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梁永安:好的愛情需要充分的閱讀和遊歷

1月20日下午,天氣陰冷,南京先鋒書店內卻是暖意融融的景象。挨挨擠擠的年輕人圍了里三層外三層,他們都是為了梁永安的「愛情課」而來。

2017年,梁永安因在一席分享《在單身的黃金年代,我們如何面對愛情》走入大眾視野。其實,梁永安並不專門研究愛情,他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關注社會文化發展中的中產化、城市化,以及精神文化領域裡青年化的問題。

走出「象牙塔」開講愛情,是因為梁永安發現,年輕人在人生中面臨著眾多選擇,愛情可能是其中最自由的選項,「如果渴望擁有真正的愛情,又怕壓力,最後只看條件,那麼年輕人最大的自由都沒有了。愛情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在文學和電影中,可以看到關於愛情的不同選擇,所以我就開講愛情課了。」

為了與年輕人進一步交流,梁永安入駐了多個視頻平台。他分享的話題涉及異地戀、社牛/社恐、大城床還是小城房、考研還是工作等,因為討論的內容切中當代青年的時代症候,他的個人視頻帳號在三年時間內收穫了百萬粉絲。「人間清醒」「年輕人的人生導師」等也成為年輕人賦予梁老師的新tittle。

梁永安從不試圖為年輕人提供人生的答案,他以一種平等且真摯的朋友姿態,告訴年輕人面臨著怎樣的世界,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安放自我,又如何做出更適合自己的人生選擇。他說,關於愛情,要保持積極的單身主義;他說,下移時代,青年一代的目光應該投向廣闊的縣城和鄉村;他說,年輕人應該先找到喜歡的事業,再找到喜歡的人;他說,有了充分的閱讀和遊歷,才能有比較好的愛情……字字句句,飽含著一位走過人生風雨的前輩對後輩的關懷與祝福。

通過自己的分享,他想向年輕人傳達怎樣的觀念?梁永安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希望人們的思想能隨社會轉型一同步入「活法時代」,「包裹在傳統問題里,生活變得『量化』,努力工作、掙錢、成家、買房、買車,似乎很踏實、目標很清晰,但這些只是生活的條件,生活本身又在哪裡?不要讓『量化』的生活將自己封閉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應該有另一種生命觀。」

張垚仟王凡貫溪恩/文

閱讀讓人體會到生命的多種可能性

讀品:我想《梁永安:閱讀、遊歷和愛情》這本書的書名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您對人生成長曆程的概括。您覺得閱讀、遊歷和愛情這三者分別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梁永安:這三個詞本身包含著成長。我在南京、西安、威海、雲南高黎貢山等地生活過,在這麼大的空間範圍內移動,作為異鄉人,我不斷接觸並融合新鮮的生活。人們曾經的生活方式是定居式的,活動範圍很小,而現代人很多重要的生命感知都在遊歷中獲得。但遊歷獲得的直接經驗最多在知識中占比百分之十,剩下百分之九十的知識都是間接獲得的,閱讀就是非常重要的途徑。社會資源分布和社會發展並不均衡,閱讀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貫通感、共通性和現代性。一個人必須通過閱讀和遊歷,不斷認識世界、體會世界,了解世界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才不會因個人的單一性而陷於局限或狹隘,認為與自己不同的都不好。

愛情本身就是一種差異性的存在,有的人認為愛情或婚姻是自我實現的重要方式,整天苦惱伴侶不合心意。真正經歷過閱讀和遊歷,就知道存在差異是最好的,在差異化的價值連接中形成共生,在差異化理念的互動中,形成一種寬闊、寬泛的情感,而非限制在狹窄的標準或需求中。閱讀、遊歷和愛情這三者中,愛情最難實現,好的愛情建立在個體對生命的充分理解與個體精神的充分發展之上,有了充分的閱讀和遊歷,才能有相對比較好的愛情。

讀品:人們獲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元,閱讀似乎顯得有些低效率。當下應該如何看待閱讀的價值?如何在閱讀中獲得成長?

梁永安:書是有限的物質,但書背後的生命是無限的。每個人都是一部虛構作品,但往往容易被公眾輿論、社會習俗等外部因素影響,做出「單一化」的選擇。小說中大部分的選擇不一樣,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沒有遵循上流社會的常規,打開了情感的另一面,感受到不一樣的生活。很多人一輩子沒有體驗過真正的生活,活在從眾性、慣性和弱點裡,發自內心的打開生活、創造生活的欲望漸漸消失了。閱讀可以讓人體會到人生其他的可能性,讓生命變得豐富且與眾不同,賦予人自由且獨立的精神。閱讀在一定意義上使你真正擁有世界,讓人更真實地活著,而非過著別人替你決定的生活,這就是現代閱讀的意義。

近日,學者梁永安在南京先鋒書店開講

如何在不確定性中生活我們的經驗還太少

讀品:受全球經濟下行影響,人們的選擇和社會思潮都趨於保守,近年來的「上岸熱」「考公熱」就是體現之一。這種情況下,年輕人應該如何尋找人生新的可能性?

梁永安:中國社會從農業社會轉型為現代社會的時間並不長,如何在「不確定性」中生活,如何在新的歷史位置上探索,經驗太少。西方社會從文藝復興時期就轉型為市民文化,距今已經有600年,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變動時期,全球化背景下,現代人應該如何確立生命價值?如果將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視為標準,仍舊是小農觀念。生活變得「量化」,努力工作、掙錢、成家、買房、買車,似乎很踏實、目標清晰,但這些只是生活的條件,生活本身又在哪裡?

到底應該怎麼生活?哪裡有我的空間?什麼是我發自內心熱愛的?個人的價值在哪裡?考慮到這些問題,要探索和學習的內容就多了,會想知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生活,他們有怎樣的追求,不同行為背後有著怎樣的文化淵源……這就需要去遊歷和閱讀。

首先將自己與世界的關係變成「品味」。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思考不同的文化與自己是怎樣的關係,內心深處也許就會對上述疑惑有了解答,人的狀態就不一樣了。不要讓「量化」的生活將自己封閉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應該有另一種生命觀。

讀品:關注您的視頻和文章,我最大的感觸是,與其說您在為年輕人提供答案,不如說您在孜孜不倦地告訴年輕人,這個轉型時代里一切都是全新的、需要自己去尋找答案。當下,年輕人應如何處理個人價值與時代需求之間的關係?哪裡蘊含著更廣闊的世界?

梁永安:中國社會仍然處於「下移時代」,大城市和小城市發展程度差異較大,大城市的經濟、文化水平發展好,各類組織和院校等優質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人們形成了往大城市擠的慣性。中國目前有大量青年擠在大城市,挫敗感很容易特別強。

社會發展其實還有另一面,比如日本的東京和九州島的某個鄉村,生活品質上是貫通的。中國社會也在發生類似的變化,文化、藝術、商業等資源逐漸向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下移。年輕人應該有「下移」的眼光,接下來是中國縣城發展的關鍵時期,縣城連接著44000多個鄉鎮,其中蘊含著巨大的變化潛能。我特別提倡成為「新鄉民」,「新鄉民」不是「新農民」,「新農民」還在挖地種田,「新鄉民」可以將大量城市中的文化、藝術等資源對接到縣城和鄉村。英國十九世紀初期,城市因工業化變得擁擠,大量市民來到鄉下,帶動了鄉村的文化發展。

青年一代的歷史價值在逐漸下移,下移到足夠寬闊、能容納大量人口的縣城和鄉村。這時,年輕人可以進一步挖掘縣城和鄉村的地方資源,比如家族文化、民間信仰、民間藝術等,像陝北的剪紙藝術或湖北的繡花鞋墊,都很有意思。我相信年輕人會逐漸看到生活和社會發生的變化,成為流動的「小蜜蜂」,而非固定在某個地方。國家和社會也將在青年的「下移」浪潮中獲得進一步現代化的轉型。

讀品:今年還有一種名為「發瘋文學」的現象頗值得關注,一部分表達正逐漸走向荒謬和抽象,人們似乎試圖通過胡說八道來紓解自己的情緒。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梁永安:不論是思想還是文化,尤其是青年文化,最根本的價值是「距離」,距離中蘊含著觀察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語言不一定是邏輯化的,或者像以往的主流語言,內在來源連接著傳統文化。年輕人需要獨立,需要屬於這一代的表達。「發瘋文學」的意義不在於詞句本身,而是年輕一代有了屬於自己借代性的表達,保持了懷疑和迷茫。這其實很好。

相信愛情提倡積極的單身主義

讀品:在這些年與年輕人的交流中,您感受到他們普遍存在哪些疑惑?對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您有什麼建議?

梁永安:對年輕人來說,兩件事最重要:一是找到喜歡的事業,一是找到喜歡的人,做好一件就很不容易。年輕時,有的人認為找到「那個人」是最重要的,但我認為找到喜歡的事業更重要。現代社會與農業社會最大的不同,在於農業社會不需要主動尋找工作,挖地種田就可以;現代社會,對事業的選擇則要經過磨練。大學畢業後的六七年,應該獨立地探索或創作,認真地找到能讓自己全力以赴又有時代發展價值的那件事,然後做好它。

一份事業所打開的世界與年輕人是否相合非常重要,「自我」就是你選擇的事業。比如選擇了寫作,不斷投稿,但又沒辦法發表,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相對清楚自己是個怎樣的人,要成為怎樣的人,應該追求什麼,對社會和世界有更清晰的認知,「自我」真正出現了。成熟一些後,才明白該找一個怎樣的人共同生活。很多人最大的問題是自我認知還一塌糊塗,就忙著找對象,找的對象也亂七八糟,婚姻和生活自然一地雞毛。

讀品:您剛剛提到一種極端:一些年輕人把愛情或婚姻當成頭等大事。現在還有另外一種極端:完全喪失了對愛情的信心,打算孤獨終老。您如何看待這兩種極端?

梁永安:我提倡一種「積極的單身主義」,秉持這種主義的人相信愛情,一定因為愛情才和對方在一起,而非物質條件。這種人有自己對愛情的認定,因為這份從容,精神有其他落腳點,比如旅行、攝影、寫作等,有一種一以貫之的生命的脈動。積極的單身主義者假設自己一輩子單身也能過得很好,在這種情況下,遇到愛情的概率非常高。我的一些朋友就是如此,一個朋友去西藏旅遊,忽然看到一個男生,眼睛一望,就是他了,最後結婚了。保持自然的生命狀態,千萬不要倒數計時,覺得到了某個年齡一定要結婚生子,特別焦慮。這種人最大的問題是扼殺了生命的可能性,沒有給自己更多機會,匆忙結了婚,也許永遠也遇不到真愛。

讀品:馬上要過年了,一些大齡青年難免被催婚,他們該如何應對催婚?

梁永安:年輕人要理解並感謝父母的催婚。中國代際關係中,父母覺得對子女的責任重大,催婚也是一種溫情。父母這一代比全世界的同齡人辛苦得多,他們一方面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促進了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哺育了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一代,存在差異是必然的。

年輕人不要整天和父母對著來,心態要有彈性、有活力,從容地面對父母。最重要的是笑眯眯地聽,但不能完全服從。要明白自己的需求和選擇,有能力安頓好生活並且打造好各個方面,做到這樣已經不容易。生命需要自然成長,無法被催熟,年輕人不要焦慮,隨別人催吧!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現代快報讀品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31/201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