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熱愛自由的北大「右派」之出局人生

作者:
 

近來在看大陸知名作家從維熙寫的《走向混沌》,其記錄了自身、妻子以及周邊朋友、同事在「反右」和「文革」中所遭受的迫害,以及在政治高壓下彰顯出的人性中的醜惡,令人讀後心情極為沉重。不過,在那黑暗的歲月中,還是有少數人以不同的方式抗爭著,這其中就包括一個叫張志華的北大「右派」。

北大歲月 仰慕林昭

1957年毛在「反右」前,推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政策,鼓動人們給中共提意見。沒有看透中共猙獰面目的不少知識分子由此上了中共的當,自此命運多舛,這當中自然也包括北大一些年輕的學子們。

當時的北大學生於5月19日那一天貼出了數千張大字報並成立了若干自發的組織,影響最大的是譚天榮、陳奉孝等發起的「百花學社」和中文系張元勛發起的《廣場》。不久後,兩者合併,《廣場》成為「百花學社」的刊物。彼時為北大新聞系學生、頗有文采的張志華也是《廣場》的編委之一。

《廣場》第一期也是唯一一期的目錄文章有:報導發刊詞、人之歌、「五一九」紀事、整風短歌、「是時候了」、論當前民主運動的領導、高度集權是危險的、論黨領導……第一期大概油印了500本,在校內無償散發,但由於當時上層風向已經發生了變化,一些被北大校黨委派的人搶走燒掉了。

隨著「反右」運動的深入,剩餘的《廣場》也大多被查抄銷毀,參與「百花學社」和《廣場》的很多學生也都被打成了「右派」。張志華與譚天榮以及同系的林昭,成為北大第一批被打成右派分子的學生。

據張元勛回憶,張志華是福建人,才華橫溢,會寫一手美妙的抒情詩。他告訴我:「林昭回來了。」又是喜出望外。他講:「今天上大課,竟與林昭坐於比鄰。」可見,張志華對林昭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愫。

後來在右派雲集的勞改農場,張志華的文筆也堪稱一流。許多人都說:他的文筆,比起許多「著名作家」來,恐怕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逃跑歲月

《走向混沌》的第一部記述了張志華1962年的逃跑經歷。他是趁出工提前往工地運送工具之際,從荒蕪的勞改農場茶淀逃走了。但是一年多後,他在浪跡到杭州時,被當地公安機關抓捕又被送回到了茶淀。他向從維熙講述了自己一年多的經歷。

「我是個有血有肉的大活人,我熱愛自由。」張志華說,「我在茶淀時,時時刻刻都在尋找出逃的時機。那天早上,我逃出界河後(指環繞於農場四周的金鐘河),便南下了廣州。」而他為了這次逃跑,提前做了經濟上的準備:在衣縫裡藏了一些錢,以備急用。

到了廣州後,張志華有錢住旅館,也不敢去住旅館,便在火車站、正在興建的空房或管道中夜宿。在流浪者中間,他認識了一些從新疆來南方做生意的小販,小販們告訴他從廣州往新疆販運打火機的火石,能賺些錢來維持生活。於是,他開始了販運火石的勾當。從東南到大西北,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而且還要時時隱瞞自己「逃犯」的身份。

幸運的是,一次販運,張志華就賺了好幾百塊。幾次之後,他就成了個富翁。有錢後,他除了給福建老家買過兩塊名牌手錶外,其餘的「就想在大西北安身立命了」。

然而,毛的「大躍進」餓死人的後果逐漸彰顯,從全國各地逃往新疆謀生的人越來越多,新疆開始清查外來人口。因沒有合法身份證明而內心感到不安的張志華不得不重新開始流浪生活。在離開伊犁之前,他拒絕了一個因飢餓到他居住的旅館來賣身的十幾歲的小姑娘,並將她送上了返回家鄉四川的火車。在從維熙看來,身為逃號的張志華,能夠在極度困頓的生活中,自控人性中之惡,張揚人性中之美,以地獄魔鬼的身份,演出一幕天堂里的美神舞蹈,實在是難能可貴。

之後,張志華又流浪到了上海,去看望了自謀生路的林昭。從維熙寫道:我在聽他向我陳述他與林昭會面的心緒時,感受到他對她的真心傾慕。他說:他站在她的面前,感到自愧不安。因為林昭對五七年反右以及大躍進連著的大飢餓,有著十分堅定的立場——他只是以流浪達到苟且偷安的所謂自由;而林昭則在上海不斷上書中央,表達一個中國知識分子對國家前途的憂慮。林昭後來被中共槍決,而其精神迄今仍是中共深為恐懼的。

看過林昭後,張志華又到了杭州。在一次以糧票兌換錢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個便衣警察。幾經審查,他不得不交代了他是一個逃號,茶淀農場於是派人把他押回農場,又馬上把他轉移到老右集中的團河三畲莊來。

據說,張志華是當時唯一從這個農場逃跑的右派。在其被抓回來後,因態度好加上檢討書寫得好,他沒有被關禁閉,也沒有受到嚴厲的處分,只不過把他的小隊長抹下去罷了。

令人嘆惋的餘生

1970年,張志華被送回福建南安老家,他在給朋友的書信中寫道:「務農、捕魚、當苦力,做買賣,擺小攤,代課,無所不干」。「在這期間,在思想絕望,生理要求極其迫切的情勢下,不得不降格以求,尋到了一個願意和我睡覺的一寡再寡的鄰鄉農婦,結成所謂的夫妻。很快,老天爺又賜給了一個男孩,但僅此一個,別無他賜。」

1978年張志華被「平反」,之後被安排在南安高中教書。大概他還沒有忘記曾經的文學夢。「平反」後,他曾給時任作家出版社總編輯的從維熙寄過一篇小說,但被否定了,從此他放棄了作家夢,走上了經商之路。

張志華後來又先後在一個民主黨派和南安商會工作。1998年3月,因肺癌去世。

結語

張志華的朋友曾慨嘆:他有這樣好的文筆,卻沒走上中國文壇。言語間充滿了惋惜,而事實上,有多少如他一般有才華之人的一生都被中共盡毀。

北大教授謝泳曾在《最好的出局》中寫道:「我小的時候就聽大人說過,右派都是有本事的……不能說沒有成為右派的就不是最好的,但可以說出局的都是最好的……那些當年在學校成為右派的學生,一般有兩個特點,一是思想活躍,二是聰明(智商)過人。」

「如果在一個正常的社會環境中,後來成為右派的那些人,應該是社會各界的第一流人材。現在的問題是那些當年的右派後來在各自的學術領域,基本沒有成為第一流的專家。因為右派生涯已是非人的生活,二十年後重回社會,他們已經不可能再成為第一流的專家了。」

當年的林希翎、譚天榮如是,張志華還有等等,何嘗也不是如此?這大概也就可以理解為何當今中國的學術界後繼無人,學術水平一代不如一代了。毀了那麼多人的中共,遲早要被清算。

2018-04-10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03/196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