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90%的腸癌起源於一個小息肉,40歲以前做這個檢查,大多能避免!

昨天,一位讀者朋友給我留言:

「我中標了,今年45歲,堅持運動,排便規律,飲酒有些肥胖。

今年第一次腸胃鏡,結腸癌切除了。

無症狀並不代表沒問題,有症狀就說是形成了。

早發現是最重要的。」

我有一位朋友趙先生,今年也是45歲,是一家公司的技術人員,一向工作穩定,堅持每天鍛鍊身體,也沒有菸酒嗜好,大便一天一次,沒有任何異常,也沒有腫瘤家族史。

今年10月份的一次健康體檢中,偶然發現直腸有兩個約2cm大小的息肉,病理回報: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局灶黏膜內癌。

這著實讓趙先生很吃驚也很後怕,醫生說,目前已經癌變,如果再晚一年半載發現,可能就已經是進展期了,預後非常不好,

即便能夠手術切除,可能也保不住肛門了!而且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手術費用和化療費用,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但現在發現還不算晚,還可以在腸鏡下切除,費用只有兩三千元。

但趙先生很是迷惑不解:

不是說癌症上身會有一些徵兆嗎?我怎麼一點感覺都沒有?

為什麼腸癌悄無聲息?

95%的大腸癌是腺瘤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一般來說大於2cm的息肉癌變機率更大。

腸癌形成的時間有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幾十年,高發年齡段是50歲以後。

1、早期和癌前階段

在癌變之前的息肉狀態、和早期癌階段,由於體積較小,一般也不會造成出血,也不會阻擋糞便通過,所以大便形態、顏色都不會發生變化;也不會有消瘦、貧血等情況;

2、進展期階段

隨著瘤體不斷增大,會消耗更多的營養,可能會阻擋糞便通過,這時候可能會有出血,和大便的性狀改變;

由於腫瘤生長的刺激,患者可在短時間內出現無明顯誘因的大便次數增多,或者交替出現便秘和腹瀉的情況。部分患者以腹瀉為首發和主要症狀,這類腹瀉一般會帶有粘液。

還有人會有肛門重墜,排便不盡的感覺,尤其是青年患者。

有的還會引發大便形狀發生改變,比如,大便變細或者突然像水一樣。

隨著病情的繼續嚴重,腫瘤可能會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黏結,形成腹部的包塊;

部分患者以定位不確切的持續隱痛為首發或突出症狀,部分病人僅腹部不適或腹脹感。

還有一些患者表現為典型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性腹痛,疼痛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鐘,自覺有氣體竄過,接著有排氣,然後疼痛突然消失。

3、晚期階段

當結直腸癌腫瘤進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除了上述症狀群會出現(不一定全部出現),還會有一下情況:

隨著腫塊的增大腸腔就會越來越狹窄。隨著進一步的發展腫瘤就有可能完全地堵塞腸腔,造成腸腔完全的阻塞,食物以及糞便等無法在腸道中正常的通過,造成腫瘤性的腸梗阻。

由於流體增大,消耗很多營養,流體破潰出血,會造成消瘦、貧血;

如果發生了轉移,常見的是肝轉移,會出現臨近臟器的症狀。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明白,為何腸癌已經上身,還沒有任何症狀了。

至於網上所傳的腸癌來臨時候的信號之類,不可信;

因為那大多數是進展期甚至中晚期的症狀。

這時候再去亡羊補牢,往往回天乏術,勞而無功。

所以我們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最好的預防就是在40歲以前做個腸鏡

儘管改善生活習慣可以預防腸息肉的產生,但任何預防手段都不是100%的。最好的預防手段就是在癌變之前做一次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是一個帶有高清攝影頭的柔軟管子,進入腸道後,可以非常直觀地觀察整個大腸,由於先進的放大和染色技術的運用,幾乎可以發現96%以上的微小息肉(直徑小於2mm),早期癌更是不在話下;

為什麼非得是40歲以前呢?

因為50歲以後是高發年齡段,大多數腸癌在此時可能會出現典型症狀,也就是進展期之後了;

這在40歲前,很可能還是一個息肉,最多屬於早癌,就像趙先生的這樣,可以完全根治,還不用開刀,內鏡下就能完成,甚至連住院都不需要。

如果發現息肉、早癌等,腸鏡下切除後,只需要定期複查就行了;基本上不會進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柳葉刀》曾發表了一項隨訪時間近20年的研究:腸鏡檢查可以讓受試者群體在隨後的17年內腸癌發病率降低近30%。

《內科學年鑑》的一項大型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通過回顧過去20年的腸鏡篩查數據,其中右側結腸癌風險降低了46%,左側癌症降低了72%。

可以說,40歲左右做一次腸鏡檢查,至少可以保你在5-10年內腸道平安。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胃腸病新科普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17/201902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