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明朝軼事:建文帝朱允炆

作者:

朱允炆出生於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個兒子,但朱標的長子早故,朱標原配常氏死了以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視朱允炆嫡長孫。

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十四歲時,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了兩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一、朱允炆在當皇太孫時,太祖朱元璋曾出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對。朱允炆對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則對曰:‌‌「日照龍鱗萬點金。‌‌」朱棣之對太祖較為滿意。從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比朱棣的雄心小。太祖駕崩後,皇室想了一些方法來鞏固朱允炆的皇位。但後來江山終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面的對聯卻成為二人命運的讖語。

二、話說朱允炆在湄江隱姓埋名,自稱應文和尚,留下了許多對聯詩話。其中對觀音崖風光的描寫聯‌‌「峰如巢風彩,崖似臥龍文。‌‌」

在長期的流亡過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晉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東山再起的一天。但後來他慢慢地發現,朱棣管理國家的能力比自己實在要強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這個念頭。

三、說起方孝孺,我們的腦海里馬上會想到一個詞——忠臣,作為建文帝的左膀右臂,為建文帝的失敗立下了汗馬功勞,沒錯,作為資深大儒的方孝孺,雖然最後盡忠而死,但建文帝的失敗,方孝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有理由相信方孝孺對建文帝是忠心的,因為他後來的舉動可以證明一切,但方孝孺在治國治軍方面的才能的確平庸,

前面我們也說到了,朱允炆從小便接受著非常好的教育,可以說是所有的資源都堆在他腳下供他拾取學習,這很好但也有一些缺點在裡面。因為朱允炆從小便接受著儒家的思想教育,成長為了一個非常仁厚的人,但是也因為這個他就缺乏了皇家之人應該有的果決與手段,在這一點上朱允炆可以說是差了很多。他沒有足夠的堅強來承擔起這個王朝的興衰,任何一點的災難都有可能讓他慌了陣腳,沒有辦法去解決,他心中只有著書本里所教給他的仁政,但這也只能僅僅存在於他的理想之中,現實里到處都充滿的其實是殺伐與權謀。

四、朱允炆雖然在歷史上留下了仁厚的好名聲,其實他也比較厚黑,在他繼位的建文元年短短几個月中就因為削藩先後廢了周王、代王、湘王、齊王、岷王共5王,更是逼的湘王自焚而死,對待自己的親叔叔如此心狠手辣,卻留下一個仁厚名聲,不厚黑又怎麼可能呢。

自古當得了好皇帝,當不了好人,好皇帝不等於好人,當然還是有極個別皇帝即是好皇帝也是好人,朱允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威脅,對自己親叔叔都是如此,當然他還是政治上太幼稚了,應該先難後易卻非要先易後難。

五、朱允炆還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可惜朱允炆及其身邊的心腹都只是文人紙上談兵罷了沒有太多政治經驗軍事上更是白痴最終被燕王朱棣趕下皇位。

六、朱允炆做了哪些事情以至於後來大臣和百姓對他念念不忘

主要功績是建文新政:朱允炆下詔施行寬大政策。對老百姓,以前欠交的賦稅,免除。江浙一帶賦役比較重,減輕。民間有高壽的老人,賞賜給他們米肉絲帛。鰥寡孤獨殘廢的,國家出錢,開辦養老院,負責撫養。

 

 

對軍人,明代採用的是軍戶制,意思就是你當兵,將來生了兒子,也要當兵。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朱允炆改了一下,但凡是從軍的人,如果你是家裡的獨苗,那麼恭喜你。我給你家留個香火,走吧,你不用當兵了。

對大臣,朱允炆求直言。有一天,朱允炆生病了(不是裝的),沒上朝。生病了請天假,很正常的事情。有個叫尹昌隆的大臣不願意了,上書諫言,朱允炆立馬做了檢討,說自己疏於朝政,已經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認真反省了,下次不會再犯了。尹昌隆這才沒有為難他。當皇帝當到這個份上,憋屈嗎?

七、要論朱元璋的九個兒子當中,誰最像朱元璋,無疑是第四個兒子朱棣了,此人可以說是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在建立大明王朝的過程當中,立下了赫赫的戰功,而且燕王朱棣英明神武,頗有朱元璋年輕時候的樣子,可是最後朱元璋為何沒有選擇和自己最像的燕王朱棣,而是選擇了尚欠年幼,且沒有任何資歷的朱允炆呢。

中國古代一直秉承的是‌‌「長幼有序‌‌」,封建禮教,就連皇家也不例外,所以論長幼的話,太子朱標是最有資格的,還有就是朱標是嫡長子,這個身份已經是高了,最主要的問題是朱元璋看上了朱標的品性,太子朱標是馬皇后的兒子,馬皇后本人十分的仁厚,太子朱標也隨了她媽,以寬厚見長,朱元璋認為自己殺伐之氣太重,四子朱棣也是如此,如果是開疆拓土需要這類人,可是現在大明王朝已經建立,不需四處的征討了,百姓需要休養生息,這時候,朱標正好適合當個守成之君,來讓百姓安居樂於。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最後太子朱標英年早逝,這讓朱元璋很痛苦,最後他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皇孫朱允炆身上,他希望自己的孫子能夠像兒子朱標一樣。

可是朱元璋也知道自己的孫子朱允炆能力是不夠的,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們覬覦朱允炆的皇位,他把自己的九個兒子全部調離了南京,尤其是燕王朱棣,把他調到了很遠的北京,當時北京還不是明朝的首都,那裡也處於和蒙古接壤的地方,所以蒙古人經常亂那裡,朱元璋此舉的用意,一方面就是用燕王的能力去守衛明朝的邊塞,另一個原因就是防止將來燕王朱棣,離得南京太過於近的話,會被篡權。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博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07/198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