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殷罡:巴以衝突的死結:哈馬斯和伊朗之惡

作者: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巴以衝突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雖然相關報導連篇累牘持續多年,這場衝突的複雜背景與全貌卻並不為大眾熟知。為此,《有識》專欄特別找到著名中東問題專家、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前副秘書長殷罡老師,為我們分享他對當前中東格局與發展趨勢、巴以問題歷史由來、本輪衝突之背景與可能走向的觀察與思考。

巴解組織也改組了,阿拉法特成為巴解執委會主席,舒凱里靠邊站了。這個舒凱里是一個巴勒斯坦政治家、說客,非常聰明,特別能說。1955年萬隆會議的時候,他是敘利亞代表團副團長,他給周恩來解釋中國為什麼應該支持阿拉伯人,周恩來聽進去了。這是萬隆會議之後,中國採取了支持阿拉伯遠離以色列這一外交政策的原因之一。

從親近以色列到站隊阿拉伯的過程是很複雜的。1954年周恩來還在仰光跟以色列駐緬甸的公使談訪問北京的事兒,後來他真的到北京來了,劉少奇在人大會上也宣布正在同以色列和阿富汗談建交問題,到1955年,出現了萬隆會議這個轉折點。10年以後的1965年,舒凱里率領巴解訪問團訪華。這時候他被納賽爾扶植成了巴解組織的主席(他後來又跑沙特去了)。周恩來明確的說,我當年就是聽了你的介紹才了解一些巴勒斯坦的情況。

從1968年到1972年,對於當時巴解組織內部不同派別的爭鬥,還有劫機等這些極端冒險恐怖活動——周恩來用的是「冒險」「恐怖」這兩個字,說你們是冒險主義——周恩來同巴解領導人深入交談9次,苦口婆心相勸。周恩來表達的意思可以歸納為三點:

第一,支持巴勒斯坦人的解放運動,但同時也要承認以色列在中東的存在,反對「把以色列扔進大海」的口號,說這是不現實的。(這個口號是舒凱里提出的)。

第二條,不要內鬥,要加強團結,團結在法塔赫周圍;不要干涉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關係,這是針對顛覆約旦王室;要注意統戰工作。

第三條很重要,堅決反對恐怖冒險活動。

這三點是從大量資料、採訪里總結出來的。這說明什麼呢?第一,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支持巴勒斯坦獨立開展解放運動的國家。第二,中國是第一個反對巴解組織激進派別恐怖活動的國家。真是這樣。

哈馬斯與巴以和平進程的中斷

阿拉法特轉向政治解決方案的這個結局是很好的。從1988年到1993年奧斯陸和平協議,巴解用了5年的時間採取政治手段解決問題,最後同以色列簽署正式的和解過渡安排。之前盲目地打,結果打敗了。現在選擇政治解決,反而得到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協同,幫助它生存下來,回到巴勒斯坦的土地。但這5年時間裡,發生了哈馬斯的壯大。

哈馬斯

哈馬斯事實上是埃及穆兄會的一個分支,它成為加薩走廊的一個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組織是稍後的事。哈馬斯剛成立的時候很溫和,說不介入政治,只管救濟平民、宣講教義,在這段時間吸收成員。所以你看到這些激進組織、恐怖組織裡頭,有很多慈眉善目甚至是德高望重的、英美留學的這些人。

1988年阿拉法特宣布建國之後,哈馬斯不幹了。因為這跟哈馬斯後來形成的主張是不一致的。哈馬斯要徹底消滅以色列,在整個巴勒斯坦、以色列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奉行伊斯蘭法的國家。

1993年奧斯陸協議達成,1994年阿拉法特率著改編的巴勒斯坦警察,就是原來撤到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伊拉克的游擊隊,經過訓練、穿著警察服回來了。

阿拉法特是1994年5月回到加沙的,10月,哈馬斯的武裝就跟巴解武裝火併,爭權奪利。第一次開打就死傷200多,這也可以理解為是巴勒斯坦的第一次內戰。

緊接著,阿拉法特回到加沙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根據協議,從1995年開始,以色列開始撤出約旦河西岸的主要城鎮,先撤大城市再撤小城市,每隔一段時間就撤一個。當時以巴之間的氣氛是什麼呢?當時我全程在以色列,巴勒斯坦也去,一片歡欣的氣氛。巴勒斯坦人說阿拉法特好樣的,一領人回來,以色列就撤了。

撤離移交的過程也是很溫馨的。辦公室里的辦公用品不許拿走,維持原樣。咖啡壺裡要有咖啡,個人物品可以帶走。巴勒斯坦方面的人員和以色列方面的人員就是握手、擁抱、移交權力。這個移交過程中,雙方老百姓一片歡欣,以色列的大多數人除了一些非常強硬的民族主義者以外,大多數都很歡欣,甚至是喜歡阿拉法特這個人,說這老頭挺可愛。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學人Scholar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08/2040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