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在今天的中國非常非常罕見」 這一天已面目皆非

—青年節與五四精神─兩代北大校友怎麼看?

樹立在北京的一座紀念1919年五四運動雕塑

本周六是五四青年節,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就此要求全國青年"聽黨話、跟黨走"。那麼,當代的中國年輕人是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的呢?

本周六是五四運動105周年,也是中國的第75個青年節。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3日就此寄語全國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並且要「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目標「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

中共官方也在青年節前夕,公布了共青團團員數據。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青團員為7416.7萬人,比去年增加240多萬人,而共青團組織也從去年409多萬個增加到431多萬個。2023年還有460多萬人負責向外發展新團員,這一全國數據在去年沒有公布。

上世紀70年代末考入五四精神發源地北京大學的海外政論刊物《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說,五四精神在中國成了愛國、反帝、反封建,這些和原先青年人追求「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學的精神完全不同:「五四運動爆發是因為一戰結束後,列強召開巴黎和會,在會上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引起中國人很大不滿。那首先就是學生走上街頭,抗議北洋政府沒能捍衛中國的利益,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中共)把它歸成為愛國。但是這裡的愛國,我們大家看到很清楚是以批評政府、反對政府的形式出現的。」

胡平認為,五四運動當年表達的是盼望,如今卻成了洗腦的工具。雖然北京以「五四精神的繼承人自居」,也比台灣、香港政府更加重視紀念五四運動,同時重視發展科學,但在民主問題上卻以所謂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或「中國特色民主」等,把民主的「真正含義篡改得面目全非」。

五一黃金周的宣傳大過五四青年節

上世紀初的中國知識分子關心國家政治走向,這樣的五四精神也隨後在台灣與香港發揚光大。但對千禧一代的人來說,五四精神的紀念意義和氛圍似乎越來越不明顯。

目前人在美國華盛頓、同是北大校友的80後黃先生(安全原因,不願具名)說,儘管北大把校慶訂在5月4日,但這天正值五一黃金周,同學們頂多把這天當作出遊或待宿舍休息的時光,學校也除非「逢十」才會慶祝。

對黃先生和其他人來說,因為八九學運而引發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更有感觸,因此每到五月底六月初,社會氣氛就相當緊張。他回憶道,2008年,被台灣當局通緝的東帝士集團總裁陳由豪「要在廈門投資興建一個大型的化工廠,那市民當然是反對,因為離市區很近。當時北京各高校的福建學生也都串聯,有的學校遊行,有的學校有千人請願各種活動」:「我記得那天晚上,學校所有的福建省級學生,每個學院叫到辦公室開會說,不許有任何串聯。非常嚇人,我也去了,因為我是福建籍的。」

黃先生認為,五四作為歷史事件本身,如果當時不是國共兩黨與北洋政府都是敵對關係,重要性可能也沒那麼大。但在另一方面,大學生或是知識分子對國家的關心,「其實在今天的中國非常非常罕見」,所以還是值得紀念的。

在美國念書的90後蕭同學(安全原因,化名)則是出了國後,才對五四精神有所體會,甚至開始讀當時的一些經典著作。她說,高中在中國的時候,感覺就是「例行公事」,很形式化的樣板戲,像是學校發電影票鼓勵學生看主潮流影視作品,也有幾次活動是一定要參加的,「有點像是既完成一個愛國主義教育指標,又完成了一個帶學生們出去春遊……。少先隊、共青團這又紅又專的色彩,但其實就是和最開始的五四精神不是完全吻合的,或者說其實還挺背道而馳。」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06/205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