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焚坑疑雲

作者:

秦始皇焚書坑儒,並不是同一時間發生的,而且,焚書毫無疑問,坑儒,則「坑」被懷疑,「儒」也有爭議。

焚書發生在公元前213年,嬴政四十六歲,滅六國、自封為始皇帝已過去八年,嫪毐、呂不韋等野心家陰謀家已被徹底打倒,再沒人能挑戰他了。這一年的生日,嬴政在咸陽宮大擺酒席,宴請群臣。皇帝的飯不能白吃,文人們最懂。於是,宴會剛一開始,有七十位博士齊齊站出來,恭祝嬴政萬壽無疆。

秦時的博士,不是指學歷,而是文官職位,史官、文宣官員等,這些人一唱起頌歌來,無非也是各種偉大,千古一帝,開創前所未有的時代,吧啦吧啦。

祝辭中相對有點營養的一句,是大讚嬴政「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秦改商周的封建制為郡縣制,避免了春秋戰國那種戰亂頻仍的局面,從此天下安穩,歲月靜好。

其實,「縣」最早出現於楚國,楚武王滅了一個小諸侯國權國,改為權縣,在當地選人當縣尹。而郡的出現,是秦始皇的十八代祖宗秦穆公搞的。後來商鞅在秦實行變法,也搞過郡縣制,不過那是戰時體制,動搖不了分封制的根基。在這四百年間,不管是楚也好秦也好,郡縣制都只是作為封建制的一種補充,並沒有成為基本國策。真正全面用郡縣製取代分封制,確實是在秦滅六國之後,由丞相李斯提議,在嬴政批准之下搞起來的。

當然,一切榮耀歸於皇帝,說在秦始皇領導下實行了郡縣制,也沒毛病。來自文人的讚美,最能讓統治者酸爽,嬴政也不禁飄飄然起來。

沒想到,頌歌之中,不和諧音出現了。

原齊國博士淳于越站出來,說不對,商周兩朝加起來,統治超過一千年,就因為把天下分封給了自家子弟和開國元勛,讓這些封國成為天子的輔佐。現在始皇帝擁有天下,但您的子弟們卻是平民百姓,萬一再出現什麼內亂,有誰能真心來救援?要知道,凡是不按古法來的,都不能長久,這些頌歌太噁心了,那是在害陛下。

這話夠刺耳,嬴政也沒發怒,只是說,那好,就以《郡縣製取代封建制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為主題,大家都來辯一下。

全面郡縣制是李斯設計的,他又是丞相,當然就以正方主力辯手的身份發言了。

李斯脫稿講了一大通,大意是說,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制度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始皇帝開創亘古未有之大業,怎麼可以開倒車。現在天下太平,始皇帝一句頂一萬句,老百姓也好,讀書人也好,就該安分守己,不要老是嘰嘰歪歪借古非今。古時候思想不統一,導致諸侯紛爭,那些文人動不動就用自己那一套來妄議朝政,炒作自己。這種情況如果不禁止,陛下您就會失去權威,下面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就會拉幫結派搞事情。

李斯這一段辯詞,可分兩截來看。郡縣制和封建制比,在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確是有利於中央集權;制度須根據時代變化作出調整,也沒毛病。只是,後面把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甩鍋給思想不統一,就是極其險惡的誅心之論。

果然,接下來李斯亮劍了: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

我建議,史書方面,除秦國歷史外全都燒掉;非博士的,家藏《詩經》《尚書》及其他百家學說的書,必須全部上繳,集中燒掉;誰敢討論《詩經》《尚書》等禁書的,斬首示眾;敢以古非今的,誅九族,官員知情不報者同罪;焚書令下達三十天後還不燒的,臉上刺字,罰去長城服苦役。可以留下來不燒的,是醫藥、占卜、植物學等書,有誰想學,由官吏負責教給他們。

李斯此言一出,嬴政即頒詔:燒。

表面上看,焚書的導火線,是關於基本國策的辯論,像是偶發事件。但李斯能一下子就拿出具體措施,可見是深思熟慮過的。至於他有沒有跟嬴政先對過台詞,那只有導演才知道。反正對於嬴政來說,在統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之後,思想,更是非統一不可。

焚書令一下,全國到底有多少人因違禁而被殺,不得而知。不過,第二年發生的「坑儒」,《史記》有相對詳細的數字:「四百六十餘人。」

坑儒的導火線,比焚書狗血。

早在七年前,即公元前219年,原齊國方士徐福就向嬴政上書,說他發現海中有三座仙山,上面有仙人居住,陛下您只要給錢給人,我就去幫您找長生不老藥。

方士即術士,一般指戰國到秦漢時期那些求仙煉丹的神神道道之人,跟東漢以後的道士差不多。史學家顧頡剛在《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中定義:「鼓吹神仙說的叫方士,想是因為他們懂得神奇的方術,或者收藏著許多藥方,所以有了這個稱號。」

徐福的話撓到嬴政的痒痒上。越有權越怕死,越怕死智商越低。方士們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敢忽悠嬴政的。果然,嬴政聽了徐福的話,即撥無數金銀珠寶及童男童女數千人,交由徐福帶下海。徐福領了錢,帶著人,入海三四年,杳無音訊。四年後,嬴政東巡到了渤海邊的碣石,又聽信另一方士燕人盧生的話,給他錢讓他也入海去尋找仙人。

盧生領錢去後沒多久,嬴政又派韓終、侯公、石生出海求仙藥。

他應該是以為,找仙人就像夾娃娃,只要我有錢有耐心,大概率總會夾上一個來。

就這樣又過了三年,公元前212年,嬴政大興土木,建阿房宮、建驪山陵墓。早就從海上空手而回的方士盧生,又忽悠嬴政說,陛下應該經常秘密出行,這樣才能驅除惡鬼,惡鬼沒有了,神仙真人才會現身;還有,陛下住的地方不能讓臣子們知道,否則,神仙們就會說人家不來了不來了。

如此荒唐的話,嬴政居然也信了,於是開始建迷宮,跟百官捉迷藏,還殺了不少暴露他行蹤的宦官近臣。

就這樣,為了能找到仙藥,不可一世的嬴政對方士們言聽計從。

問題是,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多的方士,耗費了這麼多的人力財力,連一顆大力丸都整不來,再怎麼弱智,也會發現被忽悠了吧?

方士們當然也想到這一點,眼看沒招了,侯公和盧生商量,說皇帝實在太殘暴了,天下事都他一人說了算,別說咱找不到仙藥,就算有,也不能給這樣的人吃,他被咱玩了那麼久,有一天清醒過來,咱死無葬身之地。現在錢也撈得差不多了,咱出國避難去吧。

兩人一拍即合,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逃亡。

嬴政聽說幾位方士跑了,跑之前還對他妄加「誹謗」,明顯是被他們坑了,惱羞成怒,下詔抓捕方士。詔令一下,官府在咸陽城裡四處搜捕,沒來得及逃跑的互相揭發,以為僥倖能逃得一死。官府順藤摸瓜,一下子抓了四百六十多人。然後,嬴政在咸陽挖了個大坑,把這四百六十多人——

全部活埋。

你們不是喜歡坑我嗎,那就讓你們嘗嘗被坑的滋味吧。

這就是「坑儒」。至於被坑的到底算不算「儒」,先看《史記》原文: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嬴政的話有三層意思:第一,我之前把天下的壞書都燒了,又聘用大量博學之士和奇能異士,是希望他們能發揮正能量,達致天下太平,方士們想煉丹求長生不老藥(我也答應並支持了他們);第二,聽說神仙都離開了,他們也不向我報告,徐福花了我數以萬計的錢,最後連藥渣都求不到,那些方士們為了謀利而互相告發的消息倒是陸續有聞,特別是盧生等人,我對他們那麼好,要啥給啥,沒想到竟然敢誹謗我、抹黑我;第三,那些在咸陽的儒生,我派人去查問,有的人竟妖言惑眾、擾亂民心。

注意這裡面提到的幾種說法,先是「文學方術士」,就是儒生、方士都有;接著是說「方士」煉丹,到後面,開始用到「諸生」,這個詞,更多時候都特指儒生。

我們知道,儒家尊奉孔子為至聖先師,一心想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鬼神,孔子諄諄教誨過,正確態度是「敬而遠之」,他自己更是從來「不語怪、力、亂、神」。而方士裝神弄鬼,跟儒家思想背道而馳,不能算是儒生。(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儒生覺得當方士來錢更快,不聽孔子的,搖身一變成了方士。)

可以這麼說,定義上,方士是方士,儒生是儒生。但現實中很多人身份模糊,既是方士,也是儒生。《秦始皇本紀》通篇沒用「坑儒」一詞,司馬遷在另一篇《儒林列傳》中提到此事,用的是的是「焚詩書,坑術士」(錢鍾書認為,術士既指方士,也指儒者)。有史可考第一個直接使用「坑儒」的,是《鹽鐵論》,作者是跟司馬遷差不多同時代的桑弘羊。之後劉向、劉歆父子及班固等史家,也說「坑儒」。

所以,坑的到底是不是儒,見仁見智。

至於「坑」,是否真的是活埋,也有史家提出質疑。如明朝的敖英就認為:

始皇坑儒,說者謂設為陷阱而殺之,余謂只是掩其不知而加害也,非真掘土為坑也。不爾,白起坑趙降卒四十萬於長平,設使掘土為坑,若是其廣大,彼降卒寧不知之?又寧肯帖然束手而就死乎?(《史記會注考證》)

他說始皇坑儒之「坑」,不是挖坑活埋,而是在不告知的前提下加以殺害,取「坑」字之喻義。還舉了秦將白起坑趙降卒四十萬為例,如果真的挖坑,能埋四十萬人的坑該有多大,那些降卒怎麼可能事先不知道,知道了又怎麼可能束手待斃?

事實上,1995年的考古發掘證明,白起坑趙降卒一事確曾發生過,不過「四十萬」是被誇大了,史家估計過十萬應該是有的,真正活埋的也不多,大都是殺死殺傷後再埋。《史記·白起列傳》說白起對趙降卒「乃挾詐而盡坑殺之」,考古發現,白起的「挾詐」,應該就是把投降的趙卒分成一小股一小股,騙他們進入一個口袋形的山谷,然後突然實施殺害,再集中埋在一起。

白起如此「挾詐」,正是擔心以十萬計的降卒垂死反抗,而嬴政就毋需擔心這個問題了。首先,他要殺的只有四百多,而且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第二,他的目的是要「使天下知之,以懲後」,活埋,是最具震懾力的手段。

而且,有證據表明,先秦時期,活埋是常用的殺人手段,如《項羽本紀》中,至少就有四次項羽活埋人的記錄,用的都是「坑」字。

所以,「坑儒」一事,「儒」有爭議,但「坑」就是坑。

最後,焚書坑儒對維持統治有用嗎?

不但沒用,而且歷史告訴我們,妄想千秋萬世的秦帝國之所以二世而亡,以焚書坑儒為代表的暴政,正是最直接的原因。

唐代詩人章碣《焚書坑》的後兩句,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摧毀大秦帝國,讓嬴政斷子絕孫的劉邦和項羽,都是不讀書的混混,你焚不焚書坑不坑儒,他們都要滅了你。

沒用的話,為什麼「百代皆行秦政法」?

因為百代都以為,這麼搞是有用的。

2023-12-03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後代聊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13/1989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