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美中台忙碌的月分
就在賴清德籌組新政權之際,一連串攸關美中台三邊關係發展的事件在四月接連上演,除了月初馬英九登陸實現了二次馬習會心願,到了四月底美中台大事更目不暇給:先是四月二十日美國國會通過八十一億美金的《印太安全補充法案》(Indo-Pacific Security Supplemental bill),總統拜登(Joe Biden)隨即簽署生效,而台灣將是此一法案主要受益者;接著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二十四日起訪華三天;隨後號稱代表台灣「新民意」的十六名藍軍立委們在黨鞭傅崐萁帶隊下於二十六日登陸、進京榮獲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召見。四月底這幾件大事都對台灣有重要影響,也必須一起放在美中競爭下的印太地緣戰略架構下來分析,以了解它們的相互關係與效應。
《印太安全補充法案》開宗明義就是要對抗中國在印太地區野心勃勃的擴張。台灣在野黨對美國軍援台灣也不敢表示反對,頂多批評美國口惠不實、承諾交付台灣的武器延誤過久。而中國國台辦則照例照本宣科「敦促美方以實際行動兌現不支持台獨的承諾,停止以任何方式武裝台灣。」值得注意的是,當布林肯到北京與外交負責人王毅會談時,雖然王毅再度警告美國「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要求美方「不將台灣作為工具遏制中國等承諾,停止武裝台灣,支持中國和平統一。」但並沒有因對軍援中止布林肯訪華行程,對中國而言,軍援台灣比軍售更嚴重,但中國反應甚至比過去美國軍售台灣時還低調平和。
中方更需要美方來訪解套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外交對布林肯來訪使用的措詞──布林肯是「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邀請」訪華。愛面子的中國,過去公布習近平與拜登通話多是用習近平「應邀」通電,這次卻承諾是主動邀請。布林肯此行是總結今年以來多次中美高層互動的結果,包括:一月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立文(Jake Sullivan)在泰國會談,二月和四月的美中國經濟金融工作小組會談,四月二日拜登與習近平通話,四月四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訪中,還有更近期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克里騰布林克(Daniel Kritenbrink)與白宮國安會中國和台灣事務主任貝蘭(Sarah Beran)訪問北京。對上述美中高層互動,中共官方都沒有用「邀請」這個字眼,例如葉倫訪中是用「經中美雙方商定」。即使布林肯訪中是拜習通話時就敲訂的,但中方使用這個字眼也透露出中國非常歡迎、甚至是「需要」布林肯來訪。
四月初葉倫訪中使用一個對中國很不利的字眼:「產能過剩」(overcapacity)。簡單地說,美國認為中國生產的產品超過中國國內需求,一定會向全球倒貨,但中國產量甚至超過全球需求總合,其結果就是再一次造成各國產業蕭條、工人失業。中國也警覺到美國要用中國產能過剩為由,再度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進行報復,這對中國是個惡噩──國內市場才因房地產崩盤而重傷,好不容易第一季因外銷激增而出現經濟復甦跡象,一旦美方祭出進口管制將再度重擊中國經濟,尤其對習近平念茲在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更不利──包括電動車、太陽能光電等「綠色」產業都是習近平寄予厚望的經濟新動能,也是西方國家擔心會低價傾銷的洪水猛獸。
北京最懼美國以中國「產能過剩」之名再行貿易報復
北京希望藉布林肯來訪,透過他能說服拜登不要再對中國產品下殺手鐧。因此,王毅與布林肯見面時要求「停止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的虛假敘事。」,停止對中國企業「非法制裁」;習近平則對布林肯強調,中國樂見美國能繁榮發展,也希望美方也能積極正面看待中國的發展。「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了,『第一顆紐扣』扣好了,中美關係才會真正穩下來、好起來。」中國最在乎的,還是美國對中國發展的打壓限縮。中國經濟需要美國市場,更需要也在四月底訪中的馬斯克(Elon Musk)這樣願意投資中國的美國資本家。
不過,布林肯此行並未能滿足兩國各自的「禮物清單」──布林肯和王、習會談後,在北京記者會上繼續批判中國產能過剩;美方希望中國停止供應俄國可用來製造攻烏克蘭武器的軍民兩用原物料,但中國也沒承諾。至於台海、南海等老問題,還是各自表述無共識。不過中方也肯定去年十一月拜、習兩人會談達成的「舊金山願景」,這等於肯定面臨連任挑戰的拜登。
二○二四的美中關係應會平穩
就如美國智庫CSIC的專家甘迺迪(Scott Kennedy)對二○二四年美中關係的定性:「無衝突管理競爭」(Managing Competition without Conflict)。相較拜登其他重要外交決策,包括阿富汗、烏克蘭到加薩,對中戰略是相對成功的;在這個選舉年,拜登既不會對中國鬆手,也希望穩住美中關係不要出現衝突。
「緩和緊張、降低風險」對美中雙方都有利。雖然習近平會見布林肯時引用中國成語「不日進,則日退」形容中美關係,希望雙方團隊能積極實現「舊金山願景」,實際上中美兩國存在基本矛盾不是隔一個「夠大的太平洋」就能解決,其中當然包括台灣問題。因此,美中雙方這次有共識要具體推動的合作其實只有商討人工智慧(AI)的規範,以及擴大包括留學生在內的兩國民間交流。
對於台海緊張美國只能尋求「無衝突管理競爭」,包括強化兩邊軍事溝通管道。一方面面臨內部經濟危機,另一方面地緣戰略大結構難以改變,中國對台灣雖然繼續畫紅線、武嚇威逼不停手,同時也轉而著重「軟的一手」統戰,並急於在五二○台灣總統就職前出手,包括馬習二會、釋出旅遊紅利,到引誘傅崐萁等「破冰先鋒」入京朝拜等,在美國大選底定、美中關係架構或許會出現變化前,今年北京會更著力對台灣內部的離間分化。
禍起蕭牆才是台灣最需擔憂者
當台灣內部愈多人甘於被中國統戰時,也將面對美國更大質疑台灣抗中決心──就如美國曾擔心提供先進防衛設備給台灣,可能讓相關軍事機密流入中國手中。除了要憂心中國對在野黨與民間的統戰,賴清德政府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和中國展開交流合作」的起手勢會是什麼也值得關注。此外,台灣候任經濟部長郭智輝被譽為最懂半導體的經濟部長,但過去掌舵的祟越曾經協助中國華為建設晶片廠,這是否已向美方解釋清楚、取得華府諒解與信任?
過去四年美國政府對台灣的支持大概是一九七○年代以來最高的,也是台灣安全強力的外部保障;對賴清德新政府而言,更要擔心中國對台灣內部分化,禍起蕭牆會是如今台灣最大的安全危機。
作者本名郭宏治,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SUNY-Binghamton社會學碩士,台大經濟系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