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讓歐洲人為之驚嘆的蒙古王朝帶著昔日的輝煌走入歷史後,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拉開了又一個大幕。在序幕中,勤政愛民的朱元璋師法漢唐,對百姓施以仁政,讓飽受戰火摧殘的山河得到修復,而其後的明成祖朱棣,這位承天命再創中華文明輝煌的聖明君主,為後世留下不遜漢唐的大明,留下太多的驚嘆,在政治文化等領域再次書寫濃重的一頁。
在位短短二十二年間,朱棣不僅發展了經濟,使國力達到鼎盛,天下得以大治,聲名亦遠播海外,仰慕中華文明者無計其數,六十多國與明朝存在朝貢關係;而且他做出好幾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都會讓其青史留名:
營造北京城,為後世留下紫禁城(故宮)、天壇、長陵等充滿帝王氣息和文化內涵的精美建築和帝都;大建武當山宮觀,打造一個美輪美奐的雲中宮殿、神國空間,推動明朝上下的崇道之風。
派鄭和下西洋,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程度,傳遞明成祖「天下共用太平之福」的理念,展現中國人的大同思想和剛勁之氣。
重開絲路古道,與西域諸國通好,再現絲綢之路的輝煌,促進與西亞乃至歐洲的往來,彰顯明朝為華夏正統和東亞地區核心的國際地位。
五征漠北,派兵南下征服安南,消除邊境隱患的同時,擴大了疆域,其鼎盛時期的疆域「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日沒之處」,包括中國東北及現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不丹、克什米爾等,總面積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與清朝鼎盛時期不相上下。
興建南京大報恩寺,留下讓世人驚嘆的世界奇觀,該寺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
下令編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拉開總結、整理傳統文化典籍的序幕,為後世留下諸多珍貴的史料。
疏通大運河,加強南北漕運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
這樣的成祖不僅影響整個明朝,其所締造的一切支撐著明朝走過餘下的二百多年,而且也輝映在中華歷史上,有的影響直至今日。
精通儒家經典和武藝
1360年,朱棣出生於元末戰亂時期的應天,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四處征戰以及後來成為皇帝的朱元璋對皇子們的教育非常用心,為了讓皇子們學習正宗的儒家經典,朱元璋選擇老師十分慎重。《明史•太祖本紀》載:「明初,特重師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諸王傅亦慎其選。」宋濂是當時的名士,可以想見,朱棣少時和青年時都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
朱元璋除了讓諸皇子從書本和老師那裡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外,還親自讓他們深入民間,了解民間疾苦。朱棣就曾住在今天安徽鳳陽,因此多少了解一些民情。而為了讓皇子們不養成驕惰之性,朱元璋還曾命內侍特製草鞋若干,分發給皇子們,並且規定只要出城走稍遠一點的路,皇子們就只能乘馬行其中三分之二的路程,另外三分之一必須穿草鞋步行走完。
在這樣嚴格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朱棣,不僅長得堅強有力,同時也精通儒家經典和武藝,《孫子兵法》記的頭頭是道,且了解民情,顯然具備成為帝王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明史》上說他「智勇有大略」,「智慮絕人,酷類先帝」,而朱元璋也非常器重他。
朱元璋器重有深意
1370年,朱元璋分封幾個兒子為王。朱元璋規定,封在各地的親王不得過問地方的民政,他們作為皇帝在地方軍權的代表,是地方守軍的監視人,掌握地方的軍事指揮權。在分封諸王時,他特意將朱棣封為燕王,封地是抵禦蒙古人入侵的重地北平(今北京),顯然,鎮守這樣地方的人一定要能堪當大任。在朱元璋眼中,朱棣就是這樣的人,雖然彼時朱棣只有10歲。
此外,朱元璋聽說開國第一功臣、大將徐達的長女「貞靜,好讀書」,1376年就讓朱棣娶了她,後封為燕王妃,她就是後來賢德的仁孝徐皇后,亦是朱棣奪天下、治天下的賢內助。這樣的有著更多政治意味在裡邊的聯姻,在其他皇子身上是沒有的,這足以說明朱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
而彼時鎮守北方的徐達也經常給朱棣講解作戰經驗,傳授兵法方略,如徐達曾告訴朱棣「為將者,一要會指揮作戰,二要會在作戰間隙修整軍隊。此所謂養精蓄銳,方能摧枯拉朽」。朱棣自是受益匪淺。這不能不說是朱元璋的有意安排。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定諸王宮城樣式,稱除了燕王可以使用元朝的舊宮殿外,其他諸王建造的宮殿不得引以為式。之所以要下這道命令,是因為元朝的舊宮規制如同天子。不難看出,此時的朱元璋對朱棣寄予的厚望。更能說明這一點的是,燕王的二哥、三哥分別就藩西安和太原,而且早朱棣兩年,朱元璋將位置險要的元朝的都城封給朱棣,且讓其使用舊宮殿樣式,應是大有深意的。
駐守北平雄姿英發
據《明史》記載,成年後的朱棣「相貌奇偉,髭髯美麗」。1380年三月,雄姿英發的朱棣前往北平駐守,抵禦來自蒙古人時不時的侵擾。因為北平擔負著防禦蒙古侵擾的重任,故朱元璋給予他的軍隊編制比其他親王多,而且准許他除大事上奏外,軍中的小事可以自行決斷,這使朱棣的實力大增。
之後朱棣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並展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他曾兩次率師北征,這加強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力,也贏得朱元璋的讚許。
比如1390年,朱元璋下令駐守北方的幾個藩王領兵征討蒙古,其他藩王沒有做什麼周密部署準備就出師迎戰,結果都兵敗而歸。只有燕王朱棣與眾不同,他按照養精蓄銳的兵法原則,將出師中遇到的困難一一告知將士,並叫將士們提前進行應急演練、準備。幾日後,朱棣親臨校場檢查,眾將士已是技術熟練,戰法靈活,朱棣當場給予獎賞。將領們請求立即出征,朱棣卻不同意,說再等幾天不遲。眾將領不明白原因,朱棣解釋說:「官兵連日操練已經疲勞,休息幾日,養精蓄銳不可缺少,這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兩天後,突然下了一場大雪,朱棣下令出兵,因為敵兵沒料到會在這樣的天氣出戰。兵精糧足、士氣高昂的燕王兵隨即出征,直抵蒙古大營,並將其包圍,蒙古兵倉皇應戰,死傷無數,蒙古大將被生擒,蒙古太尉乃兒不花投降,燕王凱旋而歸。
朱元璋聽聞勝利後,贊道:「燕王清漠北,朕無北顧之憂矣。」此後,朱棣受命指揮北部鎮守邊疆的兵馬,大敗蒙古軍隊,鞏固了邊防。
得名僧輔佐
在諸王封國時,朱元璋廣召天下名僧做他們的師父。洪武十五年(1383年),賢德的馬皇后病逝,僧人道衍也應召來到南京。道衍,俗名姚廣孝,出生於一個崇尚佛教、擅長醫術的世家。14歲時出家,修行多年。道衍在南京時,對前來奔喪的燕王朱棣仔細觀察,認為他儀容「英俊奇偉」,氣度非凡,「智勇有大略」,一定是有作為的人。而此時的燕王也正在尋求賢達之人。
道衍和朱棣一番深入交談後,朱棣向朱元璋請求讓道衍做自己的師父,朱元璋同意了。道衍跟隨燕王來到北平府邸後,推薦擅長相面的袁珙給其相面。燕王派人將其召來,安排在酒肆中飲酒。隨後,燕王將王服脫下,換上普通衛士的衣服,隨後帶著9名衛士來到酒肆。袁珙趨拜燕王說:「殿下為何如此自輕?」燕王假裝不明白,說我們都是護衛的校官。袁珙沒有回答。於是將其召入,詳細詢問,袁珙稽首道,殿下將來有一天是太平天子也。
而唐朝著名預言《推背圖》第二十八象、宋朝的《梅花詩》和明朝劉伯溫的預言《燒餅歌》中也都曾預言朱棣稱帝,這難道不正是天意的彰顯?
《推背圖》第二十八象圖中畫的是建文帝焚毀皇宮。讖文是「草頭火腳,宮闕灰飛。家中有鳥,郊外有尼。」「草頭火腳」意思是燕王朱棣將有逼宮之舉;「宮闕灰飛」指建文帝在朱棣進攻下,將皇宮焚毀;後兩句的意思隱喻朱棣做了皇帝,而建文帝做了和尚。頌文是「羽滿高飛日,爭妍有李花。真龍游四海,方外是吾家。」前兩句指朱棣成為皇帝後,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歸附他。後兩句是說建文帝做了和尚,以四海為家。
《梅花詩》第四節中的第三句「飛來燕子尋常事」指雄踞北平的燕王朱棣奪取帝位的歷史。燕王得天下,仔細想來也確為「尋常事」,在情理之中,與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頗有雷同。
而《燒餅歌》中預言道:「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河山永樂平。」意思是說建文帝即位後,雖有文官的擁戴,但最終朱棣當上了皇帝。永樂是朱棣奪取皇位後所取的年號,暗指永樂時期社會較為安定。
那麼,朱棣又是如何成為皇帝的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是懿文太子的第二個兒子,穎慧好學,性至孝,生性仁厚。不過,《明史紀事本末》認為建文帝「仁柔少斷」,這大概也是受其父親的影響,書生氣十足,溫文爾雅,仁愛但缺乏自信和治國理政的經驗和能力,而且論才能和胸襟,朱允炆也無法與朱棣相比。
一次,大家在宮裡飲酒。朱元璋出了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對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什麼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面,巧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是以明太祖時期有意更換儲君,即讓燕王朱棣當太子,但有大臣提醒他,如果更換,比朱棣更年長的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怎麼辦?於是朱元璋打消了這個念頭。
由於明太祖遺詔中不讓諸王回來奔喪,建文帝順利即位,燕王回來奔喪中途也被阻止。朱元璋死後7天就被下葬。按照通常的禮制,皇帝死後,屍體停殯宮中至少要近一個月,這時被稱為「大行皇帝」,停殯期間舉行喪禮儀式,嗣皇帝、皇室成員、百官軍民服喪27日,停止娛樂、婚嫁活動。建文帝卻沒有遵照這樣的禮制,如此有悖人倫之舉,讓燕王很不高興。
與此同時,因為擔心在外擁兵的諸位叔叔危及自己的皇位,建文帝和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商計削藩。有大臣建議不要倉促削藩,而應採取推恩令,逐漸削弱諸王勢力。後一種方式明顯更有利於權力的穩固,建文帝雖表示贊同,但最終還是採納黃子澄的建議,即先削弱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
不久,建文帝下令執周王和妃嬪到京都,貶為庶人,遷到雲南。此後,岷王、齊王、代王也相繼被貶為庶人並被拘禁,湘王還被逼自焚。此外,建文帝還下令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並下詔更改官制。
一年之內五個舉足輕重的藩王被廢,建文帝下一個目標明確指向實力最強的燕王。燕王意識到自己處在危殆中。
據《明史•五行志》記載,建文帝削藩期間,曾有一瘋道士在街頭唱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事後人們終於知道是指不要逼迫燕王,否則燕王必將高飛,最後作皇帝。
燕王被逼起兵
1399年二月,燕王來到南京見建文帝。三月,回到北平後即稱病不出。其後,建文帝調兵遣將三萬兵馬安置在北平附近,監視燕王,防止燕王兵變。四月,適值明太祖駕崩一周年的祭禮,燕王派自己的三個兒子進京。當時有手下建議三個人不應該一同前往,燕王說這樣做,朝廷就不會懷疑自己了。
燕王的三個兒子進京後,建文帝的大臣們也在是否扣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黃子澄認為在沒有對燕王下手前,還是讓他們回去的好。當他們平安回到封地時,燕王也大鬆了一口氣。
不久,有燕王的護衛向建文帝報告,燕王的兩個校官在做不可告人的事情,建文帝下令將二人帶到都城殺死,並下詔責備燕王。燕王不得不繼續裝病,甚至裝瘋,「走呼市中,奪酒食,語多妄亂,或臥土壤,彌日不蘇」。
建文帝派人問候,看見燕王盛夏坐在火爐旁說「非常冷」,在府邸中還需要拄著拐杖行走。建文帝稍稍相信燕王並無反心。
本以為可以通過裝病裝瘋逃過一劫的燕王卻沒料到,很快,建文帝就下令抓捕燕王,命令下給燕王的舊部、北平都指揮使張信。
張信接到命令後,心中很憂煩。他的母親看到他這個樣子,便詢問緣由,張信俱實以告。張母大驚,告訴他不可以做這件事,「吾故聞燕王當有天下。王者不死,非汝所能擒也。」張信猶豫不決。
此時信使又來催促,張信不滿意催逼太急,於是前往燕王府拜見燕王,告知詳情。再三求見後,燕王才與其見面。
得知實情後,燕王大驚,馬上找來道衍等人商量對策。當時正下著暴風雨,房子上的檐瓦掉落,燕王認為不是好兆頭,面顯不悅之色。道衍卻認為是吉兆,「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墜,天易黃屋耳」。原來明朝制度規定,王府的宮殿上只准用綠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宮才可以用黃色的琉璃瓦。說要換黃瓦,言下之意就是要當皇帝了。這自然是吉兆,燕王這才面露喜色。
隨後,燕王逮捕並殺死前來抓捕自己的兩名將領,並占領北平。其後給建文帝寫了兩封信,表達他對其逼迫諸王的不滿,並以遵祖訓,誅齊泰、黃子澄以「清君側」,為國「靖難」之名,誓師起兵。同時去建文帝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
靖難之役
從燕王起兵到最後取得勝利,歷時四年,史稱「靖難之役」。在這一過程中,道衍扮演了重要的軍師角色,燕王每戰或戰後都要與其商議。燕王起兵時,手下有收降的蒙古騎兵、農民等,如何使軍隊具有戰鬥力,成為朱棣要面對的難題。他下令按照「五軍制」進行整編,任命張玉等將領分別統率。由此,10萬人的軍隊整合為一體,攻防自如,具有非常強的戰鬥力。
不過,與朝廷軍隊相比,燕王在兵力上並不占優勢,除了北京封地外並沒有控制其它地盤,而建文帝則有幾倍於燕王的常備軍,擁有全國的經濟支持等。但隨著戰爭的推進,燕王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高素質的軍隊逐漸顯示出來。除了最初歸降燕王的北方諸將外,朱棣還得到寧王戰鬥力極強的騎兵,以致建文帝派出的由李景隆統率的軍隊節節敗退,不少將領也投降了燕王。
這裡要說兩件天助燕王的奇事。一件是民間傳說,1399年七月,燕王率兵剛出北平,就在東垻(今北京朝陽區下轄鄉)與建文帝派來的軍隊遭遇,雙方展開廝殺。這裡背依重山,面對平陸,諸山之水連河通海。交戰中,朱棣騎著一匹青驄馬,被敵軍追逼到一條河溝邊。眼看就要沒命,情急之下他問坐騎:「你能跨過這溝,讓我脫險嗎?」說完一抖韁繩,這馬馱著朱棣噌地一下連跨三道河溝,甩脫追兵,化險為夷。後來朱棣當皇帝後,還在此建了馬神廟。
一件是1399年十一月,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趁朱棣移師大寧(今山西臨汾縣內)時攻打北平,但被朱棣的長子朱高熾使用冰凍城牆的方法而無法破城。於是將兵營駐防在河西,前鋒陳暉部駐守在河東。燕王從山西率兵趕回後,軍隊被河水阻擋,當天北平下起了雪,朱棣默默禱告說:「天若助予,則河冰合。」當天晚上,果然河水結冰,燕王率兵渡河擊敗陳暉軍。
1400年,雙方在河北白溝河交戰,李景隆戰敗,燕師乘勝圍攻山東德州並很快占領德州,充實了糧草,其後攻打濟南。李景隆再被燕王精銳部隊擊敗,倉皇逃回京師。
此後,燕師圍濟南城三個月,敦促城中軍民投降。濟南守將詐降,請求燕王退兵十里,單騎入城。燕王很高興,答應其請求。退兵後,燕王率領幾名隨從過了護城河,直至城下。此時城門大開,燕王催馬進入,鐵門突然墜下,傷了燕王的馬首。燕王大驚,換了一匹馬回身便走。在濟南守軍拉起吊橋之際,燕王縱馬從橋上躍過。這又是上天護佑朱棣的一個徵兆。
燕王發現被騙後,合兵再度攻打濟南,不料守將在城頭掛上明太祖的神牌。燕王不敢攻擊,在與道衍商量後,遂下令返回北平。攻下的德州等城邑也一併失去。
其後,建文帝招降燕王不成,又聽從大臣方孝孺的建議,離間朱棣和其長子朱高熾,密信讓後者歸降,並許以燕王。朱高熾直接將密信送給軍前的朱棣,破了建文帝的計策。
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起兵三年雖然攻下很多地方,但又不得不放棄,隨即被朝廷軍隊所據,雙方經常處於拉鋸戰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征戰中,朱棣嚴禁手下濫殺無辜,並屢次釋放俘虜,從這可以看出其寬仁的性格。
1399年八月,燕王軍隊與老將軍耿炳文率領的建文軍隊在河北真定展開廝殺,朱棣大敗對手,並占據雄縣。由於受到頑強抵抗並遭到辱罵,朱棣的手下沒有聽從朱棣此前的告誡,一怒之下把8,000多名俘虜都殺死了。
朱棣大為不滿,訓斥說:「你們這樣做是在破壞我的形象,我們現在的行為是求生存,這會讓我們死得更快;殺俘虜會讓敵人絕望而不敢投降,死戰到底,得不償失;天理循環,殺降是有報應的。北宋的曹彬由於不殺降卒,子孫昌盛;殺降的人往往絕後或遭災。今天雖然攻占了一城,但所得很少,失去的卻很多。」諸將稽首謝罪。這說明朱棣非常有遠見卓識,同時信神,信因果報應。
1400年九月,南京承天門發生火災,由於承天門含有「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代表帝王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因此被視為是上天對建文帝的警告。很多大臣上書建文帝「多言宜罷兵息民以答天譴」,但方孝孺卻表示這是代表誅滅諸侯的徵兆,並建議建文帝改換承天門的名字,建文帝聽從了其建議。
同年十月,朱棣攻破滄州,生擒3,000多降卒,在朱棣下令釋放後,朱棣手下大將譚淵不滿於俘虜被朝廷徵召反覆打己,趁朱棣不注意,把這些人全都殺死了。朱棣大怒,告訴他如此好殺、濫殺,離報應就不遠了。結果不久,在其後的戰鬥中,譚淵的戰馬突然失驚,把他摔下馬來,為敵軍所殺。此是因果報應的又一實例。而朱棣隨後與建文大軍在山東東昌決戰,朱棣兵敗,後退居北平。
1401年底,不滿建文帝的朝廷大臣密報燕王,南京空虛,可以快速進軍攻打。於是,朱棣改變戰略,於1402年揮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攻克泗州、揚州。建文帝危急,許多大臣為自身考慮,請求離開都城,都城空虛。方孝孺給建文帝出主意,暫時割地求和,再徵召南方兵馬,與燕王在長江決戰。建文帝依計,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求割地求和,但燕王不許。燕王送別郡主時說:「為我謝天子,吾與上至親相愛,無他意,幸不終為奸臣所惑。更為我語諸弟妹,吾幾不免,賴宗廟神靈,得至此,相見有日矣。」郡主回來轉告建文帝,建文帝無可奈何。
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京師遂破。南京城陷時,宮中火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有說法是朱允炆死於大火,被以帝王之禮安葬,廢其廟號,改稱懿文皇太子;但也有種說法是他出了家。
此後,朱棣承繼帝位,是為明太宗,嘉靖時改諡號為明成祖,因為只有開國皇帝才可以有「祖」的廟號,嘉靖如此做,顯然昭示成祖是明朝重新開天闢地的皇帝,此評價非常恰當。而即位後的朱棣,開始了他輝煌的帝王生涯。
2019-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