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媒:中國媒體為何沒有壞故事?

作者:

為慶祝記者節,中國舉辦第十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中國官媒央視並為其舉辦晚會,邀請2023年的「好記者」們上台講述關於中國興建高鐵、脫貧攻堅、促成伊朗沙特建交等「好故事」。分析人士說,中共官方的「好故事」是指報導一些替共產黨「臉上貼金」的事,但實際上不論是在國際社會還是國內老百姓心中,中共的聲譽都是越來越負面。

剛過不久的11月8日是中國記者節,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者協會共同舉辦了「好記者講好故事」的全國性活動。根據活動介紹,這是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中國各地也為記者節舉行了各式各樣的座談會、分享會、獻花或頒獎。中國記協網刊登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種「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比如天津新聞界的演講決賽稱其「在現場滿懷激情地講述了他們在基層一線、新聞現場親歷親見的感人故事。」記者節甚至引起全國關注,關於「今天記者節」的話題還一度登上新浪微博的熱搜榜。

對於何謂所謂的「好故事」,央視或許提供了範例。央視晚會上,記者所講述的「好故事」包括採訪大型基礎建設、農村技術改革、體育賽事、中國的國際貢獻等,他們說要「擁抱偉大的新時代」、「讓黨旗更鮮艷」、「讓世界看見亮眼的中國色彩」。

維護統治正當性

分析人士說,媒體宣傳一向是中國政府維護統治正當性的重要工具。對內宣傳是為了使民眾接收政府所欲傳達的正面訊息,從而團結民心;對外宣傳則是為了改善並塑造中國正面形象;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鞏固共產黨統治,以進行全球統戰。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蒙志成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對於「好故事」的定義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界定。首先,他說:「這則故事是在報導有助於他們維護政權的合法性,那就是他定義的好故事。」

蒙志成表示,由於中國不是民主政體,無法透過定期選舉來證明其執政正當性,所以他們只能透過不斷地強調「治理」來跟「政權」做連結,也就是採取「我們做得越來越好,我們做得比昨天好」、「即使現在雖然有點落後,但我們仍然已經在掌握當中」的這種論調,是第一個明確的原則。

掌握民族主義

他說,「好故事」的第二個層面,就是要充分掌握中國的民族主義。中國要樹立大國形象,參與重要的國際場合,要洗去百年屈辱,讓中國人民覺得在西方世界面前也不會自卑,也有say no(說不)的權利,這需要好故事來支撐,有時也會訴諸歷史悲情,目的就是要凝聚人民向心力,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他說,第三個層面是要不斷地去彰顯「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制優越性,宣揚其不管在效率、解決問題,甚至疫情管控等各方面,都比西方民主體制更具有優勢。中共除了希望能藉此獲得國內人民的支持,也希望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也能效法中共的體制。

蒙志成說:「所以說3個層次下來,他就去定義了,凡是違反這3項大原則的,就不是好故事,而在這3個原則上面推動方向明確的,就定義為好故事。」

在央視晚會上,台上的記者們講述:「一名新時代的好記者,是要對違背主流價值的現象,敢於發聲,善於發聲,真誠面對觀眾,用事實說話,講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無法反映真實

但實際上,中國有「6億人的月均收入僅1000元人民幣」的慘況,要不是被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脫口而出,中國媒體本身是不可能報導的。又如今年3月間,有油管頻道的博主隨機採訪了一名成都78歲的老人,意外揭露了老人每個月的農保僅107元人民幣,這跟中國官媒最近唱和的「四川養老服務有力度有溫度」大異其趣。該視頻在播出不久後,帳號即被封禁。這就如同中國的青年失業率降到低谷後,中國政府選擇關起門來不再公布一樣,從中國官媒上看到的,往往都是中國正面、積極,好的一面,卻不一定能反映真實情況。

研究中國媒體發展與政治語言的「中國傳媒研究計劃」報導也提到,就像中國放緩的經濟和黨國高層的大清洗這類重大事件,在中國媒體上遍尋不著;前中共國防部長李尚福和前外交部長秦剛在失蹤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至今外界無人知曉。當談到像今年夏天杜蘇芮颱風過後引發的洪水災情時,中國故事講述的是當局如何奇蹟般的拯救生命,而不是官方為了力保習近平提倡的雄安新區而將河流改道,以致洪水流進了人們的家中。

該報導說:「好故事」是那些儘可能最好地展現中國統治者的故事。正如貴州一位獲獎記者所說,她將農村籃球的故事視為對習近平脫貧攻堅的慶祝,好故事就是『幸福故事』。」

聽從黨意

中國媒體工作者小喬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在中國,所謂好記者就是聽共產黨的話,按照共產黨的要求報導歌頌黨的方針政策;好故事就是講述為共產黨臉上貼金的事。他說,這也是編輯部和領導的要求,因為中國記者的報導題目是主任安排的,如果自己提出題目也要獲得領導同意才能去做,總之要符合市委宣傳部的要求。

他還說,如果要報導突發事件,也要由宣傳部門同意安排,市委宣傳部長期有派人在新聞機構、報社擔任要職,出席編委會議,所有故事的報導方向,哪怕是用字遣詞,都要經過他們同意。長期下來,記者們都已經習慣官方的報導模式和思維方式,一般不會犯政治錯誤,有的同事堅持獨立報導原則,「但這些人很難在報社立足」。

現在在香港浸會大學任教的資深媒體人和時事評論員王向偉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2013年8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任初始,就在一個宣傳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講好中國故事」;2021年6月更提出了要「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共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做宣傳,但實際情況是過去10年的效果非常糟糕,中國的國際形象並沒有獲得大的改善。尤其隨著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地緣政治的競爭加劇,意識形態的碰撞日趨激烈,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特別是西方世界的政商界以及國內老百姓的心中,聲譽變得越來越負面。

聲譽負面

他表示,「講好中國故事」對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的經濟發展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中國的傳播能力和手段確實「不入流」,原因錯綜複雜,主要是因為中共的決策不透明;中共的宣傳系統「官本位」為主;強調「媒體姓黨」,宣傳第一;這跟西方社會對於媒體的職責是在監督和批判政客與政府言行,大不相同。

王向偉說,中國過去幾年的「戰狼外交」看似揚眉吐氣,士氣高昂,但實際上效果非常差。中共咄咄逼人的語調只會加深大家對中國的誤解和反感,這也凸顯了中共的宣傳並沒有很好地考慮與掌握到他們所欲影響的受眾的心理。

他並表示,在當今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當道的時代,中共不僅通過官方媒體進行政治宣傳,引領講好中國故事,還利用非官方管道在網上發布選擇性的訊息,打壓不同觀點。舉例來說,中國網信辦最近又展開新一輪整治「網絡戾氣」的專項行動,意在「從嚴打擊惡意攻擊、謾罵、挑起群體對立、宣洩極端情緒等突出問題」,但大家都知道,這主要是在打擊那些謾罵中國政府和對政策不滿的帳號或群體,整治的是不符合中共主流價值觀的網民。

分析人士說,符合中共立場的內容就可以被默許,好比以哈戰爭以來的反猶言論得以在中國網上到處散布;但不順應中共立場的言論就會被消失,比如最早對外發出新冠疫情警訊的醫師李文亮,其相關詞組就被屏蔽;更多的是在疫情期間發出了跟當局清零相左的意見的帖子或文章,「被消失」的不計其數。

內容是靈魂

儘管中共出台各種制度加強控管言論,但據中國收視調查公司CSM全國網數據顯示,8月份央視新聞聯播的平均收視率僅為2.3%,創下歷史新低。除了年輕人更喜歡在網際網路上自由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新聞內容之外,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官媒報導的內容跟實際生活不符,新聞聯播總是呈現一片形勢大好,各種經濟和就業數據非常漂亮,然而現實是就業難、收入低、醫療費用高、教育費用越來越高,讓人感到不滿,也讓人對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產生懷疑。網友說:「人們不喜歡看這種與自己生活經驗不一致的新聞。」

有發自上海的評論說,新聞的靈魂是「內容」,如果僅僅做個傳聲筒,想看到的看不到,想聽的聽不見,想表達的表達不出來,憑什麼浪費時間去讀去看。先前有針對新聞工作者的調查顯示,40%的受訪者達到抑鬱症指標,93%的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這名人士說,如果能夠忠於職業精神進行自由表達,還會有如此高的抑鬱比例嗎?他的結論是:「折騰半天才發現,原來我們只缺一樣東西,那就是『真實』。」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23/198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