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要錢還是要生活?」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作者:

前幾天刷視頻號,看到一句很燃的文案:青春沒有售價,花唄干到拉薩。

一開始,以為這只是一句廣告。可後來卻發現,生活中還真有很多人借錢去拉薩。

那麼,借錢去拉薩的感覺怎麼樣呢?

有位博主分享說,自己靠花唄窮遊了一趟西藏。

不僅整個旅程玩得憋屈,回來之後還要惦記著花唄帳單,感覺很不好。

去西藏,是一種生活態度;借花唄,是一種花錢方式。

俗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

有些人嚮往自由的生活,可總是因為沒錢而煩惱;有些人雖然賺到了很多錢,卻也為此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由此可見,要錢,還是要生活,並不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究竟該怎麼做呢?

美國作家維姬·羅賓在《要錢還是要生活》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這本書出版於1992年,在經過了近30年的洗禮之後,它依然是備受世界讀者喜愛的經典之作。

在《要錢還是要生活》中,作者維姬·羅賓致力於幫助讓讀者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方式,理清工作、財務和生活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卡耐基說:一個人花錢的樣子,決定了他的生活檔次。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看看如何在維姬·羅賓的指導下,做好要錢還是要生活的選擇,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三毛說: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係。

在欲望的誘惑下,有些人一瞬間就能花光辛辛苦苦幾個月才掙下的工資。

但那些因為衝動而花出去的錢,會讓他們陷入生活的泥沼之中,越掙扎越痛苦。

在《要錢還是要生活》這本書中,維姬·羅賓講述了購物狂安妮塔的故事。

安妮塔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掙得也不少,但私底下的生活,卻沒有別人想像中的那樣光鮮亮麗。

她一坐進車裡就有想逛商場的衝動。在商家各種「打折」的噱頭下,買回很多並不需要的東西。

時間久了,安妮塔家裡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商品,有些甚至連包裝都沒拆過。

除了凌亂的房間,觸目驚心的信用卡帳單和日益減少的存款餘額,也讓安妮塔變得越來越焦慮。

那些刷卡購物時獲得的快感,早已蕩然無存。

作者維姬·羅賓認為:錢,不是從銀行里取出的紙幣,而是一個人耗費了時間和精力而積攢起來的生命能量。

那些衝動型的消費者,很少去思考花錢買來的東西,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如果把有限的生命能量花在無盡的欲望上,就會讓生活因為入不敷出而變得焦慮不堪。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一個人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不多。

很多時候,入不敷出的生活不是因為掙太少,而是由於花錢買了太多不需要的東西。

只有把錢花在刀刃上,才能體現其背後「生命能量」的價值。

一個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拒絕入不敷出的生活。

國外有項調查研究表明:從來不花錢的人,只有1%的人能感到幸福。

雖然入不敷出的生活不值得提倡;但過度節儉的生活也會讓人生變得無趣。

豆瓣上有個「摳組」,在這群人中,32歲的王神愛是令其他「摳組」成員膜拜的大神級人物。

王神愛的理念是「儘量避免一切消費。」

在這種想法下,她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吃飯用鍋,家具靠撿,每個月把90%的工資都存進了銀行。

除此之外,骨子裡的過度節儉意識,還會讓王神愛不由自主地把生活中的一切損耗都折算為錢。

比如,喝豆漿時撒了一口,她就會心疼地想:又浪費了2毛錢。

就這樣,王神愛用近乎「自虐」的方式,在5年的時間裡里攢夠了買房的首付款。

說實話,人生在世,好賴走一遭。

雖然節儉都是古聖先賢提倡的美德,但近乎摳門的過度節儉,實在是為難了自己。

在《要錢還是要生活中》一書中,作者在「金錢是一種生命能量"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創造性節儉」的概念。

維姬·羅賓說:把一件東西用壞為止,並不意味著要你為它耗盡心力。

比如,一盞用了十幾年的檯燈壞了,修理之後雖然勉強能用,但忽明忽暗的燈光讓人的眼睛感覺不舒服。

這種情況,就不用堅持「把它徹底用壞」的原則,換一盞新的檯燈,才是更好的選擇。

《布萊克林有棵樹》中有這樣一句話:適當的消費,能夠喚醒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很多時候,人活著,不單單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體會這世間的一切美好。

只進不出,雖然會讓銀行卡的餘額越來越多,但卻會讓人失去很多生活的樂趣。

一個人最大的清醒,在拒絕「過度節儉」的同時,學會「創造性節儉」。

這既能守住自己的錢包,又能體驗世間的美好,不是一舉兩得嗎?

知乎上有位網友說:

幸福的生活,就是只買自己能買得起的東西。

深以為然。

誰說只有掙得錢多,才能生活得幸福?

懂得量入為出,做好收支平衡,即使家庭收入有限,也能把平淡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在《要錢還是要生活》中,維姬·羅賓筆下有一對夫婦,就是這樣的人。

吉姆和艾米的收入並不多,生活也算不上富裕,可家庭幸福指數,卻是所有朋友中最高的。

在有限的收入水平下,他們過著精打細算的日子。

這對夫婦很清醒,他們從不羨慕別人的生活方式,更不會購買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東西。

十幾年下來,吉姆和艾米不僅養大了四個孩子,還買了新房子,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蔡瀾曾說:

「要過愉快的生活,不是很難,只要做到掙得多花得少就行。」

這一點,同事梁爽深有感觸。

她之前也是個購物狂,每次買買買之後,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和焦慮。

痛定思痛之後,梁爽停掉了花唄和信用卡,逼著自己做到量入為出。

現在,她每次買東西都要想想這是不是必需品,支付寶上的錢還夠不夠。

在這樣的約束下,梁爽告別了一發工資就要去還信用卡的日子。

隨著銀行卡上的餘額越來越多,她那顆曾經焦躁的心,漸漸地平靜下來。

很多人都幻想著能過上財務自由的生活。

其實,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擁有幾套北上廣的房子,也不是銀行卡餘額達到八位數,而是學會量入為出,讓欲望小於收入。

和入不敷出相比,量入為出的生活少了一擲千金的豪橫,也少了還不上信用卡的焦慮;

和過度節儉相比,量入為出的生活多了一些美好的發現,也多了幾分對熱愛和期待。

一個人最好的習慣,就是學會量入為出。

只有用實實在在的收入,壓制住蠢蠢欲動的欲望,才能過上真正財務自由的生活。

生活就像一個天平。

左邊放著掙多少,右邊放著花多少。

任何一邊沉下去,都不算是好的人生。

大手大腳地花錢,會困在入不敷出的三等生活中,成為金錢的奴隸;

摳摳搜搜過日子,會囿於過度節儉的二等生活中,錯過美好的體驗;

只有理清錢和生活的關係,才能在量入為出的一等生活中,擁有一份掌控自己的自由。

寫到這裡,不由得又想起「要錢還是要生活」這個問題。

聰明的你,現在知道該怎麼做選擇了嗎?

往後餘生,願你開開心心掙錢,安安心心花錢,在既有錢又有生活的人生中,乘風破浪!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帆書原樊登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09/198841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