡相符的自主權,也要設定適當的界限和規矩;對於不可接受的行為,孩子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如此,父母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支持,讓孩子在安全與探索中取得平衡,平穩前行。

面對青春期男孩,父母不妨做3件事

英國哲學家曼色爾說:「青年時期是要做一點什麼事情、及變成一個什麼樣人的一種時機。」

青春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經期,也是自我意識的飛速成長期,他們不滿於父母曾打造出的安全圍欄,努力沖向更浩瀚的世界。

這便要求父母打造全新的養育模式:既能讓青春期男孩得到應有的照顧,又能給他發展獨立性的空間。

迎接這一艱巨挑戰,父母不妨從以下3件事做起:

(1)多說無用的話

青春期男孩追求更廣闊、自由的世界,在信息爆炸、價值觀爆炸的時代,孩子只會認同與自己同頻的人。

若父母只緊盯學業,三句兩句不離學習,孩子難免會感到厭煩。

若想走進孩子內心,父母不妨投其所好,聊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例如喜歡的電影、愛聽的歌、身邊的趣事、最近遇到的開心或困惑的事情……

這些「無用」的話里,隱藏著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容納著孩子的喜樂與困擾,折射著孩子的真實處境。

只有父母站在孩子身旁,與孩子肩並肩一起看世界時,才能與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也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2)把孩子當成頂樑柱

《自卑與超越》一書里說過:「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由、尊重,希望能擔重任,想要自己做主。」

青春期男孩勇於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敢於承擔責任。

這時,父母不僅要尊重孩子的知情權,把家裡事情主動告知孩子,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同時,對於孩子自身的事情,父母還要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父母有事多與孩子商量,讓孩子感受到被器重,不僅能極大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能激發孩子處事的潛能。

一次次的家庭參與中,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一次次的選擇中,孩子的責任感與擔當愈加強烈。

在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感受到了尊重,所謂的「叛逆」自然會越來越少。

(3)給孩子找到優秀的指引者

英國學者菲爾丁說:「典範比教育更快,更能強烈地銘刻在人們心裡。」

典範是給我們帶來積極影響和正能量的榜樣,能激發我們向善、向上的鬥志。

在可塑性很強、卻又迷茫的青春期,孩子尤其需要一個榜樣,指引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標和奮鬥的方向。

有句話說:「誰能影響我的孩子,我就帶孩子去見誰。」

父母或自身成為孩子的指引者,或幫助孩子找到各個領域的高人,讓孩子體會到成功背後努力鑽研與堅持。

優秀的指引者能給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給孩子提供智慧和力量,激勵孩子前進。

寫在最後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青春期總會結束。如果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很親密,孩子還會在成年之後重新回到你身邊,而你會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

但是,如果你總是批評他、反駁他、要求他,親子關係就破壞了,當他成年後,你就很難再對他有影響了。」

青春期是一個正在建設的工程,充滿挑戰與未知,也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

同時,這也給父母的養育方式帶來嚴峻的考驗。

優秀的父母,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容,用愛與陪伴給孩子穩定的支撐,用引導和得體的退出,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01/196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