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美國22年生活的得與失——藍鈴個人家庭奮鬥經歷

我先生2001年12月聖誕節前來美,我是2002年年初來美,如今整整22年。先生200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博士學位(原北京醫科大學後與北京大學合併,所以拿的是北大學位,畢業典禮是在北大百年紀念堂)。

我在國內生物學研究生畢業,之後在外企工作近2年。我們來美的時候,先生是H1簽證(工作簽)我持H4簽證(配偶),現在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我受益於外企工作的經歷,工作語言沒有問題,加上本身的科研背景,所以來美第一周後就找到研究所的工作,身份轉換成H1簽證。

H1持有2年後,條件相對成熟了,我們也買了房子,生了孩子,於是開始申辦綠卡。綠卡140批准之後,有了定居下來的條件,心裡就很踏實了,於是先生開始準備醫學資格考試,於2009年進入住院醫,總共4年住院醫,2年專科醫,2015年完成全部醫學培訓成為正式醫生,目前定居於芝加哥,在美國Top20的大學任職醫生及教學工作。

我從事科研工作10多年,身上肩負養家醫療保險及辦理身份的任務,當先生奮鬥出來之後,我不再需要承擔上述職責,便轉行進入我熱愛的地產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們均已入籍美國國籍。育有一兒一女,女兒今年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錄取,兒子高中二年級。

我的家庭在美國的成長的經歷是非常典型的第一代科技移民的奮鬥之路。我所有的分享都基於這成長過程中真實的經歷與思考。

一、來美國20年的個人家庭奮鬥經歷

來美20年,我們已經在美國生根發芽,對美國社會有著比較深刻的體會,簡單分享以下幾個方面:

美國22年生活的得與失——藍鈴個人家庭奮鬥經歷

1. 我們眼中的美國社會究竟怎樣?

美國社會的公平與不公平、美國生活中的自由與不自由,美籍身份的得到與失去。

2. 中美生活的差異

醫療|教育|養老|文化生活

3. 在美華人的真實生活狀態

(1)美國社會的公平與不公平

從職場與教育兩個方面來做簡單分享。

職場

美國社會是相對公平的,社會尊重勤勞的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只要努力打拼都會活得自信有尊嚴。職場的天花板當然是存在的,但這個天花板是與族裔人種沒有任何關係。如果自己不努力或者沒能達到目標就把原因歸罪於是亞裔或者華人的緣故,我認為這是一種狹隘的自卑的見識。

職場歧視當然不否認存在,這種因地緣而產生的本能歧視不光存在於美國,我在中國也同樣遇到過,比如我北京的老師就覺得我們河北考到北京是搶她們飯碗。所以心態要擺正,不要聽到別人說自己是中國人就覺得是歧視的稱呼,事實上很多時候僅僅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簡單區分而已。

美國22年生活的得與失——藍鈴個人家庭奮鬥經歷

當然,不同族裔基於群體的特性當然也是有自身的標籤的,比如華人孩子學習好,墨西哥人做工便宜,波蘭人保潔無人能比,猶太人有錢,印度人抱團,黑人樂感好體育好……等等等等,這些族裔的標籤本身不是歧視而是族裔的特性。美國職場相對來說真的是很簡單,各種英語口音從來都不是職場的障礙,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只要勤勉努力方向正確就都能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實現不了的那是另外的原因。

教育

美國的教育尤其今年各高校的錄取是有傾向性的,政策向拉丁裔及非洲裔傾斜,華裔孩子競爭激烈,作為華裔當然覺得這太不公平了。我們華裔尤其是科技移民家庭,第一代家庭經過中國的高考及美國的各種選拔,生存下來的都是人中龍鳳,所以我們孩子的智商基因本來就很好,而且華裔家庭多重視教育,孩子們學習好,華裔家庭收入也比較高,所以給孩子們提供的各種教育資源也是很不錯,但是這些優越的條件在面臨大學錄取的時候就會成為減分項目,名校更看重窮人家庭孩子的付出,而想當然認為富人家庭孩子本該如此。

在學費的減免政策上也是優惠窮人家庭,所以在美國寒門出貴子的比例遠高於富家出貴子,不存在被名校錄取而交不起學費上不起學的情況。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肯定會認為不公平,但是從社會的大視野來看,教育體系的選拔又是公平的。

美國22年生活的得與失——藍鈴個人家庭奮鬥經歷

(2)美國社會的自由與不自由

在美國生活20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搬遷的自由。這是非常寶貴的,這裡沒有戶口制度,想搬家到哪個城市開車就走了,到當地換個駕照就可以變成當地人了,很方便,在美國任何地方都會遇到來自任何地方的人,住在同一個地方就都是本地人。

職業的自由,任何時候想要開始都不晚,特別是對於選擇做全職媽媽的女性來說,當孩子長大重回職場的時候,社會是完全理解並接納的。

還有夢想的自由,等等。

此外,美國還有別的自由,這就不多說了。

二、中美生活的差異

醫療

雖然美國的醫療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的醫療水平仍然是世界領先的,診療技術及設備居於世界前列。以兒童白血病為例,我常在網上看到一些有孩子得了白血病的媽媽發的視頻,救救孩子吧,看的心裡總是很難過,但又愛莫能助。

而在美國,兒童白血病的治癒率高達90%以上,並不可怕。醫療的保障也很好,低收入人群也有醫保,大病由國家包養。比如我先生曾經的一個病人是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患者生下來就需要依靠輸血,輸血了一輩子活到80多歲了,全靠政府買單,依然快樂的有尊嚴的活著,還有自閉症的孩子政府的政策福利也是相當好的,這些都是在中國時候不可想像的。

美國22年生活的得與失——藍鈴個人家庭奮鬥經歷

教育

尤其是高中生的教育中美之間完全是不同的體系。美國沒有統一的高考,全靠平時的各種積累,美國高中生的生活是極其精彩的也是非常非常累的,除了考試還要參與各項文體活動及社會活動,很是辛苦。高中生早戀家長也不阻攔,因為壓力太大了小朋友間聊聊反而比跟家長說更加開心。美國的教育是完全個性化的,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養老

養老是擺在每個海外華人面前的題目。或遲或早都要答題。關於父母的養老只有兩條路,要麼讓老人在國內養老,但是身在海外伺候不便,要麼把老人接到美國養老,醫療有保障,但是老人言語不通,社會活動少,雖然物質條件優越但是精神生活貧乏,並不利於老年人。所以這是一個矛盾的話題。暫時我家也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它原本還想分享的美國豐富的飲食文化,海外華人的繽紛多彩精神生活,但是沒有時間暫時這次就不分享了。

三、在美華人的真實生活狀態

很多人以為在美國的華人都是精英。其實,不是的,在美華人的生態和在國內是一樣,有著豐富的層次,不僅有精英階層,還有普通的受薪階級,獨立的體力勞動者,以及因為各種原因而黑了下來的人。在美國,只要不懶惰就能夠活下來,各個階層各種生活各種故事都有,不只是光鮮亮麗的人生,也有見不得光的人生。

美國22年生活的得與失——藍鈴個人家庭奮鬥經歷

四、美籍華人身份的得失比較

我的人生最有活力的階段是在美國度過的,我在這裡成家立業養育孩子,這裡有我最艱難的奮鬥時光,也有我最快樂舒心的日子,個人的成長與成熟皆在這個地方,美國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娘家,美籍身份讓我安心在家,我得到的實在太多了,而這個身份也讓我失去了重要的東西。

美籍身份讓我失去了回到娘家的自由。我曾經以為我和我父母家人的距離就是一張機票的距離,想爸媽了買張機票就行了。但是,這場疫情改變了很多。疫情期間,美籍身份是無法回國的,我的父親彌留之際,生命中最需要家人陪伴守候的日子裡,因為這個身份的緣故我拿不到簽證,回不了家。這也成了我心中永遠無法釋懷的痛。

父親過世之後,我才拿到人道主義簽證,萬里奔喪,但是這也讓我深切的體會到,美籍身份讓我失去了與家人相擁的自由。

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此心安處是吾鄉。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美移移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14/1990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