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人生建議:不要活在關係中,要活在緣分里

欲買桂花同載酒, 終不似,少年游。

媒體人意公子曾說過一句話:人須活在緣分里,而非關係里。

因為成年人的關係,遠比你想像中脆弱得多。

交心的朋友,可能因為一點利益就鬧掰;再好的感情,在現實的磋磨下也會慢慢變淡。

有人說,世上所有的關係,都是由緣分決定的。

緣來,則珍惜;緣盡,則放手。

不執著於關係,不流連於感情,人生才能迎來新的開始。

1

活在關係里的人,傷得最深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講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曾有個朋友傑森,兩人是小學到高中近十年的同學,是從小玩到大的好友。

小的時候,因為丹尼爾父母經常出差,他索性就住在傑森家。

他們一起上學、寫作業,一起玩耍、睡覺,儼然是一對親兄弟的模樣。

可就在高二那年,傑森因為父母工作變動,搬去了數千里外的美國西海岸。

兩個人從此天各一方,杳無音訊。

一直到二十多年後,丹尼爾去西海岸沿途講學。

在從洛杉磯到舊金山的航班上,他偶然遇到了傑森。

面對過去的好友,他心裡激動不已,一下飛機就大步流星地衝上前去擁抱。

誰料對方竟後退了一步,然後才擠著臉笑一笑。

丹尼爾沒有察覺,熟絡地就跟對方攀談起來,回憶兒時的趣事。

可對方始終只是淡淡地附和著,聊了還不到十分鐘,就藉口離開了。

丹尼爾為了修復曾經的真摯情誼,他特意延遲了行程,一連兩天上門拜訪傑森。

直到第三天,傑森終於開口了,他不耐煩地說道:我跟你很熟嗎?

丹尼爾聽到,先是一愣,然後尷尬地笑一笑,辭別了對方。

後來,談及此事,丹尼爾忍不住感慨:那是錐心的痛,我甚至為此抑鬱了大半年。

生活中,像丹尼爾一樣的人不在少數,一度以為情誼天長地久。

卻不知情隨事遷,當人的心境變了,緣分也就盡了。

任你再如何呼喊,對方也不會回頭理睬。

心理專家盧悅,講過一位讀者的故事。

讀者有一位大學室友,曾經關係好到可以同穿一條褲子。

可自從工作後,兩人的關係慢慢變淡了。

為了重新挽回這段友情,她百般討好,竭力取悅對方。

對方一個電話,她隨叫隨到;對方要借錢,她毫不猶豫就答應。

每逢周末,她還主動幫朋友收拾衣服,打掃房間。

結果她傾盡所有,並沒有換來對方的真心。

朋友依舊冷冷地對她,甚至在背後諷刺、嘲笑她。

最終,她心中的友情壁壘轟然坍塌,人也變得更加抑鬱。

弘一法師說: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失去了什麼,而是我們執著於某些事物,無法釋懷。

你要知道,那些已經結束的關係,裂痕早已無法修復。

任你再怎麼苦苦挽回,死死維繫,對方也不會回心轉意。

因為你的感受,對方不會理解;你的真心,對方也根本不在乎。

面對無法挽留的人,你握得越緊,只會傷得越深。

 

 

2

沒有什麼關係,是註定長久的

曾聽過一句話,你和任何人的關係,都是季節性的。

就像花開有時,凋零也有時。

在命運的洪流中,很多人走著走著,緣分就盡了。

因為每個人都會擁有各自的經歷,三觀與心性自然也會隨世事而變。

當兩個人的頻率和步伐不再相同,就會漸漸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

作家@阿何分享過一段往事。

他與一個同村發小親如兄弟,好得穿一條褲子。

記憶中,他們總是一起上山捉鳥,下河摸魚,形影不離。

直到18歲那年,發小高考失利,留在老家打工。

而阿何則考上了北京的大學,開啟了一段全新的生活。

有一年過年,阿何回鄉時遇見了發小。

兩個人邊走邊聊,回想起小時候相伴的時光,阿何激動不已。

可一談及現在的生活,雙方立刻變得陌生起來。

阿何說工地打零工不穩定,不如學一門技術,趁早尋出路。

可發小卻說他讀書太多,太理想化了,盡用些不著邊的話來賣弄。

臨走時,阿何打算送對方兩本書,發小直言道,不如喝酒打牌有趣。

話到此處,阿何恍然醒悟:雙方根本沒有了共同語言,早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隨後,他便匆匆告別,從此不再聯繫。

故事結束,阿何感慨道:

「回過頭想想,在18歲那年,我們的緣分就已經戛然而止。」

往後的日子,阿何結交了許多新的朋友,發小也有了自己的新圈子,屬於他們共同的那段友誼,慢慢變成了回憶。

就像豐子愷說的,小時候總以為,成為朋友就永遠是朋友。

長大後才明白,人與人之間,哪來什麼永遠,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就已經是幸運。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關係,是註定長久的。

人和人之間的情誼,總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一條縫隙。

這條縫隙,開始不過是細細長長的,但當歲月變遷,縫隙只會越來越寬,直至徹底斷裂。

就像詩人劉過所寫的,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當感情走到了盡頭,即使心中有再多不舍,你也該揮手道別,抬頭前行。

3

與其執著於關係,不如相信緣分

很喜歡《百年孤寂》中的一句歌詞:只因人在風中,聚散不由你我。

世上從沒有什麼絕對穩固的關係,所有人都不過是在一路走,一路散。

人來人往,人聚人散,皆是緣分使然。

1925年,沈從文在北平報社結識了才女丁玲

因為兩人是湘西老鄉,又同為作家,第一次見面就相談甚歡。

他們時常一起探討文學創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他們又在上海攜手創辦了《紅黑》雜誌,沒想到雜誌里有文章觸犯了當時的統治者。

結果雜誌很快被封禁不說,沈從文和丁玲也受到了追捕。

最終,他們在逃亡中分散開來,沈從文躲到了大學中任教,而丁玲則加入了「左翼作家聯盟」。

在時代的因緣際會中,原本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此各奔東西。

對此,沈從文心中雖有遺憾,但終究還是沒有挽留。

與此同時,沈從文因為剛剛教書,收入微薄,經濟十分拮据。

就在生活難以維繫的時候,大學校長胡適得知消息,立刻給他提前支取了數月的薪水。

這一來二去間,胡適發現沈從文文采斐然,便時常在一起交流創作心得。

每次沈從文有新作問世,胡適就主動幫他發表文章,編輯出版。

當沈從文與人爭執,生悶氣的時候,胡適也會耐心安慰他。

沈從文後來回憶道:和胡適先生相處,就很輕鬆,什麼都不用費心

沈從文一生真誠交友,對待每一段關係都從不敷衍,到了該分別的時刻,他也從不作過多挽留。

也正是這種隨緣隨性的人生態度,讓他始終活得輕鬆而舒適。

佛家有言,世間萬物,榮枯自有其道,不必有分別心。

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裡,四季榮枯,離合悲歡,都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事。

如果執著於長長久久的關係,人生只能陷入痛苦,無法自拔。

不如相信緣分,允許關係的聚散,允許情感的變淡。

不掌控關係,不控制結局,用隨緣的心態處世交友,才能做一個快樂而自在的人。

作家劉瑜說:

如果一個人需要你搭上很多精力才能留下,就已經註定不是能陪你到最後的緣分了。

成年人的關係,聚散皆有定數,強求不得。

你刻意地挽留,死死地糾纏,只會引得對方的厭惡。

要知道,維持一段關係是兩個人的事,一個人再努力也是無用的。

當兩個人的緣分走到了盡頭,再好的關係也是無法挽留的。

緣深緣淺,緣聚緣散,且惜緣隨緣莫攀緣。

相守時珍惜,離別後坦然,願你看淡所有的聚散,也不負每一場遇見。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14/205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