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允許的力量(深度好文)

不對抗風浪的人,才能逐浪而行。

禪宗有一則公案。

有個寺院裡有兩棵樹,一棵欣欣向榮,一棵卻枯萎衰敗。

禪師問他的兩個弟子:枯的好,還是榮的好。

一個弟子回答:當然是榮的好。

另一個弟子卻說:「枯也由它,榮也由它。」

禪師贊道:「世間萬物,榮枯自有其道理,不必有分別心。」

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裡,四季榮枯,悲歡離合,都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事。

如果執著於禍福好壞,人生只能陷入痛苦,無法自拔。

不如學會允許,學會接納,好的壞的一起接受。

人生如書,風吹哪頁讀哪頁。

不掌控關係,不控制結果,用開放的心態迎接一切變化,才是世間最溫柔的力量。

01

允許譏謗,是一種境界。

《增廣賢文》裡講:哪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

人生在世,總會被別人的議論。

如果一定要去爭個是非對錯,人生往往陷入無休止的麻煩中。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允許譏謗,允許議論,人生才能獲得一份自在與灑脫。

民國時期,冰心和林徽因交惡。

冰心是守舊派,林徽因則更多受西方思想影響。

二人對待男女交往的界限上,分歧很大。

林徽因經常在家舉辦文化沙龍,邀請很多文人前來參加。

她對待男性友人的態度,與現代人無異。

冰心看不慣她,在報紙上說她是一朵混跡於風月場所的交際花。

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也跟著攻擊她。

一時之間,報紙上到處都是關於她的侮辱和謾罵。

面對非議,林徽因卻始終未置一詞,沒有在報紙上澄清,也沒有跟人解釋什麼。

照常辦她的沙龍,正常做她的建築研究。

結果不到一個月,外面的非議就沉寂下來,報紙上再無半點動靜。

古人說:不辨是非,得大自在。

人的議論就像是水一樣,越是攪動越是渾濁。

百人百心,千人千樣。

人活在世上,沒辦法令所有人都滿意。

與其關注別人的說法,不如專注自己,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不被外界的噪音動搖,守住本心,允許譏謗,是一個人的智慧,也是一種境界。

02

允許離開,是一種成熟。

蔣勛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了生離,就是死別。

這個世界上,再好的關係,也只能陪你走一程。

朋友相遇在風中,聚散不由你我。

歲月在變遷,我們都在變化。

允許朋友離開,允許彼此失散,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成熟。

蘇軾早年與沈括相交莫逆。

二人是同事,一起上班下班,相互贈送詩文,有著很不錯的感情。

但是後來沈括成為王安石的得力幹將,支持新法。

蘇軾外放地方,到處反對新法。

二人的身份立場,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蘇軾恍然不覺,依然拿沈括當朋友,送他自己的詩文。

沈括卻摘出蘇軾反對新法的詩句,添油加醋,上告朝廷。

蘇軾下獄,受盡折辱,差點丟掉性命。

昔年好友,就此一拍兩散。

後來蘇軾路過潤州,沈括親自接待,以延州石墨相贈。

希望可以修補二人的關係,挽回蘇軾這個朋友。

蘇軾卻回贈一篇《書沈存中石墨》,字裡行間異常客氣,再無當年半點親密。

沈括瞭然,從此二人再無交集。

人是一種環境動物。

不同的境遇,塑造著不同的人。不同的際遇,鏤刻著不同的人生。

無論我們如何不願承認,當彼此踏上不同的旅程,這一刻,就是友情的終點。

人來人往,人聚人散,皆是緣分使然。

既然註定走散,那不如各自安好,不負不欠。

03

允許不同,是一種格局。

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價值和依據,沒有什麼是不該存在的。

物有不同物,人有不同人。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接納不同,理解不同。

書畫家啟功和謝稚柳都是書畫界的宗師人物。

但是兩人在學術上有很多不同的觀點。

謝稚柳是「技術派」,更相信書畫的風格筆法。

啟功則是「文獻派」,更相信史料和文獻的記載。

有一次,他們一起考證《古詩四帖》的作者。

謝稚柳從運筆手法上判斷,這是唐代書法家張旭真跡。

啟功則從文獻著錄、避諱文字等角度出發,認定它是宋人作品。

為此倆人爭執不下,打了很久的筆仗。

外人都以為倆人這下要一拍兩散了,誰想到二人依然像以前那樣共同出席各種場合,一起交流書畫心得。

謝稚柳說:「學術可辯,友誼不變。」

觀點不同是正常的,強求別人和你一致,才是偏執和狹隘。

作家曉雷講: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和你想的不一樣的人,有很多甚至和你背道而馳的人,但是他們不一定就是錯的,眼裡要放得下和你不一樣的人,心裡要盛得下和你不一樣的想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和經歷,這些差異塑造出了不同的觀念和行為方式。

懂得理解差異,尊重差異,才能相互兼容,彼此舒服。

君子和而不同。

允許別人做別人,允許自己是自己,這是一種格局,更是一種境界。

04

允許無常,是一種修行。

古人說:禍福無門至,風雲不測來。

人生的禍福沒有定數,無常隨時可能降臨。

上一刻順風順水,下一刻就可能狼狽不堪;

上一刻萬里陽光,下一刻就可能愁雲慘澹。

災生不測,禍起須臾。

坦然面對人生的起落無常,是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楊絳自小家境優渥,出生之後,幾乎沒吃過什麼苦。

父親楊蔭杭是京師高等檢察廳長,母親是有名的知識女性。

可好景不長,父親因為得罪權勢,很快被革職。

往日榮光一去不返。

緊接戰爭爆發,家裡被洗劫一空,短短几個月,從天堂墜入深淵。

17歲的大弟弟因為急病去世,母親染上瘧疾也跟著撒手人寰。

父親也因為中風發作,倉促離開人世。

年紀輕輕的楊絳,嘗盡了天人永隔之痛。

可命運並沒有就此罷手。

晚年的楊絳和錢鍾書相依為命。

錢鍾書病倒,楊絳日夜照料,勉力支撐。可接著女兒被查出癌症,很快撒手人寰。

錢鍾書也只留下一句「好好活」後,也停止了呼吸。

「我們仨」,最終只剩下了她一個人。

身邊朋友為她擔憂不已,怕她遭此重擊扛不下去。

歷經無常與幻滅之後,她卻生出一種無畏無懼的勇氣。

她擦乾眼淚,把錢鍾書的學術遺稿整理出版,平和迎接每一天,在忙碌充實中從容打掃人間戰場。

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無常,是人生的常態。

允許無常,面對無常,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再倉皇的變故,再深重的悲痛,也要慢慢學會接受、學會放下。

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珍惜每一分擁有,過好每一個當下,未來才能少一分遺憾。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痛苦。

但是真正決定你人生質量的,是你內心的選擇與態度。

作家辛迪·芬奇說:我會允許一切自然發生,並將之視為生命的風景。

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你若持續抵抗,只會在絕望中迷失自己。

學會釋然,把心放寬,無論好的壞的,允許一切發生。

不對抗風浪的人,才能逐浪而行。

無論身處什麼樣的境遇,願我們都能做一個柔軟且強大的人。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13/197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