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突出手要割韭菜;北京「花招」:股市創紀錄資金外流結束?【阿波羅網報導】

作者:
中國央行突然出手,要割韭菜 北京耍「花招」,中國股市創紀錄資金外流結束 孫立平:重振經濟靠什麼?其實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三條 美國國會尋求控管大量湧入的廉價中國商品 北大報告:中國小微企業面臨巨大挑戰 養娃成本和人均GDP,中國幾乎是世界最貴

日前中共準備開放民眾臨櫃投資各式債券,有分析認為,中共已經黔驢技窮,千方百計的割韭菜救急。

中國股市在2月份結束了創紀錄的資金外流,但外界仍對股市反彈持猶疑態度。

中國經濟如何走出當前的困境?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給出了答案,令中共如坐針氈。

來自中國的Temu、Aliexpress、抖音帶貨等電商平台,美國正準備痛下殺手,因為他們銷售的商品缺乏安全監管。

養娃成本和人均GDP相比,中國幾乎是世界最貴。政府的責任缺失,才是中國低生育率問題的最大病根。

中國央行突然出手,要割韭菜

中國經濟低迷,外資持續流出,長期累積的政府負債已接近失控狀態,為了籌措財源,北京當局把腦筋動到老百姓身上,準備開放民眾臨櫃投資各式債券。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突然發布「關於銀行間債券市場櫃檯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自5月1日起,投資人可臨櫃投資國債、地方債、金融債、公司信用債等銀行間債券品種,聲稱目前中國居民直接持有的政府債券規模較小,與成熟債券市場相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透過臨櫃投資債券市場,可以將儲蓄轉化為債券投資,增加居民收入。

有分析指出,在這番冠冕堂皇的說辭背後,就是債務壓頂的北京當局已經徹底沒招了,試圖引韭菜入場接盤,用老百姓的錢堵財政窟窿。

若中國GDP維持在每年5%的速度的增長,10年後GDP將達到200萬億規模;而債務及財政赤字每年維持11.2%的增長,10年後將達到430萬億規模,為GDP總量的210%。這個假設是建立在中國GDP增長率是真實的基礎上。國際投資銀行及研究機構判斷,中國2023年實際的GDP成長率很可能只有0至2.5%。

「財經資料庫」分析指出,人口14億的中國,2034年前後政府債務規模將占GDP的250%以上,日本歷經失落的30年後,2022年的政府債務占GDP比重達263.9%,換句話說,中國用10年時間走就完日本30年的路,堪稱人類奇觀。

目前中國土地財政崩潰,地方政府沒有收稅工具,最後不得不通過發新債還舊債來維持政府運作。然而,這些債務都無法償還,未來可能引發惡性通脹。近來中國國內金價飆升,顯示中國民眾對此並不傻。

資深財經人士老蠻2月29日在X平台發文分析指出,未來北京當局可能打破「以債為錨」的印鈔機制,無錨印鈔,政府發債借錢不用還。

北京耍「花招」,中國股市創紀錄資金外流結束

彭博社報導,2月份,海外投資者通過香港與內地股票交易所之間的聯繫淨購入了607億元人民幣的內地股票,這結束了去年八月至今年一月創紀錄的資金外流,其外流總額達2010億人民幣。

報導強調,中國政策制定者利用了國家支持的基金的海外帳戶來促成2月份的這波購買,跡象之一是二月份流入資金的四大目標中有三家是銀行股。

他們分別是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而二月份資金流入最多的是酒類飲料製造商貴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達到52億元人民幣。

報導還披露,據瑞銀集團估計,截至2月23日,國家支持的基金今年通過內地股票投入了超過4100億元人民幣,以支持市場。

但報導也強調,正是因為國家基金購買的作用,外界對股市反彈的可持續性有諸多疑慮。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有業內人士認為,外國資金只是維持股市反彈的三個前提之一,另兩個前提是一月和二月的經濟數據改善以及更強有力的刺激措施和改革的推出。

2月份,海外投資者通過香港與內地股票交易所之間的聯繫淨購入了607億元人民幣的內地股票。

孫立平:重振經濟靠什麼?其實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三條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前景?如何走出當前的困境?

清華大學教授、博導孫立平發表在微信上發表了,題目叫「重振經濟靠什麼?其實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三條」的文章,對上述問題做了論述。

文章一上來就開門見山的指出,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需要建立在新的基座的基礎上,而有效的法治、有限的權力和正常的社會,則是這個基座最主要的三個東西。「能否形成這個基座,這決定著中國經濟未來的前景。」孫立平說。

接下來,文章對這三樣東西做了具體的分析和闡述。

談到有效的法治,孫立平指出,去年以來,有關部門出台了很多重振經濟的措施,包括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等,但收效甚微。

為什麼?不是文件少,政策力度不夠。而是將經濟運行建立在文件政策基礎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現在需要的是法治,是真正的法治,只有真正的法治才能奠定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才能重建社會對於經濟發展的信心。

談到有限的權力,孫立平指出,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是必需的。但要有兩個最基本的原則。第一,權力要在規則之下,權力是規則的維護者和運用者。第二,權力及作用範圍是有邊界的。

在過去那種簡單的經濟體中,權力有時還能勉強應付,但對於現在這種及其複雜的經濟體來說,權力的直接介入的結果往往是對經濟運行擾亂。

談到正常的社會,孫立平說,這個社會要有很強的活力,要有起碼的寬容度,要有鼓勵創新和做事情的軟環境。「目前我們的社會太緊繃了。這幾天,有人又在炒作對莫言的起訴「。」這種事情就猶如馬路上的那些小石子,看起來不大,沒有大的妨礙,但多了,車就跑不起來。」

也許是孫立平的這個觀點太尖銳,這篇文章在他的微信號上現在已經不見了。

美國國會尋求控管大量湧入的廉價中國商品

有鑑於中國廉價產品透過如Temu、Aliexpress、抖音帶貨等平台大規模湧入美國,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3月1日(周五)針對這些消費者商品的安全、監管和供應鏈問題召開公聽會。

新冠疫情和小額包裹免稅限額提高到800美元之後,美國消費形態正迅速轉向網絡平台。有統計顯示,美國透過中國電商平台進口的包裹在2021年達7.7億、2022年達6.85億個。

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副主席格拉斯在周五的公聽會指出,這些包裹在抵達美國後,面臨「最少的檢查、提供最少的資訊,挑戰美國在邊境監管產品安全的能力,同時導致執法機關無法追查不安全產品的違規者」,網路銷售已經變成如美國「蠻荒西部」的議題。

這種新的消費模式導致美國政府行之多年的消費產品安全控管機制幾乎失效。

由於這些包裹在海關通常不會被打開檢查,「這些賣家就算銷售危險、仿冒、非法的產品,也不用害怕面臨巨大的後果」。

2016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將免稅待遇門檻從200美元增加到800美元。自此以後,美國消費產品進口包裹數量激增。

美國前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曾就此公開表示,提高免稅額是個嚴重的錯誤,國會應該徹底廢除這項優惠政策,或者將免稅金額限制降到50或100美元。

北大報告:中國小微企業面臨巨大挑戰

北京大學最近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小微企業的營運面臨著需求萎縮和應收款的巨大挑戰。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這份報告是基於去年12月對全國9252家小微企業的調查結果。報告指出,市場需求萎縮是這些企業最大的痛點,與此同時,這些企業還有相當大比例的應收帳款。

在受訪企業中,71%報告稱存在應收帳款,建築和製造業受影響最為嚴重。應收帳款的平均值達到了103,000元人民幣,約占小微企業季度收入的三分之二。報告把應收款問題大部分歸因於地方政府高債務水平。

報告披露,小微企業報告不可持續的現金流的比例在2023年第四季度略有增加,從第三季度的9.9%上升到10.8%。與此同時,現金流持續性降至不足一個月的企業比例從20.6%上升至30.4%。報告呼籲採取支持措施,解決需求下降和大量未結應收帳款等問題的根本原因。

養娃成本和人均GDP,中國幾乎是世界最貴

中國的育媧人口研究智庫最近發布有關中國家庭生育孩子成本的最新報告,自由亞洲電台的《周末茶館》節目對此做了採訪和分析。

中國育媧人口研究智庫今年2月發布了《中國生育成本報告》。這個報告顯示,中國家庭最新的0-17歲孩子養育成本平均為53萬元多人民幣。

這個研究機構發現,如果看中國家庭這個養娃成本是人均GDP的多少倍的話,結果是,中國家庭生育一個孩子的成本是人均GDP金額的6倍之多,這個比例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

中國育媧人口研究智庫最新估算的家庭生育孩子的成本比2022年公布的數字增加超過10%。

這個研究機構還對城鎮和農村各地不同的養娃成本進行了研究估算。

中國育媧人口研究智庫是根據2023年的《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來估算家庭育兒費用的。

在紐約的民間組織中國婦權的創辦人張菁表示,中國網絡和社媒上對高房價、高物價、教育內卷這些因素有一些討論,但是對政府的責任、社會保障機制和生育婦女所面臨的就業歧視這些因素討論的比較少。

張菁女士從女性權益角度出發分析認為,中國政府決策高層女性少,婦女政治和社會地位低,政府很難出台真正為女性著想的政策。在年幼孩子成長方面,政府的社會福利保障機制缺乏。

在美國的獨立經濟學者秦偉平先生認為,如果考慮到孩子長大後還要為孩子交大學學費、結婚費用和買房費用,中國家庭生育孩子的成本還要更高。

張菁女士和秦偉平先生都注意到的一個方面是,中國在減輕居民家庭養娃成本方面,政府責任的缺失。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04/202549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