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梁曉聲:當今中國青年階層分析

作者:

他們中有不少人將成為中國未來高品質文化的守望者。不是說這類守望者只能出在他們中間,而是說由他們之間產生更必然些,也會更多些。

·城市平民階層的兒女·

出身於這個階層的當下青年,尤其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相當一部分內心是很淒涼悲苦的。

因為他們的父母,最是一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此類父母的人生大抵歷經坎坷,青年時過好生活的願景強烈,但這願景後來終於被社會和時代所粉碎。

但願景的碎片還保存在內心深處,並且時常也還是要發一下光的,所謂未泯。設身處地想一想確實令人心疼。中國城市平民人家的生活從前肯定比農村人家強,也是被農民所嚮往和羨慕的。

但現在是否還比農民強,那則不一定了。現在不少的城市平民人家,往往會反過來羨慕農村富裕的農民,起碼農村里那些別墅般的二三層小樓,便是他們每一看見便會自嘆弗如的。但若有農民願與他們換,他們又是肯定搖頭的。他們的根已扎在城市好幾代了,不論對於植物還是人,移根是冒險的,會水土不服。對於人,水土不服卻又再移不回去,那痛苦就大了。

"所謂日子,過的還不是兒女的日子!"這是城市平民父母們之間常說的一句話,意指兒女是唯一的精神寄託,也是唯一過上好日子的依賴,更是使整個家庭脫胎換骨的希望。

故他們與兒女的關係,很像是體育教練與運動員的關係,甚至是拳擊教練與拳手的關係。在他們看來,社會正是一個大賽場,而這也基本是事實,起碼目前在中國是一個毫無疑問的事實。所以他們常心事重重、表情嚴肅地對兒女們說:"孩子,咱家過上好生活可全靠你了。"

出身於城市平民人家的青年,從小到大,有幾個沒聽過父母那樣的話呢?

可那樣的話和十字架又有什麼區別?話的弦外之音是——你必須考上名牌大學;只有畢業於名牌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有找到好工作才有機會出人頭地;只有出人頭地父母才能沾你的光在人前驕傲,並過上幸福又有尊嚴的生活;只有那樣,你才算對得起父母……即使嘴上不這麼說,心裡也是這麼想的。

於是,兒女領會了——父母是要求自己在社會這個大賽場上過五關斬六將,奪取金牌金腰帶的。於是對於他們,從小學到大學都成了賽場或拳台。然而除了北京上海,在任何省份的任何一座城市,考上大學已需終日刻苦,考上名牌大學更是談何容易!

並且,通常規律是——若要考上名牌大學,先得擠入重點小學。對於平民人家的孩子,上重點小學簡直和考入名牌大學同樣難,甚至比考上名牌大學還難。名牌大學僅僅以高分為王,進入重點小學卻是要交贊助費的,那非平民人家所能承受得起。往往即使借錢交,也找不到門路。

故背負著改換門庭之沉重十字架的平民家庭的兒女們,只有從小就將靈魂交換給中國的教育制度,變自己為善於考試的機器。

但即使進了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終於躍過了龍門,卻發現在龍門那邊,自己仍不過是一條小魚。而一邁入社會,找工作雖比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容易點兒,工資卻也高不到哪兒去。本科如此,碩士博士,情況差不多也是如此,於是倍感失落……

另外一些只考上普通大學的,高考一結束就覺得對不起父母了,大學一畢業就更覺得對不起父母了。那點兒工資,月月給父母,自己花起來更是拮据。不月月給父母,不但良心上過不去,連面子上也過不去。

家在本市的,只有免談婚事,一年又一年地賴家而居。天天吃著父母的,別人不說"啃老",實際上也等於"啃老"。家在外地的,當然不願讓父母了解到自己變成了"蝸居"的"蟻族"。和農村貧困人家的兒女們一樣,他們是中國不幸的孩子,苦孩子。

我希望中國以後少爭辦些動輒"大手筆"地耗費幾千億的"國際形象工程",省下錢來,更多地花在苦孩子們身上——這才是正事!

他們中考上大學者,幾乎都可視為堅卓毅忍之青年。

他們中有人最易出現心理問題,倘缺乏關愛與集體溫暖,每釀自殺自殘的悲劇,或傷害他人的慘案。然他們總體上絕非危險一族,而是內心最鬱悶、最迷惘的一族,是糾結最多、痛苦最多,苦苦掙扎且最覺寡助的一族。

他們的心,敏感多於情感,故為人處世每顯冷感。對於幫助他們的人,他們心裡也是懷有感激的,卻又往往倍覺自尊受傷的刺痛,結果常將感激封住不露,飾以淡漠的假象。而這又每使他們給人以不近人情的印象。這種時候,他們的內心就又多了一種糾結和痛苦。比之於同情,他們更需要公平;比之於和善相待,他們更需要真誠的友誼。

誰如果與他們結下了真誠的友誼,誰的心裡也就擁有了一份大信賴,他們往往會像狗忠實於主人那般忠實於那份友誼。他們那樣的朋友是最難交的,居然交下了,大抵是一輩子的朋友。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輕易或首先背叛友誼。

他們像極了於連。與於連的區別僅僅是,他們不至於有於連那麼大的野心。事實上他們的人生願望極現實,極易滿足,也極尋常。但對於他們,連那樣的願望實現起來也需不尋常的機會。

"給我一次機會吧!"——這是他們默默在心裡不知說了多少遍的心語。但又一個問題是——此話有時真的有必要對掌握機會的人大聲地說出來,而他們往往比其他同代人更多了說之前的心理負擔。

他們中之堅卓毅忍者,或可成將來靠百折不撓的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世人偶像;或可成將來足以向社會貢獻人文思想力的優秀人物。

人文思想力通常與錦衣玉食者無緣。托爾斯泰、雨果們是例外,並且考察他們的人生,雖出身貴族,卻不曾以錦衣玉食為榮。

·農家兒女·

家在農村的大學生,或已經參加工作的他們,倘若家鄉居然較富,如南方那種綠水青山、環境美好且又交通方便的農村,則他們身處大都市所感受的迷惘,反而要比城市平民的青年少一些。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經濟學人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10/2002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