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富而行其德之「商聖」范蠡

作者:

在中國歷史上「臥薪嘗膽」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了一雪被吳國打敗、被迫前往吳國為仆的恥辱,在被釋放回國後,每天都要嘗一嘗苦膽,以不忘所遭受的痛苦。最終,臥薪嘗膽的勾踐在幾位重臣的輔佐下,國立日益強盛,打敗了吳王,成為春秋最後一代霸主。

在輔佐勾踐成就霸業、為其出謀劃策的重臣中,有一位叫范蠡。出生在楚國宛的范蠡,雖出身貧賤,但年輕時就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無所不精,但卻不被楚國當權者賞識,因此與好友文種一起投奔了勾踐,並受到了重用。

在越王成就霸業後,深諳勾踐品性的范蠡選擇了功成身退。他帶著家人、弟子,輾轉來到了齊國,並將自己的姓名改為「鴟夷子皮」,意思是「有罪被放逐的盛酒的皮囊」,目的或者是為了打消當地人的疑慮。眾人在海邊結廬而居,並墾荒耕作,同時兼營商業。沒過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的家產。

富裕起來的范蠡並沒有不仁,而是仗義疏財,行善鄉里。齊王聽說後,將其請到國都,拜其為相國。范蠡感嘆道:「居官至於卿相,治家能至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當了三年相國後,范蠡再次急流勇退,辭官並散盡家財而去。

此後,范蠡攜全家來到了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這個地方。陶地東臨齊國魯國,西接秦國和鄭國,北通晉國和燕國,南連楚國和越國,是絕好的經商之地。范蠡在此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開始治產。幾年之間,范蠡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陶是地名)。

范蠡為何經商屢獲成功呢?首先他重視誠信經商。他強調:「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意思是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周轉,交易貨物時要保證質量,不能以假冒偽劣商品欺騙他人。腐敗的食物絕不能存留,以免進入市場。商家要遵守商業承諾,不囤積居奇,不坐地起價。

為了保證商品的質量,范蠡提出進貨時一定要嚴格把關:「貨物要面驗,濫入質價減」、「優劣要細分,混淆耗用大」、「貨物要修正,散漫查點難」等。

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則關於范蠡誠信經商的故事。一次范蠡資金不足,周轉發生了困難,於是向一個富戶借了十萬錢。一年後,富戶帶著不少借據出門討債。不料包裹掉到水中,幾十萬的借據和路費都沒了。萬分沮喪的富戶找到了范蠡家,說明了原委。在沒有借據的情況下,范蠡連本帶息將錢還給了富戶,還額外贈送富戶一筆路費。富戶感激涕零。范蠡的仁心和誠信由此廣播天下。後來,范蠡在擴大生意缺少資金時,都有富戶主動上門幫助范蠡。

其次,范蠡重義輕利、富而好德。在十九年的經商期間,他曾經三次賺到錢財千金,而他兩次都把這些錢財分給貧賤的朋友和遠房的本家兄弟。

此外,他還無條件地把經營的經驗、養殖的技術等傳授給別人。比如《齊民要術》中曾記載魯國一個叫猗頓的貧窮之士向范蠡請教致富之術,范蠡就讓他養五種家畜。果然,猗頓很快致富。

第三,范蠡有著敏銳的商業眼光。比如,他認為由於供求上的有餘和不足,促使物價有貴賤變化,因此,應隨時掌握社會餘缺及需要。比如,他認為農、工、商三業,均有各自的重要地位,但又相互關聯,只有米谷價平,農工商才皆可獲利,這是治國理財的大道。再如,他懂得要及時周轉囤積貨物,物貴時要及時出手,物賤時要及時買進等等。

范蠡83歲時,由子孫後代持家。子孫們都依據其方法,繼續打理著生意,達到了家財萬貫的程度。當地及後世的人們,在談論推崇富有之人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陶朱公,並對他讚不絕口。現在仍有不少的商號,把「陶朱事業」的字匾掛在店內,以示他們從事的職業像陶朱公那樣有商道:富而行其德!

對於范蠡,史學家司馬遷稱其「三遷皆有榮名」。世人稱讚他:「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范蠡也因此被稱為「商聖」。

參考資料:

1.《史記》,司馬遷。

2.《越絕書》卷六。

3.《范蠡大傳》,九州出版社,2006年。

2019-06-06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31/199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