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盧斯達:自一個香港人角度看「大不了,再來一次太陽花」

作者:

久不久也會聽到「大不了,再來一次太陽花」,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在不可回頭前,其實還有及時修正的空間。這確實是成長生活於民主社會的人,很容易就相信的前設:民主不就是人民有選擇權,之後不喜歡就有權換嗎?

台灣自從解嚴和民主化之後,比起其他很多地方都要相對穩定。即使「兩岸」之間有軍政衝突,壓力山大,也沒有爆發成戰爭,可以擋在家門之外,不打擾到一般人。

太陽花學運(2014)的時候,香港也出現爭取普選而爆發80天以上街頭占領運動。持續的社運持續消耗資金、人力和心力。人們被打要醫療費。人們惹上官非要律師費。要找人幫忙要刷很多人情卡。有人辭工全程投入運動,失去收入支柱。

社會運動、媒體重要人物,最後又一定很多痴心錯付的事情,令人覺得錯信了誰,看著對方變質,後悔自己支持過某某某,十分常見。除了燃燒物質,精神也要受考驗。10年前人們受到感召投入、支持運動,但事後想來可能過程中留下不少創傷、很多壯志未酬的遺憾。

對上一波人來說,就不一定會很輕鬆講得出「再來一次」,如果全情參與那種事,多數是越參與越消瘦,所以表示說「再來一次」的論者,其實可能是期望「其他人再來一次」而不是自己再來一次。這種餘裕感,大概是來自過去一段長時間的安定感(即使被評為虛假及表面和平),麻煩的事總有其他人代勞或擋在家門外。

人們在安定中變得脆弱、短視和封閉,無關個別人種或文化,而是人類本質如此。糖尿病被視為「富貴病」,因為千萬年前人類並不吸收太多營養,所以現代人不防饑荒的時候,變成防糖尿、防痴肥。

和平的好處就像糖,太多原來也奪命。香港人也會自己開玩笑說香港一直很多「港豬」,是指一種對社會或任何深度事物都不關心的殖民地人口,所以當年他們也沒關心過香港在1997之後的前途,普遍不關心香港自己的大小事,不斷賺更多的錢吃喝玩樂仿佛就是人生目標。一般來說香港地勢連地震海嘯都不會有,人們舊稱這裡是「福地」,但其實香港的危險是來自國際形勢。

這些新一代港人多少不恥的舊作風和價值觀,自然是孕育於上一個安定時代,大概是67暴動之後、新港督麥理浩帶來一系列革命性改革,將香港提升到另一個規模(他的名字後來變成了一條行山路線,因為總督當年喜歡行香港的山)。

那個時候香港由一個難民中轉暫寄之城,變成可以長期居住的家,但老子也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後來一大部分香港人變得那麼麻痹和天真,也是來自那種上升軌。甚至令他們當初產生過度的自信。假定香港經濟那麼強,之後地位不會改變。

香港由70年代發展到新世紀,其實可能是一段類似台灣解嚴後的相對安定快樂時期,但這也令香港自己持續付出代價。那時香港的有識之士說要啟迪民智、共赴時艱,與其說他們是對抗愚民政策,不如說他們要對抗的其實是上一個美好年代留下的麻痹氛圍。對抗和繼承,有時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作者為香港評論者/作家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22/2057480.html