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如何理解這句網絡熱梗:世界是個草台班子?

「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這句話至少去年就在網上傳開了,近來尤為流行,時不時就看到有人或感嘆、或嘲謔地說起。當然,絕大多數人這麼說的時候,只不過是在玩梗,又或是突然發現了一句能恰巧表達自己心聲的話,僅此而已,這也值得認真看待嗎?

任何流行語之所以能流行,都不大可能是偶然的,因為如果不能被人廣泛接受,它就流行不起來。何況,又為何恰好是此時才流行?在我看來,在這句看似玩世不恭的感嘆之中,正隱含著當下社會心態的關鍵變動。

這其中首先透露出的,是一種幻滅的意味,以及由此而來的失望情緒:一些看似專業、嚴謹、莊重的事物,當你窺見內幕之後就會發現,其實潦草敷衍、一地雞毛,「原來也就那樣」。

抖音上一位經濟時事博主的話,就表達了這種失望:「這個社會各行各業充斥著大量的糊塗混子,少數干實事的人在無處不在的推諉和敷衍中勉強的將集體工作維持在底線之上,整個社會運轉的晃晃悠悠撒湯漏水,一切都是對付著能用就行。」

可想而知,對於那些曾對外部世界的運行寄予期望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幻滅即便談不上多痛苦,至少也難免感到一陣虛無,因為他們赫然發現,現實世界並不如自己所預期的那樣,有時甚至連裝裝樣子都談不上。

去年一位朋友跟我感嘆,她在上海多年後回到內陸城市的老家,入職的單位看抬頭還說相當正規的,結果呢?制定好的規則說變就變,重大招標流程如同兒戲,方案就交給沒什麼經驗的下屬隨便寫寫,而領導甚至看都不看就發出去了。

在此,「草台班子」乍看源於不專業,但背後的實質是權力的任意性:所謂標準、規則、合規,都可以隨時不作數,操作的細節可能存在無數紕漏,但領導不在乎,因為權力不受制約,也不管專業細節,它在意的是權力本身對「全局」的掌控。

這就不僅僅是幻滅了,還有祛魅:本來你寄予了那麼多期待,結果,「就這樣?」原先的敬意越多,落差就越強烈,難怪有句俏皮話說:「如果你喜歡香腸,最好別知道香腸的製作過程。」因為當你知道了其中的偷工減料乃至噁心之處,就感覺再也難以下咽了。

在此,所謂的「世界」當然不是那個客觀的物理空間,而隱含著某種倫理期待,就像傳統時代的中國人對「天」的理解,那應當是一個高遠、道德的存在,因而當近代人發現「天理」崩塌時,內心的痛苦難以言喻,畢竟那原本是他們的生活秩序的支撐物。即便對現在的人們來說,「世界」的倫理意味不至於那麼強烈,但那種落差帶來的失望,畢竟也是真實的。

那些初窺內幕的新人,尤其容易有這樣的落差感,因為他們原先多多少少為那些正式機構和大人物賦予了一點光環,結果真正接觸之後,發現竟然也不過如此,一些看似重大的決策,隨隨便便也就那麼做出來了,你難免有點震驚:「這也可以?」

那種光環,原本就需要一點距離感,所以西諺才說「熟悉產生鄙夷」——耶穌或許被陌生人視為救世主,但對他家鄉的人來說,那不就是那個馬廄里出生的木匠之子嗎?

近距離觀察到「也就那樣」,是很難沒有心理衝擊的。雖然客觀地說,這種感覺也未必都對。

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職場經歷:年輕剛入職時,發現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同事按說更專業,但他們對待工作看來還沒我認真,就只隨便做做,或者就說「你先看情況做吧」。我也曾震驚過,但多年後意識到,他們那樣也不完全是敷衍擺爛,而是他們已經經歷過太多次,知道那個尺度大差不差。

有時候,這種潦草敷衍源於不可預測的形勢和風險:在這個多變的市場上,要保持專業、規範是很難的,甚至艱於生存,原有的機制來不及完善,就又變了,人員則走馬燈似地換來換去,一切都有可能,並且是以料想不到的恐怖速度和力度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反正永遠都在形成(becoming)之中,似乎也沒必要太認真。

當現代社會的結構組織足夠複雜、現實又變動太快時,指望它能不辜負我們的期望,始終那麼全能,其實也是不可能的事。《最後的大亨》中描寫過一個英雄,他最初想成為工程建築的總管,「一個了解所有事情底細的人,」但是,當他作了總管以後,卻「發現沒人知道任何事情。」

這種懷疑和不信任感不僅有必要,也常被證明確實是正確的。美國總統J.F.甘迺迪曾感嘆,他在就職時最使他吃驚的是一切果真都像競選時所說的那樣糟。就此而言,認識到「世界是個草台班子」至少有助於人們降低預期,保持清醒。

當然,還有些時候,像這樣的感嘆不過是一種「中二病」的表現,仿佛只要祭出這句話,你就能迅速轉變為一個世故、深沉、蒼涼的智者,從宏大的尺度看穿了這個世界的運作不過如此。這時候你或許應該問下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不論如何,這種幻滅情緒還是值得重視,因為它會悄無聲息地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雖然一些年輕人之所以有這樣的震驚,只是初窺內幕帶來的落差感,但卻很容易讓他們產生一種自己已「看穿一切」的信心;祛魅之後,不信任感尾隨而至;質疑隨時可能演變為對專業性的鄙視,乃至轉向懷疑一切的虛無。

更進一步說,當這樣的心態在社會上瀰漫開來,公信力的重建將加倍艱難:往壞處說,這可能助長民粹和陰謀論盛行;往好處說,這可以激發個體的獨立性和懷疑精神,由此基礎上建立的公信力才可能是真正的公信力。

至於這究竟是好是壞,其實取決於你下一步怎麼做:對有些人來說,看到「世界是一個草台班子」意味著幻滅後的絕望,自己不願再為之投入什麼,躺平拉倒;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那恰恰意味著新的開端——既然不能對那些正式機構和大人物寄予期望,「原來他們只是那樣」,那麼只能靠自己。

知乎上對這一話題的討論,底下就有這樣一條回覆:「其實早點想通這些,你就不會帶著濾鏡去看任何的人和事。於我這種從小有些自卑的人來說,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跨越性認知。我不再苛求自己,不再妄自菲薄,向著自信而又強大的自己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一句話:「沒有一種覺醒是不帶著痛苦的。」如果看清楚「世界只是一個草台班子」,那也行,把這作為個人覺醒的一個開端吧,那這痛苦就值得,看看我們有沒有可能搭出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維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17/200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