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報業辛迪加:中國的想像力赤字

作者:

原文截圖

中國的想像力赤字

史蒂芬·羅奇(STEPHEN S. ROACH)

中國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

其漸趨通縮的債務密集型經濟表現嚴重不佳。其政府已捲入與美國的一場大規模的超級大國衝突中。它正眼見證一場人口危機發生。最糟糕的是, 中共當局應對這些挑戰,更多是利用過往的意識形態和陳腐策略,而不是突破性的改革。針對棘手問題的富於想像力的方案嚴重缺乏。

過去二十五年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作為中國問題上的堅定樂觀主義者,我不曾輕易得出這個結論。我在耶魯的課程《下一個中國》(The Next China)論證了中國增長模式的強有力轉變,即從投資和出口導向型經濟轉變為國內消費驅動型經濟。

是的,我有擔心過,在退休和醫保方面都漏洞百出的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可能造成由恐懼驅動的預防性儲蓄增加,從而抑制消費需求。但我將這些擔憂更多視作挑戰而非風險,仍然相信中國最終將實現經濟再平衡。

我開始產生嚴重懷疑是在2021年,彼時,中國監管機構對一些網際網路平台公司大開殺戒。考慮到這一輪致命的攻擊指向了企業家,我警告說,"動物精神赤字"正在不斷攀升。在我的最新著作《意外衝突》(Accidental Conflict)中,我擴大了自己的關注範圍,將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共同富裕"運動的意蘊納入其中,這場運動針對的是中國冒險家的財富創造。然後,一年前,我認輸了;在《一個中國問題樂觀主義者的悲嘆》(A China Optimist's Lament)一書中,我認為中國政府對國家安全的新一輪執迷將進一步削弱中國經濟動能的潛力。

我已因這一立場轉變而背負了相當多的罵名,尤其是來自長期持有偏見的美國政客和他們的媒體夥伴的批評意見。令人驚訝的是,中國人對爭論的態度更加開放,特別是關於"下一個中國"開始看起來更像"下一個日本"的可能性。過去幾個月間,在對中國的一系列訪問中,我與包括高級官員、商界領袖、學者、以前的學生和朋友在內的形形色色人士討論了這些擔憂,得出了三個結論:

首先,中國應對經濟疲軟的政策是不開明的。政府正依靠它長期以來所稱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支持2024年經濟增長5%左右(3月,李強總理將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正式宣布這一目標)。正如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那樣,中國正再度訴諸大量現金注入的蠻力,設法應對當下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和股票市場的重大混亂。

其次,這一短期的反周期策略無法有效化解中國的長期結構性問題。據聯合國估計,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已在2015年達到巔峰,到2049年將減少近2.2億。基礎經濟學告訴我們,用更少的工人維持國內生產總值穩定增長,有賴於從每個工人那裡獲得更多的附加值,這意味著生產率增長至關重要。但因中國目前從生產率較低的國有企業獲得了更多支持,且生產率更高的私營部門仍承受巨大的監管壓力,生產率加速增長的前景顯得黯淡。

最後,政府持續強化對國內安全的專注。最近針對軍隊的反腐舉動,以及對私營部門時斷時續、眼下再度展開的監管打擊,正是如此。例如,遊戲行業再度面臨嚴密審查,對若干高調的外企高管也是如此。此外,最近結束的第二十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強調了意識形態紀律作為一種基本價值觀的重要性。為此,共產黨實際上已經接管了一些頂級教育機構,其中包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和福州大學。

我最擔心的是中國的生產率,尤其是目前,人口的老齡化正在折損中國的勞動力。生產力對中國以市場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對資本主義經濟一樣重要。學者們已經注意到生產率增長的幾個重要源頭——技術、人力資本投資、研發以及國民產出組合中的產業間轉移。現代增長理論的提出者、已故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對這一點有最恰當論證,解釋了勞動力和資本對產出的實際貢獻之後,他將生產率視作技術進步的"剩餘"代理。

1994年,在發表於《外交事務》的一篇著名文章中,思考經濟發展的保羅·克魯格曼賦予了索洛的增長解釋框架以令人興奮的意義。克魯格曼認為,高速增長的東亞四小龍所誇耀的經濟表現,反映了通過建設新產能和將低生產率的農村地區的工人帶到更高生產率的城市而實現的"追趕式"增長。在有關亞洲金融危機的富於先見之明的警告中,他強調,這些經濟體最終未能將索洛剩餘生產率中蘊含的鼓舞人心的天賦貫徹到底:不妨稱之為缺乏想像力。

最近三次訪問中國,也令我得出了類似結論。中國領導層患上了愈發令人擔憂的想像力赤字病。他們根深蒂固的反周期政策思維,與日益加劇的通縮風險格格不入,而迅速老齡化的人口與嚴重的生產率問題之間致命的相互作用,又加劇了這種風險。與此同時,政府正在通過一系列規章扼殺創新,試圖從意識形態中汲取靈感。

沒有一個更富於想像力的經濟管理進路,中國可能繼續停滯不前,無法集結其改革者在過去曾極為成功利用了的那種勇氣。

(作者曾任摩根史坦利首席經濟學家,目前是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本文原題"China's Imagination Deficit",由報業辛迪加發布於2024年1月26日。譯者聽橋,對機器形成的初步譯文有校閱和多分段。)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Matter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21/2020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