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丁延慶六歲時就能背下整本新華字典,妻子也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
女兒卻完美避開了他們的學霸基因,考試倒數第一,一做作業家裡就雞飛狗跳。
「這就是天道,沒辦法,你必須接受,不接受能怎麼樣?」
看完丁延慶教授的吐槽後,一位有著8年教學經驗的教育學碩士也感慨:
他家裡兩個孩子,一個常年班級倒數,一個經常得滿分班級前五。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孩子生而優學,有的孩子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
用某種單一標準去衡量、塑造孩子,其實也是父母的短視和懶惰。
看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為孩子提供成長的養分,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遠見。
01
曾有一篇感動無數人的爆文,叫《我的學渣兒子,媽媽相信你是來報恩的》。
作者凡小西是985碩士,丈夫是985博士。
孩子上小學後,他們使盡渾身解數,孩子的成績就是上不去,永遠倒數。
這時,她才無奈地承認,兒子確實資質一般。
放下焦慮後,她開始重新審視兒子,發現兒子有太多被她忽視的優點。
她頸椎病犯了,頭疼得厲害,兒子會讓她去休息,不用監督也能獨立完成作業。
她昏沉沉睡著後,兒子會悄悄走到她身邊,幫她掖好被子。
兒子心地善良,進樓棟門的時候,看到身後有人,總會用小手撐著門,等著後面的人一起進來。
同學中,不管誰遇到了困難,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幫忙。
有位媽媽說過:孩子,我寧可你成績欠佳,也不願你人品太渣。
培養一個品格端正的孩子,教他學會良善與擔當,比考入名牌大學更重要。
一個懂事善良的孩子,將來踏踏實實做一份平常的工作,又何愁沒飯吃?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講過山東濰坊的一個男孩。
這個男孩平時學習成績一般,他的父親本想好好訓斥他一頓。
可父親參加完兒子班級組織的聯歡會後,卻突然轉變了態度。
他發現孩子在班裡很受歡迎,遇到問題同學們都願意主動幫助他。
而且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經常帶零食到學校去感謝那些幫助過他的同學。
教育並不僅是一場求取好成績的競賽,而是一場關於成人的競賽。
蔡元培先生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很多父母一心想把孩子送進名校,以培養成績優異的孩子為教育目標。
但成績只是一時的,好人品才是孩子一生的名片。
02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龍平有三個孩子,老大成績出色,如今已經成為知名律師。
老二正在讀高二,成績名列前茅。
他11歲的小女兒上五年級,跟哥哥姐姐不同的是,她的成績一塌糊塗。
二年級心算題,別的孩子5分鐘能做對20道,她手腳並用也只能解出5道。
有次龍平接到班主任電話:
「你女兒這個成績嚴重拖後腿,當年你兒子也是我教的,可這成績卻一天一地。」
龍平一點也不愁,相反一臉自信地說:我覺得她未來會比哥哥姐姐更有出息,我很有信心。
他發現女兒不僅性格開朗,還喜歡畫畫,連清華美院的老師都稱讚:
「你女兒很有天賦啊,小小年紀能畫出層次和意境。」
所以他著重培養女兒的藝術天賦,希望她未來能走藝術生的道路。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被大人教壞了。」
孩子就像植物,品種不同,花期不同,養護方式也不一樣。
對一個生命最大的尊重,就是看見、接納、尊重他的不同,為他提供綻放的土壤。
李玫瑾教授也曾在演講中談到,自己的女兒並非學霸。
滿分120分的數學,女兒只考了15分。
換作別的父母,多半焦慮得睡不著覺。
可在李玫瑾看來,只能說明孩子是普通人,並不意味著教育的失敗。
於是,她幫女兒想了不少辦法:
她帶著女兒出去旅遊,沒準女兒對導遊感興趣;她鼓勵女兒學音樂,發掘女兒的藝術特長…
最後她發現了女兒在音樂方面的天賦,讓她上了一所藝術類院校,畢業成了一名音樂老師。
美國教育學家拿破崙·希爾說過:
「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優點,父母總盯著孩子的缺點,認為管好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這樣做就像蹩腳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不是只有培養出能上清華、北大的孩子,才是父母的成功。
看見孩子的優點,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而活,也是教育的勝利。
03
土耳其有句諺語: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即使是調皮搗蛋、成績不好的孩子,身上也會有獨有的閃光點。
為人父母不僅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還要積極培養。
因為孩子的小小優點,未來可能就會成為他獨特的競爭力。
前段時間,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遼寧一個讀初三的14歲男孩,一提起他的成績父母就發愁。
每次讓寫作業,他就睡覺。學習對他來說,簡直就像催眠藥。
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
於是,父親帶著他來到悶熱的廠里幹活,想以此激勵他努力讀書。
可沒想到孩子在廠里幹活得心應手,複雜的儀器一教就會,廠里的活樣樣精通。
看著兒子熟練調試各種儀器,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媽媽突然就釋懷了。
「雖說讀書是通往成功最近的路,但孩子不是那塊料,強求也沒有辦法。孩子有一技傍身,將來應該也不會差哪兒去。」
網友也說,在社會有一技傍身不愁沒飯吃,現在多少大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
網友說得不無道理。
這兩年,雙一流大學畢業生送外賣、送快遞的消息比比皆是。
我不是提倡讀書無用,而是對那些真的不適合讀書的孩子來說,有一技傍身或許是最好的出路。
作家劉小念有個教師朋友李老師。
李老師班上有一個男孩子,學習成績很糟糕,幾乎次次交白卷。
但這孩子動手能力極強,而且喜歡研究汽車,對不同汽車的技能如數家珍。
後來他去職校學了汽修,畢業後好幾家汽修店都修不好的車子,落在他手裡,輕鬆就把毛病給解決了。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除了睡覺,不是在修車,就是在琢磨車。
他打算攢點錢,過兩年自己開家汽修店當老闆。
想起電視劇《我在未來等你》中的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對家長們說:
「我們不能一味用考試成績和排名去衡量一個學生,這很可能成為一個學生求學路上的負擔。
有個道理始終不會變:我們都是靠著一技之長在社會上生存,求得社會認同的。」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都有獨特的天賦。
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他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全力以赴地追求,並發揮得淋漓盡致。
不必把每個孩子都照著一個模子雕刻。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不可重複的。
▽
大家知道「瓦拉赫效應」嗎?
德國化學家奧托·瓦拉赫讀書時成績排名倒數第一,被父母送去學油畫,成績也不盡如人意。
機緣巧合下,瓦拉赫接觸到了化學,智慧的火花被徹底點燃,並且在1910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每個人智力發展都是不均衡的,只要找到最佳點,使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取得驚人的成績,這就是「瓦拉赫效應」。
分數只能展現孩子的某一面,並不能代表TA的每一面。
所以,學科成績絕對不是衡量一個孩子的唯一標準。
多看看孩子身上閃光的品質,尊重孩子個性特點,並欣賞認可孩子。
將來TA可能不是人中翹楚,也可能不是社會精英。
可如果TA能健康、幸福、順遂的過一生,那也是圓滿啊。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