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越是失敗的家庭,越是在2個方面看不開,連累子女一生受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一種經驗。

經濟條件好的家庭,不一定都有很好的格局眼界,但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基本上都缺乏格局眼界和膽氣。

而且,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往往有下文中的2個特點。這2個方面聯合使用,簡直無往不利,孩子即使再聰明,也被搞的事事不順。

越是失敗的家庭,越是在2個方面看不開,連累子女一生受苦。

一:在人生大事上犯糊塗,在日常小事上反應過度

有智慧的人,往往在日常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特別看得開,而在決定人生的大事上,慎重、謙虛、兼聽不偏信、決定果斷。

而失敗的家庭,正好相反,在日常小事上反應過度,在決定人生的大事上,卻糊裡糊塗。

①大事上犯糊塗

失敗的父母,總喜歡在家人的人生重要節點上,犯一些要命的糊塗。

我見過有的父母,為了讓女兒嫁給自己看上的家庭,不惜以命相威脅,結果孩子婚姻過得很痛苦。跟下面的故事頗有相似之處、

還有的,在孩子的工作上,使盡各種手段。

下面一位網友的發言,就很有代表性。

失敗的家庭,在孩子的人生大事上,往往都很「自信」。這種自信又非常盲目,既不知道多方搜集信息,也不願意聽孩子的想法,只是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經驗」。

還有的父母,明明有個優秀的孩子,只要聽孩子的准沒錯,但就是要跟孩子對著幹,讓孩子欲哭無淚。

比如網傳很火的那個16歲讀博士的孩子,本來應該有個很輝煌的人生。但因為父母的神仙操作,讓網友實在看不下去了。

遇上這樣的父母,孩子也沒辦法,選擇得過且過的人生也是因為早已心如死灰。

②在日常小事上反應過度

儘管在大事上相當隨意,但在小事上,這樣的父母,卻表現得反應過度。

弄髒了衣服、起床晚了、打碎了碗、多玩了一會兒手機,作業沒有及時做完,這些小小的事情,家長們總是反應過激,輕則辱罵,重就是一頓打。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長長記性,免得孩子長大不注意衛生、沒時間觀念、做事毛毛躁躁。

但事實上,他們的批評真的有效嗎?打罵孩子,其實只是為了發泄他們的情緒,因為焦慮而恐懼、因為恐懼而憤怒的情緒。

被打罵的孩子,有的從此唯唯諾諾,做什麼事情都要看家長臉色。

而且他會儘量避免做事,因為只要做事就有做錯的機率,做錯一定會挨罵或者挨打。這樣的孩子,也就失去了鍛鍊自己的機會。

而有的孩子,則會埋下報復的種子,他會更加調皮、更加違逆父母,只要是父母禁止做的,他都要嘗試一下,就是要看看你的底線在哪。從此父母在和孩子的爭鬥中,威信消耗殆盡,情感逐漸淡漠。得不償失。

二:控制欲過強

本身見識短淺,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很差,就已經很難教育出優秀的孩子了,如果控制欲還非常強,那對孩子來說,真的是挺痛不欲生的。

如果孩子在成長中,逐步掌握一些人生的主動權,那麼起碼他自己選擇的人生,他也會心甘情願地走下去。如果是父母替自己選擇的錯誤人生,那麼他會帶著對父母的怨氣生活。

很多難以挽回的親子關係,就是源於父母的控制欲太強。

當年熱劇《小歡喜》中,宋倩對自己即將要高考的女兒英子的控制欲就非常強,讓孩子喘不過氣,差點釀成慘劇。

超強的控制欲,往往披著「愛」的外衣。但真正的愛,是不會讓對方感到痛苦的。因為,愛的前提,是了解和尊重。

有人說,當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看著孩子逐漸長大,你就逐漸地放手。因為你的放手,代表著一種信任,就是我相信我的孩子,在我的培養下,比我更有智慧,比我更有見識。

我相信他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所以,如果家長們能夠克制自己的焦慮,放寬心態,信任孩子,孩子自然能做出你意想不到的成績。

看看周圍那些堅強、勇敢、努力、有擔當的人,有哪個是從小被父母控制著長大的呢?

他們更多的是從小就開始承擔起很多責任,所以才能在人生路上越走越寬的。

學會適當的時候放手,才是真正的愛。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布穀媽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19/200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