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美國前駐港總領事:美中以往維持香港國際地位的共識出現不確定性

周三(28日),美國駐港澳總領事史墨客(左)出席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論壇。CSIS影片截圖

港府就《基本法》23條立法諮詢周三(28日)結束,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辦論壇,包括前美國駐港澳總領事史墨客(Hanscom Smith)出席,討論立法對香港的影響。他特別提到,維持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樞紐,是美中兩國一直以來的共識,但現在23條立法,或帶來不確定性。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辦的座談會,華府時間周三(28日)早上9時舉行,出席嘉賓包括前美國駐港澳總領事史墨客(Hanscom Smith)、美國喬治城法學院亞洲法中心執行主任凱洛格(Thomas Kellogg),以及「自由之家」中國研究部主任王亞秋。

史墨客在會上憶述,他在香港時親身經歷2019年「反送中」運動,認為當時大多數港人都只想向政府問責,確保香港在《中英聯合聲明》下仍享有高度自治等,但這場運動的規模及觸發的情緒,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而港府後來更實施《港區國安法》,以至現今更就《基本法》23條立法。

他特別指出,美中兩國在香港問題上一直有共識,就是維持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樞紐,他質疑這共識會否有改變?

史墨客說:「傳統上,美中兩國在香港問題上都有共同立場,就是保持香港作為具競爭力的全球樞紐,這對所有牽涉其中的人都帶來巨大利益,當你看這份諮詢文件(23條)時,措詞似乎非常專注於模糊的安全『威脅』,而這些含義概念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這次立法帶來的不確定,還有一旦落實,看這4年《國安法》的經驗,這對香港營商環境和競爭力帶來什麼啟示呢?」

「外部干預」欠清晰定義起源於內地同一概念

史墨客表示,以他理解23條草案中的「外部干預」是一個新的概念,而條文缺乏具體內容,亦是與中國大陸有同一概念。

史墨客說:「我觀察到的一個趨勢是,這在內地也很常見,就是缺乏具體性,造成了一種自我審查的氛圍,可能還有壓迫,因為人們可能對他們認為潛在的紅線,有點模糊的意識,但他們不確定。當你看外部干預的概念時,雖然政府可能心中所想的,是NGO或民間社會,或他們認為有問題的外國政府倡議,但它(外部干預)也可能被應用於教育,或者香港國際參與的其他方面。」

23條為商界增加不確定性或增加美國和香港之間的法律衝突

凱洛格就認為,港府為23條立法是確保香港境內的人避免與外國團體有聯繫,或會向在海外從事倡議工作的港人發出逮捕令,憂慮日後或增加美國和香港之間的法律衝突。

凱洛格說:「我認為這是非常麻煩的,因為這也創造了潛在的美國和香港之間不斷增加的法律衝突的可能性。美國國務院表示,將《國家安全法》擴及到美國公民是對美國主權的侵犯,我認為這點說得很對。如果我們在新的《國家安全法》,即第23條下,看到更多這樣的舉措,那可能將導致(香港)與華盛頓以及其他國家的更多衝突。」

會上亦討論到,23條立法恐為商界增加不確定性。史墨客引述美國商會調查報告指出,香港的法律及監管環境一方面是香港的優勢,但亦是令人憂慮的地方,形容是一把「雙刃劍」,而23條的實施,可能會令香港變得愈來愈不確定。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29/202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