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夏念梓:李克強猝逝,誰在拿著鮮花懷念這位「最弱勢總理」?

作者:

作為中國擺脫"毛體制"後走出來的新一代政治領導人,李克強也許不論在才智還是性格上都更符合西方政治所期許的領導人形象。但這一形象,可能更適合九十年代至千禧年初期的中國(參見與華萊士談笑風生的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政治高層願以集體執政換取一定的妥協,以片面的對外開放和改革獲得經濟的先行發展。

中國國家領導人一向高壽。抗過了多次"死訊誤報"的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於2022年去世,終年96歲。中國共產黨元老中最高壽的前政治局委員宋平,2022年以105歲的高齡亮相二十大,還因"未鼓掌"而上了新聞。上一位在邁入古稀前去世的 中共領導人是前副總理黃菊。他於2006年被診斷出罹患胰腺癌,一年後病逝,終年69歲。而上一位因心臟病去世的 中共領導人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1989年4月15日,74歲的胡耀邦突發心肌梗塞離世;後來發生的事,現在則被指代為"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

10月27日周五清晨,中央電視台在八點新聞播報中發布了中國前總理李克強猝逝的消息,死訊傳出,舉世震驚。

根據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的報導,前總理李克強周四(10月26日)晚在上海突發心臟病,經全力搶救無效,於北京時間周五(27日)零點十分逝世,終年68歲。中共中央政府至周五傍晚發表正式訃告,稱呼李克強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綜合官媒報導,李克強病逝前正在上海休息;未經證實的網路消息有指他在游泳時突發心梗。他生前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是兩個月前,有民眾拍到李克強由當地官員陪同,參觀甘肅的敦煌莫高窟。影片中,李克強不見病態,身穿招牌裝束的他不時微笑,與一旁的遊客打招呼。

李克強猝逝發生至今,仍有許多細節未向公眾披露。坊間指責官媒對李克強死訊播報倉促,處理不夠謹慎。而李的健康狀況對外一向良好,且按退休領導人待遇,李若有心血管方便的疾病,哪怕是隱患,身邊大多有專門的醫療團隊會為他制定方案,這令外界質疑事故發生當日的醫療處理和應變方式。包括"陰謀論"在內的各種揣測和推論,一時間浮上水面,也將李克強的死訊推上海內外媒體頭版。

綜合外媒評價,BBC稱李克強為"受掣肘的溫和改革派"。《紐約時報》首席中國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發表評論文章,指李作為改革派,主張都被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權威所掩蓋。德國媒體亦將李克強的個人形象定格於"改革家",稱他的死是"改革家之死"。

而在安徽合肥紅星路80號李克強故居前,自周五以來不斷有民眾自發前來悼念,留下滿街鮮花。其中一副輓聯引用了中國另一位前總理周恩來的詩句,"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也有人以科幻小說《三體》中的人物身份比喻,來緬懷李克強,稱其為"破壁人",將李形容為頑固"破壁"卻一無所獲,但仍受敬重的政治家。悼念的影像陸續在簡中網路流傳。

迅速崛起的仕途

李克強1955年7月生於安徽,十幾歲時經歷文化大革命,跟隨"上山下鄉"運動號召,在安徽省鳳陽縣的一個農業公社成為了千萬"下鄉知青"中的一分子。

1976年,李克強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四人幫"倒台後的首屆高考,李克強考進了北京大學法律系,後獲授法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及博士學位。他的英文造詣極深,曾協助將多部重要法律作品從英語翻譯成中文。

學而優則仕。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和他的團派前輩兼提拔人胡錦濤(胡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系)及同輩(如李源潮,在高考恢復後,李源潮考入了復旦大學數學系)一樣,隨著文革後"出生論"、"階級論"箝制的消退,擁有高等學歷的李克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選擇走入政壇,並迅速崛起。

1998年,李克強擔任河南省副書記,隔年就晉升為省長。43歲的李不僅是最年輕的省長,也是首位博士省長。2002年李克強升任河南省委書記。

在河南的六年裡,李克強的政途起始點因河南愛滋村事件蒙上污點。

九十年代,河南政府大辦"血漿經濟",許多農民賣血以求"脫貧致富",卻導致大量村民感染愛滋病毒,進而引發愛滋病大流行。外媒估計,僅河南就有150萬人感染愛滋病。但河南政府被外界指控一直掩蓋情況,包括阻撓傳媒到"愛滋村"採訪,以及打壓揭露河南愛滋病情真相的人士,如持續追查"血禍"的高耀潔醫生和王淑平醫生。直到2001年,中央電視台才首次以"血禍"正式報導事件,到2004年河南省進行了首次普查確認愛滋疫情。

2010年,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前所長陳秉中教授在世界愛滋病日前夕發表致時任中共領導人胡錦濤公的開信,舉報現任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和李克強在擔任河南省領導時嚴重失職,導致血漿經濟引發大規模愛滋病流行。陳秉中教授說,李長春、李克強在擔任河南省領導人的時候,封鎖疫情,拒絕向上正式報告河南省發生的嚴重問題,才導致後來愛滋病流行的惡果,認為李長春,李克強二人至少應該向中國人認錯道歉。

但這件事並未影響李克強的仕途,李依舊平步青雲。2004年,李克強轉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

到了2007年,李克強在中共十七大後,晉升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七,位居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之後,而他也是四名副總理中最年輕的一位。2012年十八大後,李克強順利連任政治局常委,排名也躍升至第二,僅次於習近平。2013至2023年間,李克強連續十年擔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是習近平前兩個執政任期內的"二把手",當時這一權利架構被稱為"習李體制"。總的來看,李克強生前擔任過三屆政治局常委,連任了兩屆總理。在權力鼎盛期,他是中南海黨政系統的二號人物,僅"一人之下"。

外界區別他於"保守派"

與成長於紅色家族、根正苗紅的習近平不同,出生於普通家庭的李克強在北大求學期間,對西方思想和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愛好。

學者李少民在李克強去世後,撰文紀念這位學生時代的同窗。文中,李少民形容李克強"思想敏捷、刻苦用功"且"有使命感",並提到"李克強愛講西方的法制傳統",及是貝多芬樂迷。

而李克強的妻子,之後在北京經濟學院(今首都經貿大學)任教的程虹將描寫英國內閣政治的諷刺喜劇《Yes, Minister》翻譯為中譯本《遵命大臣:內閣大臣海克爾日記》。1987年,李克強騎著自行車奔走北京各大出版社,詢問是否能出版妻子的譯本。至1991年,程虹的譯本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

除此之外,李克強求學和從政初期不免與一些自由派人士有往來,其中就包括在"四五"學生運動中成為意見領袖後去國赴美的王軍濤。根據李少民的回憶,他與李克強和王軍濤等人參與了一個跨系的學習小組,常討論國家大事。在八十年代自由的時代風氣下,北大會舉辦沙龍,由學生辯論西方思想和政治體系,以及國家前途;李克強也會參加。據王軍濤回憶,他與李克強在當時"有很多相同的看法","很多讓我們發生分歧的問題那時還沒有出現"。

"李克強指數"和"克強經濟學"

李克強的科班背景令他在洞悉中國經濟發展方面有獨到和精準的觀察。最著名的是所謂的"李克強指數"。

"李克強指數"最早由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於2010年提出,起源於李在2007年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告訴來訪的美國駐華大使雷德,他會用3個指標來分析遼寧當地經濟狀況的數據,分別是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及銀行貸款發放量;再經花旗銀行計算後,分別依25%、40%及35%的權重編制出李克強指數。

《經濟學人》以2010年過去十年為時間軸,將"李克強指數"與官方GDP走勢對照,發現趨勢總體雖一致。但上下波動方面,"李克強指數"表現比後者劇烈,被認為更能反映中國經濟現實狀況。

"李克強經濟學"則是李克強在2013年3月當選國務院總理後不久,時任英國巴克萊資本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根據2013年3月李克強上任後掌管經濟的思路,以及他的一些做法和說法中推斷出的政策理念(雖然李克強本人從未提出過),包括"避免大規模刺激"、"去槓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等,並稱"李克強經濟學"的三大支柱,核心則是向市場放權讓利,支持民營企業,旨在減少中國對以債務驅動增長的依賴,並引導經濟延續改革開放的路線,繼續朝著市場化方向發展。

被架空的"二把手"

這一強調"民進國退"的經濟學理念並未走得很遠。2013年11月,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後,李克強的經濟領導地位被削弱。到2016年,官媒已經不大提"李克強經濟學",轉而解讀"習近平經濟工作"的重要論述,提倡"供給測結構性改革";重回"國進民退"的老路。

2018年,李克強第二個總理任期開始,但經濟管理的任務被交給了新任副總理,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劉鶴,打破了以往由國務院總理擔任經濟"一把手"的慣例。習近平隨後任命劉鶴出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更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並由習自己出任改革領導小組的組長。

李克強最後一個有關經濟的理念,是在2020年武漢肺炎蔓延時,在山東煙臺考察期間大力提倡的"地攤經濟"。李克強稱"疫情過後民生為重",強調地攤經濟可以給受衝擊的百姓一條基本生路,是"人間的煙火,中國的生機",一度引發社會效仿和風潮。

然而,這一理念很快遭官方"打臉"。包括《北京日報》在內的官媒開始為"地攤經濟"降溫,指"地攤經濟不適合一線城市",是城市管理者"治理乏術",為這一釋放民間經濟潛力的政策畫下句點。

是"不合"還是"相爭"?

2016年,中共十八大確立了"習核心"地位,從那時開始,"習李"體制已從二人集體領導轉為一人權威。在過去十年裡,一系列新創辦的辦公室和委員會行使了原本國務院的職能,在國家安全、經濟和金融等領域,取代了李克強和他管轄下的部分國家部委的決策,讓李成為中共建政以來最弱勢的總理。面對"頂頭上司",有觀察家解讀,李克強似乎從未公開對習發起過挑戰,不過他偶爾會通過一些姿態表達不同的意見。

習李之間對經濟和民生政策的分歧,在疫情期間多次現端倪。2020年的中國兩會,李克強在閉幕記者會上表示,"有6億人每個月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這番"大實話"被指揭露了中國經濟的真實面貌,中國國家統計局在當年6月回應,指2019年中國確有6.1億人的月均收入,還不到人民幣1000元;這與習近平提出完成"全面脫貧"目標有巨大差距。

此外,李克強在疫情封控期間到地方視察全程不戴口罩,也曾引發外界揣測,認為他不認同習近平的"清零"路線。

隨著李克強的任期即將屆滿,他的發言開始充滿想像空間。2022年,李克強訪問特區深圳,發言指"長江黃河不會倒流,鹽田港的水會滔滔不絕",稱"中國開放還要繼續往前推進",與領導人多次提到的"共同富裕"相距甚遠。

今年3月李克強卸任國務院總理時,被人拍到與國務院工作人員發表告別感言,稱"人在干,天在看,蒼天有眼",被外界解讀為"意有所指"。

不論是"習李不合"或"習李之爭",真實情況外人難以知曉。可以肯定的是,正如儲百亮在上文所提及的評論文章中寫道的,"李克強和許多其他技術官僚'在總以殘酷無情為特點的精英政治中並不是那麼遊刃有餘'。"

的確,李克強曾被視為所謂"團派"的表表者,胡錦濤的潛在接班人(胡也是在共青團里晉升的國家領導人),僅與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的寶座一步之遙。但到了2012年,是由習近平出任黨總書記,李克強則於2013年擔任國家總理一職。在此後的十年時間裡,他雖是中國政府各部委的領導人,但被視為(或安於)"弱勢總理",長時間生活在習近平主導的政策陰影下。

今年兩會,李克強未能進入政治局,代表這位最高學歷的中國前總理已正式退出風雲莫測的中共權力政治核心圈——若真有爭鬥,那也是李克強敗下陣來。

"苦苦支撐、節節敗退"

李克強逝世後,他的故鄉安徽省和曾工作過的省份(如河南省),皆出現了群眾自發的紀念活動。依照以往的歷史規律,中國但凡有總理去世便會引發群眾集會。這次會否有例外?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論是"十里長街送總理",還是引發類似1989年胡耀邦逝世後,在民間掀起哀悼浪潮,最終演變成為學生和群眾運動的反應,都被認為是低概率事件。經歷了三年新冠疫情封控,在如今嚴苛的輿論和社會管控下,悼念將成為高危行動。或為低調處理,27號的新聞聯播、各大官媒,甚至是網路平台均未將李克強的死訊作為頭條播報。與此同時,中國各高校正加強控制,對學生下達"禁悼令"。29日,有未經證實的傳聞指,中央決定不為李克強舉行追悼會。

對正在網路上(甚至是李克強故居前)小心翼翼或真情流露悼念這位總理的國人來說,他們悼念的,到底是什麼呢?

部分人懷念李克強,可能並非因為他非凡的政績(李克強在位期間,大多政策都遭阻滯,他卸任時中國GDP增速已驟減至30年新低。),更多的則是惋惜他"十年破壁"、"居高位卻不得志"的悲情形象——那一個"苦苦支撐卻節節敗退"的"李中堂"的形象。

把李克強比喻為百年前的"同鄉"李鴻章,似乎有抬舉之嫌。李克強沒有作出"辦洋務、立新學、建水師"的功績,也未設立京師同文館、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等跨時代機構,甚至算不上一個合格的"裱糊匠",能為"上面的人"收拾爛攤子。但他的仕途的確有與李中堂相似之處,那就是"生不逢時"和"英雄無為"的悲劇感。

作為中國擺脫"毛體制"後走出來的新一代政治領導人,李克強也許不論在才智還是性格上都更符合西方政治所期許的領導人形象。但這一形象,可能更適合九十年代至千禧年初期的中國(參見與華萊士談笑風生的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政治高層願以集體執政換取一定的妥協,以片面的對外開放和改革獲得經濟的先行發展。這種"政治上收緊,經濟上放鬆"的方針終不是解決問題的良藥。一旦有決策者執意要鞏固個人威權,挑戰原本自洽的執政守則,這一場政治遊戲就不在於"誰能管好中國",而在於"誰能管好中南海"。

這對於仍(或曾)寄希望於中國在後疫情時代繼續深化改革和重回開放的人來說,他們恐怕要失望了。李克強的逝世不亞於是"改革派"最後的告別,宣告了"溫和改革路線"的失敗。

也許,那些哀悼"總理千古"的人們是在無言地哀悼中國改革時代的落幕。和李克強一同逝去的,可能是過去三十年中國市場經濟和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盛況。畢竟,當政權中的"改革派"代表人物告別歷史舞台,那就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另一路線的絕對開始。

思及此,人們發現,他做得好不好不重要,全靠同行襯托。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歪腦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09/1975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