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到了一定年紀才發現,越過越幸福的人,往往都有這4個跡象

作家畢淑敏說過一段話:「人活著,就是讓自己的幸福最大化。當你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知道你最終的這種你的目標是什麼的時候,不要做違背你價值觀的選擇,這樣就變得比較容易了。」

但現實卻是,到了一定年紀,我們往往很容易被燃燒的欲望所奴役,在苦而不得中把幸福越推越遠。那要如何在日常中調整好平衡,重新把幸福感掌控在手中呢?

日本作家肖珂拉的這本書《58歲,幸福的生活才剛剛開始》,或許能從中尋到解藥。作者在42歲開啟了單身生活,卻沒料到,她把十多年間從物品到心情的整理,還有對晚年生活的憧憬等生活創意,發表在網上,迅速掀起了讀者的共鳴風暴。甚至「獨居」類別在博客中屢次排名第一。

其實,幸福與過去無關,亦與年齡無關。它需要我們,在活好當下的同時,要將目光投向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

如果你也想安撫倦怠、焦慮的身心,不妨跟我一起走進作者的生活,去體味她這些年越過越幸福的智慧密碼。

01

整理不僅是最大化地節約,

更是對當下生活的再升級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的感覺:當你看好一樣東西,再看一眼標籤,誤以為這就是自己的全部消費。然而,真是這樣嗎?實際上每件商品的背後,還附帶著一系列的隱性花費。

譬如你買了一套幹練的西裝,為了襯托自身的氣場,或許就會為之去購置一雙匹配的鞋子、一個相稱的包……

可事實上,占有並不等於幸福,買的越多只會讓人越來越不滿足。作者告訴我們:「愛自己,是只保留真正使用的物件。而對生活進行整理,無疑是最有效的途徑。」它不僅是簡單地捨棄,還是一個接納新思考的過程。

當你丟掉一些東西,從密不透風的物質里掙脫出來,視覺上也會變得清透。而且身邊的物品少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心智頻寬被過度占用,更是節省了做選擇的次數。

因此,及時清理掉滯留的物質「記憶體」,一些新的靈思,才會源源不斷湧現,何嘗不是對當下生活的再創造。

怎麼做呢?書中提到,作者在整理時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去判斷哪些是該留下的、哪些是應該扔掉的。

比如她會處理掉一些搬不動的笨重家具,只留下小巧緊湊型的,這樣房間就會顯得整潔舒適。不過,她還特意提醒:那些「有的話可能會很方便」的基本上都可以沒有。

可見,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要收入囊中,因為人是怕麻煩的,有些物件用一兩次就束之高閣了。重要的是不要跟不需要或不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起。

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如果按自己制定的標準來處理物品,自然就會珍視喜歡的東西,生活會變得簡單而豐富。

請記住,當你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篩選機制,構建出有序的生活,人生才會越活越輕盈。

02

持續豐盈帳戶,

才是對未來的最大負責

「幸福的生活不會從天而降,我們要學會投資和儲蓄,才能擁有養足未來的資本」。

對此,作者也深有感觸。聊起晚年,雖然擔心會生病,但最在意的還是錢的問題。所以提前儲蓄,不僅是對自己消費的一種清晰記錄,也是對現階段能力的一種復盤,更是通往舒心、富足晚年的必經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如今的生活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人到中年離婚後,她幹著一份契約工,又加上每月的房租,根本攢不下多少錢。一想到晚年的種種,這讓她經常夜不能寐。

不過這些並沒有擊垮作者,反而讓她意識到了存錢的必要性。哪怕跟一些年輕的男同事一起做銷售,自己都會盡心盡力地工作到很晚。

有了儲蓄的目標後,作者的消費觀也發生了轉變。她在書中提到:「因為是自己工作賺來的錢,所以我會仔細考慮並以有意義的方式使用它。」換句話說就是,體味過賺錢的辛勞,那麼消費時就會去衡量,這筆支出是否物有所值。

當一個人對錢充滿敬畏與尊重,這些看不見的意識,引導著我們的最終行為,背後映射的其實也是人生的幸福流向。

與此同時,作者還會記錄每天的花銷,做到支出有數。另外,她還會對生活預算進行分類,除去伙食費,其餘的外出就餐、日常零花、購買衣服等開銷都會在月初裝入不同的錢包。

最終作者不僅提前還清公寓的貸款,還存下了養老的備用金,有了現在的從容生活。

因此,不要小瞧平日積攢的每一分錢,這不只是數字的疊加,更關乎著選擇的餘地。

節源開流,持續讓帳戶豐盈,永遠是我們對未來的最大負責。

03

真正有益的獨處,

需要一顆敞開、專注的心

不可否認,在生命的長河裡,自己度過的時光,遠遠大於跟別人在一起的時間。仿佛孤獨成了一個逃不開的命題。

作者自從單身後,也經常有人問:一個人生活不寂寞嗎?然而她卻說:因為一直在工作,回到房間後一個人獨處時,就有了放鬆的感覺。

不由讓我想起《島嶼書》中一句頗有趣味的話:「沒有什麼比自我選擇的孤獨更能解放人了。」

是啊,年歲漸長,我們不可避免地置身於工作和家庭中,被各種無休止地瑣事和人際關係侵擾。漸漸地,獨處成了一些人最奢侈的憧憬。

在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中,85%的受訪成年人表示,時常有一段獨處的時間對於他們非常重要。

同樣地,書中也說,平時工作的疲勞,如果不抽出這樣的一天便無法消除。在作者的眼裡,獨處是很輕鬆的。不用在意任何人,在喜歡的時間吃自己喜歡的飯,看電視、刷網頁,欣賞音樂。

這種無需顧忌他人的時刻,讓我們短暫脫離了塵世的禁錮。無需別人評斷和參與的內心世界,給了人最純粹的自由,從中獲得的全新體驗,引領著生命去向更深、更寬廣的疆域。

況且,在人生的這場孤獨盛宴里,有些極致的美好與浪漫,只有獨處時才會發現。品嘗過自己帶給自己的快樂,這種依託內在產生的精神力量,亦決定著一個人的豐富程度。

最關鍵的一點,是要落到實際行動中,大腦才會長出新的認知脈絡。那獨處時可以做些什麼呢?作者也分享了一些片段:

她會看貼近生活的書籍,進一步觸碰內在的靈魂,也在他人的文字中餵養著自己的思想。還有她還會騎車遠行。在隨心所欲地行駛中,思維跳出舊的束縛,在閒逛中獲得新的歡愉。

要強調的是,不是一個人呆著就是有益的,只有發自內心喜歡,才會阻斷外在的各種連結。心敞開、專注了,一切才能回歸到根本,進而粹取到幸福的更多真諦。

04

學會自我調節,就是對自身最好地賦能

泥沙俱下的生活里,人們難免會面臨大大小小的壓力:

工作被委以重任,卻遲遲沒有做出業績;孩子讀書不讓人省心,成績總是一塌糊塗;父母的身體每況愈下……

這些身不由己,無一不在時時刻刻牽動著我們的情緒。如果消極應對,不僅損耗身心,還會引發更多問題。

而事實上,人活在世上,不管順境、逆境,有壓力是必然的。就像作者說的:要好好思考如何應對壓力,處理好跟它的關係,才有力氣去面對問題本身。

誠然,比任何處境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境。想要消減和轉化負面情緒,就要學會主動自我調節。避免能量的消耗,問題才會得到妥善解決。

在作者看來,一旦意識到壓力,即使很難消除導致壓力的誘因,但只要用更多的快樂和消遣來犒賞自己,壓力就不會那麼可怕了。

言外之意就是,當我們狀態不佳時,去做一些喜歡的事來分散精力,以此來抽離出當時的情緒。

不知你發現了嗎?情緒有時是被動的,但調節卻可以主動選擇。心理學家雪莉·漢比也說:「自我調節是保持情緒、認識和控制行為的一種能力,甚至包括在壓力狀態下。」

作者會選擇把家收拾乾淨,再裝飾一些讓人安心、治癒的東西,心情瞬間平靜不少。我們也可以嘗試散步,行走時腦神經會變得活躍,促進體內多巴胺等激素的釋放,讓人感到放鬆。壓力得到了鬆綁,內在能量才會發揮出該有的效能。

當然,生活中的諸多問題,有時不可能藥到病除。但沒關係,只要我們懂得自我紓解,在一些細微之事中找到合適的良方,日子也會過得自足而喜樂。

很認可亞里士多德這句話:幸福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終極目標,我們為此所做的所有事情其實都是手段。

一語道破本質。但很多人卻在這條路上前仆後繼地追趕著,活成了外人眼裡的人生贏家,殊不知這只是一種短暫的幸福體驗。

而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那麼幸福也不應成為一個終結點。往後日子,願你卸去負累,重新與當下聯結,在腳踏實地與不斷修正中,平時的快樂也會悄然而至。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大腦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17/204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