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寶剛:「塘水滾塘魚」外資撤走 股市死氣沉沉

作者:
正如前財庫局局長馬時亨上周指出,現時香港經濟是近20年來最差,「股票又跌,炒樓又跌,個個都較之前窮」,一方面外資流入減少,而且連內地也不進入,二來以前可以背靠中國,但現時內地都有很多問題。因此,結果使到香港金融業受到打擊,並牽連很多相關產業,例如無人上市,銀行、律師行、會計師行都無生意。

香港儀式簽字成為首批重點企業夥伴的20間企業,僅4家來自海外,包括1家英國、3家美國,其餘均來自內地,包括公眾早已相當熟悉的品牌包括華為、美團、聯想、京東、恆雲科技和多點等。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處

香港政府去年高調成立「引進辦」,揚言在香港復常後要招商引資,事隔接近一年,才公布僅僅引入30家重點企業,而且八成均是中資機構,大部分亦早已在香港掛牌上市。現實是香港國安法執行逾三年,外資早已執行撤離計劃,外資資金持有中資股的比重更降至接近一年低位,港股成交更是「塘水滾塘魚」,跌至五年新低。上市公司商會直言,現時美資及歐資不太進入香港市場,有前財金高官更指,香港經濟正面臨廿年最差困局,財赤問題明年就會出現。

政府去年底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引進辦)負責招商引資,目標2027年或之前吸引至少100間創新科技企業來港,當中會包括20家龍頭企業。上周終於公布首分「成績表」:將在港設籍、或會在港擴充業務的重點企業有約30家,不過當中約七至八成均是來自內地。財政司長陳茂波為了掩飾成效未如理想,僅表示絕大部分企業的業務是國際化。

日前在儀式簽字成為首批重點企業夥伴的20間企業,僅4家來自海外,包括1家英國、3家美國,其餘均來自內地,包括公眾早已相當熟悉的品牌包括華為、美團、聯想、京東、恆雲科技和多點等。

細看當中名單,部分如華為早已在香港有地區總部,其餘像美團、聯想、京東及泰格醫藥,均早已在本港聯交所上市,其中像聯想早在1994年已在香港掛牌,熱門的電腦產品早在各大「腦場」賣得行成市,「引進辦」夠膽死將聯想列入「設籍香港」名單,丑唔丑??

即使是引入的四家外資中,來自英國的阿斯利康,其香港分公司早在1990年成立。政府花費巨額金錢對外推廣香港優勢「說好香港故事」,但大半年下來不要說較具規模的外資一家也看不到,甚至連內地企業引進的品牌亦非新進駐,引進辦的「成績表」其實反面說明,香港對外資早已失去吸引力。

正如《紐約時報》早前的專題報導《香港宣稱仍享有高度自治,但投資者並不樂觀》,文中一針見血指出,個人權利受到侵蝕,已阻礙投資者、金融分析師以及學者自由發表投資及經濟前景的看法。而出於對香港不再中立的擔憂,公司正在選擇其他司法管轄區作為國際仲裁地,比如倫敦和新加坡。許多客戶也向他們的律師提出了雙方的通訊在香港不能再保密的擔憂。文中提到在外資眼中,香港早已失去國際金融中心美譽,甚至與一個內地城市無異。

港股成交「塘水滾塘魚」外資持股降至一年新低

外資對進入本港卻步,在熱錢「寒暑表」的股票市場,更是率先以腳投票。港股近期成交額進一步縮減,上周四全日只有470億元,成交額是2018年12月28日以來最低,即是接近五年新低。

正如香港上市公司商會主席梁嘉彰指出,由於近年港股表現欠佳(第三季恆指大瀉1106點,連跌兩季,與國指在亞洲區內主要股指中排名倒數第二及第三),加上地緣政治因素,外國資金如美資及歐資已不太接觸香港資本市場;近期在港上市新股集資額不高,亦非機構投資者的目標,大多是朋友之間「你支持下我、我支持下你」,只是「塘水滾塘魚」。

港股總市值比2021年中已下跌逾三分之一,總市值蒸發逾2萬億美元,而且中國公司占比超過四分之三。日均成交方面,香港約三分之一的股票成交額是由來自內地的互聯互通機制,這一比例遠高於幾年前的15%比重,反映股市投資者愈來愈多是內地相關資金。

投資銀行瑞銀髮表的報告亦指出,外國長倉基金對中資股的持倉,已跌至接近去年10月的低位。該行所追蹤的886隻外資基金,平均中資股持倉由2021年1月時的6.5%,降至今年8月時的3.1%。當中,有360隻基金更出清全數中資股持倉。

港股表現不濟,連帶新股市場也受到拖累,今年首三季度的集資額僅錄得約247億元,排行全球第八位,甚至低於過去資本市場並不出色的印度及印尼,會計師事務所德勤更大削本港全年新股集資額的預測,由1800億元劈至只得500億元,大削七成二,較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660億元更低,這除了反映今年初金融界盲目樂觀之外(不少大行去年底予恆指目標均在三萬點樓上),亦證實了香港已幾乎失去重要的集資中心功能,恐怕明年IPO排名更會跌出全球十大。

近日《彭博》有一篇專題,形容由於香港薪酬高,銀行家正從新加坡回流,這樣「利多」消息當然被「黨媒」放大,但試問股市成交萎縮,IPO排名又大跌,請問這些銀行家是在哪處發財?《華爾街日報》在剛過去周末,就有另一篇專題《香港股票市場如今死氣沉沉》,指受地緣政治影響,許多西方和國際投資者已將資金撤出中國股票,有投資香港近廿年的外資基金更稱,注意到在過去幾個月,在港交所出售股票變得更加困難,賣出的比買入的多得多。

股票市場表現有高有低,對日升日跌當然不應大驚小怪,但面對股市成交快速「失血」,各界引勁以待《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能儘快公布刺激交投措施,包括近日港交所推動創業板GEM改革諮詢,但實情是目前投資者對GEM公司缺乏興趣,很多股份近乎零成交,近兩三年也缺乏新公司上市,對單靠減輕成本來搞活市場的成效並不樂觀。

即使是陳茂波願意「忍痛」減低股票印花稅,但正如上市公司商會指出「做與不做分別不大」,措施只是「小小彌補」。而且翻查內地早前救市措施之一正是將股票印花稅減半,但之後股市成交反而降至多年新低,可見降低交易成本,不會是吸引資金投入一個金融市場的關鍵因素。

正如前財庫局局長馬時亨上周指出,現時香港經濟是近20年來最差,「股票又跌,炒樓又跌,個個都較之前窮」,一方面外資流入減少,而且連內地也不進入,二來以前可以背靠中國,但現時內地都有很多問題。因此,結果使到香港金融業受到打擊,並牽連很多相關產業,例如無人上市,銀行、律師行、會計師行都無生意。

馬時亨的發言是食了「誠實豆沙包」還是另有政治目的,我無法揣測,但他提醒庫房縮水加上財赤,有機會令政府有公共財政壓力,而且可能明年就會出現,卻是我去年已擔心的「終極困局」。現實是政府已無太多時間可以準備,作為市民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來年的預算案勢必面對逾千億元的財政赤字,政府要引入新稅項包括消費稅及增值稅,恐怕已經是進入倒數階段。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10/196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